□《中國農資》記者魏萌

山東金鄉縣親土 11號示范戶李艷杰在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
近日,來自“大蒜之鄉”——山東金鄉縣的蒜農李艷杰,遇上了一件煩心事。“別人家請人挖蒜1畝地給400多塊錢,可我家多給100塊也沒人愿意干。”李艷杰苦笑著告訴記者。原來,距離小滿還有不到10天,眼看著就快到大蒜豐收采挖的時節,可她家的7畝多大蒜,直到現在還沒有找到愿意幫工的村民。沒人愿意來,并不是因為她的大蒜種得不好,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她種得大蒜綠葉多、蒜頭大、蒜棵壯、扎根深,顯得比別家的蒜壟密集,挖起來更費力,所以才沒人愿意幫忙。
與眾多有著二三十年種蒜經驗的“老把式”相比,種蒜9年的李艷杰只能算個后生。然而,后生可畏,同樣是一畝地,老蒜農家平均畝產干蒜也就2000多斤,而她家卻能產出3000斤。“都是種蒜,憑啥她種得好,俺種得就孬?”種了30年大蒜的胡廟鎮村民孫保久既不服氣,又感到好奇。這不,聽說親土1號要開觀摩會,一大早,他就和附近的200多名蒜農一起,來到李艷杰家的親土1號示范田里一探究竟。
5月11日清晨,金鄉飄起了細雨。驟降的氣溫,擋不住當地蒜農高漲的觀摩熱情。在一片碧玉妝成的大蒜示范田前,李艷杰向蒜農分享了其種蒜秘訣。“往年種蒜,一到澆水的時候就犯愁,一澆就容易出現黃葉、早衰、死棵,好的時候每畝產干蒜也就兩千多斤。”她介紹說,“去年在老表的推薦下,我拿出4畝地做示范田,用親土1號,從芽苗時就一直長勢很好,蒜棵比別家的大、壯、齊,抽薹后不倒伏,也沒出現黃葉、早衰、爛根等情況。今年每畝預計會增產五百斤,秘訣就是用了親土1號,感謝金正大為我們帶來這么好的產品!”
百聞不如一見,經過對示范田與對照田進行仔細比對,前來觀摩的蒜農驚喜地發現,親土1號示范田內的大蒜葉片顏色濃郁,沒有明顯的脫肥現象;抽完蒜薹之后,莖稈粗壯,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倒伏現象;現場拔出的蒜頭較大,6公分以上的蒜頭較多;根部健壯,無腐爛。來自馬廟鎮的蒜農張來良豎起大拇指興奮地表示,下一季大蒜,要讓家里的6畝地全都用親土1號。像張來良一樣深受觸動的蒜農也紛紛表示:“以后李艷杰就是我們種蒜的標桿,她用啥我們就用啥!”
大蒜是一種喜肥作物,近年來,由于蒜農大水大肥習慣種植,金鄉大蒜產區的土壤板結、鹽漬化問題日益凸顯,土壤中有效磷低,中微量元素缺乏,大蒜后期死苗、早衰、重茬問題嚴重,大蒜產量和品質不斷下降。像李艷杰反映的大蒜澆水后黃葉、早衰、爛根等現象,以及增肥不增產的問題,在金鄉非常普遍。
為了幫蒜農排憂解難,金正大集團推出了基于土壤健康的大蒜全程解決方案。土肥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侯文通介紹說,攻克蒜鄉遇到的難題,關鍵在于通過科學的方案引導蒜農親土種植。金鄉地區的大蒜全程解決方案是按照重茬嚴重程度來界定的,重茬重、大蒜早衰的為中產田,重茬輕、產量高的為高產田。高、中產田的底肥都是用親土1號大蒜專用控釋肥+生物有機肥組合,主要區別在于追肥,其中高產田追肥品種沒有太多限制,可以親土1號液體肥;對于重茬嚴重地塊則以改土養根,預防病害為主,可使用親土1號液體肥搭配菌肥,從而克服重茬頑疾。
種地沒前途?別信,做親土狀元贏大獎!
“爭親土狀元,贏百萬基金。”為了倡導親土種植理念,鼓勵農民種植積極性,觀摩活動結束后,金正大集團還舉行了“親土1號土壤健康大講堂走進金鄉暨中國首屆親土狀元選拔賽首站開場”啟動儀式。
據了解,該系列活動貫穿全年,并設立了高達百萬元的親土種植基金,旨在通過以親土1號為代表的土壤改良系列方案,引導農民科學施肥,讓親土種植理念走進田間地頭,最終實現土壤生態良性循環的美好愿景。
蒜農看到親土種植對比效果后信心更足了,現場積極踴躍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