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李昕宇
5月14日-18日,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生產資料局、中華合作時報社牽頭,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中國東盟農資商會、中國農資傳媒聯合開展的“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暨中國化肥流通體制改革20周年”農資行業大調研活動走進湖北省,深度調研當地農資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發展情況。本次調研是該系列活動繼江西省、江蘇省之后的第三站,對把脈農資行業現狀,發現并解決行業痛點、難點,尋找行業改革榜樣和創新模式,探究農資行業的未來發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調研組參觀湖北新洋豐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控制中心。
在為期5天的調研活動中,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生產資料局副巡視員、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秘書長符純華帶隊,中國農資傳媒采訪中心主任張濤、中國農資流通協會相關人員及中國農資、農資導報、北方農資等主流行業媒體代表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在湖北省供銷合作總社和湖北省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的大力支持下輾轉武漢、荊門、宜昌等地,深入一線生產車間、物流倉庫、基層網點,先后對湖北省農業生產資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武漢供銷農資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中化東方肥料有限公司、武漢普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新洋豐肥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華強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和湖北省農業生產資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基層經銷商、武漢國盈農資有限公司進行了深度走訪調研。
據調研了解,湖北省的種植結構以大田作物為主,主要是水稻、油菜、小麥、玉米等作物。全省水稻種植面積3200萬畝左右,總產量1700萬噸,計劃調減低質低效水稻面積200萬畝,新增再生稻、蝦稻、富硒稻等特色優質功能水稻100萬畝。作為全國重要農資商品產銷大省,湖北省的化肥產能為1200多萬噸,約占全國總量的1/5。春耕期間,湖北農業需要各類化肥400萬噸左右,社會供應量約為450萬噸,其中供銷社系統庫存占總量的70%以上,總體上供應充分,可以滿足農業生產用肥需要。隨著湖北省相關政策對高效、環保新型肥料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新型種植模式的推廣和種植結構的改變,有機肥替代傳統化肥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快,無機肥的施用比重將會進一步降低。

調研組在湖北農資控股集團調研。
綜合本次調研中的各方意見,記者發現,受肥藥雙減政策、環保要求、行業產能過剩、農產品價格低迷、種植結構調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湖北省農資市場面臨著供需矛盾緊張、價格波動頻繁等不利情況,企業也面臨著成本增加、經營風險擴大、市場無序競爭等壓力,諸多挑戰推動著農資行業的不斷轉型升級。
近日,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了實施長江經濟發展戰略的壓倒性位置。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省份,湖北省把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工作擺在了重要位置,對省內制造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鄂肥料生產企業需要面對更多的環保壓力。
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和肥料產業轉型升級的不斷推進,環保要求成為倒逼肥料生產企業不斷改革創新、擠壓并淘汰落后產能的重要力量。如何在壓力下改造升級,并以此為契機推動產品和服務的轉型發展,成為企業思考的共同課題。與此同時,中央提出的長江沿岸1公里紅線在湖北如何落地,其具體的政策要求和規劃方案是在鄂長江沿岸肥料生產企業亟需了解的內容。
農業種植生產的收益直接影響著農民對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程度,近年來持續走低的農產品價格制約著農民對肥料——尤其是優質新型肥料的需求。據湖北新洋豐肥業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韋萬成介紹,以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為例,收購價0.8元/斤,每畝收入約一千余元,扣除種肥料等成本,凈收入不超過500元/畝,人工等費用則進一步降低收益,農民種植積極性低迷。在肥料產品保持較高價位的情況下,肥料供應總體過剩而需求下降,供需矛盾異常尖銳。另據了解,加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土地流轉后實際承包農民無法享受國家補貼等問題,局部地區出現了大面積拋荒的現象。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生產及流通企業的倉庫中都有著較多的庫存。據統計,2017年湖北省化肥以848.2萬噸(折純)的產量連續6年位居全國第一,同比增長0.8%,占全國產量的14%,其中磷肥占全國產量的30.5%;2017年湖北省化肥開工率僅70%左右,尿素開工率約30%,80%的農藥制劑企業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行業的產能過剩矛盾依然突出。肥料市場長期供大于求,導致價格受需求影響波動較大,企業利潤較低。湖北省農業生產資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勇表示,產能過剩也造成了激烈的市場競爭,隨著農民用肥意愿的降低,低質低價肥料產品增加,假冒偽劣現象有所抬頭,對市場秩序造成了沖擊。
從5月1日起,制造業等行業的增值稅稅率從17%下調到16%,交通運輸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下降至10%,為農資企業帶來了一定的利好。但增值稅及相關稅費補貼仍受到企業關注并希望進一步減免。一方面,對于小而分散、毛利率較低的農資行業現狀,一個百分點的下調還是杯水車薪。另一方面,部分新型肥料產品沒有納入免稅范圍,不利于其產業的培育以及與國外相關產品的競爭。對于稅費問題,湖北中化東方肥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卓彥還表示,希望進一步完善減免和補貼政策,建議將專項補貼轉化為普惠政策,避免因針對部分企業或產品的減免和補貼帶來市場不公平競爭的問題。
同時,增值稅的征收也給流通領域帶來一些壓力。武漢供銷農資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武建平表示,由于增值稅是統一標準,對行業各企業是公平的。但生產企業向流通領域進行了稅收成本的轉移,面對市場需求的低迷,成本集中在流通企業身上。希望針對流通環節的運輸倉儲和終端配送的實際情況完善相關政策。
當前,轉型升級已成為農資行業的共識,面對產能過剩、供需矛盾緊張、市場競爭激烈等多重挑戰,農資流通企業都在探索改革前行的方向。總結會上,符純華表示,農資企業要明確發展方向,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探索適合新時期的經營模式,更好地提供為農服務;做好資源橫向整合,實現產業相互融合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轉變思維方式,通過適度多元化、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等新業態實現轉型升級。
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消費市場對優質農產品的迫切需求、以及土地流轉過程中職業農民群體的擴大,作物種植向著訂單農業、共作共植等現代農業模式不斷轉變,農民對種植技術、全程解決方案、配套農業生產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與此同時,面對需求的變化,為應對市場的供需矛盾和競爭壓力,通過為農服務增進用戶粘性、打造新的競爭優勢成為了眾多農資企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李勇表示,湖北省農資集團正積極向現代農資綜合服務商轉變,通過人才本土化、網絡終端化、品種差異化、開展“科技培訓會”和“產品推介會”、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措施,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楚豐連鎖公司在2017年舉辦的“春耕、秋播惠農行動”有效輻射了300余個鄉鎮、1100多個行政村、3.5萬余戶農戶,2018年計劃舉辦“湖北農資助力鄉村振興惠農活動”80場。同時,農資控股集團以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主攻方向,通過開展土地流轉試點,為農業種養殖提供農資直供、農技咨詢、測土配方、病蟲害防治等服務;通過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方式,積極探索育秧工廠、稻蝦共育以及湖北農資再生稻米、有機生態蔬菜等高效種植模式,開展“保姆式”“菜單式”托管服務,積累了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有效經驗。
在肥料行業的轉型升級和現代高效農業建設不斷推進的進程中,任何一家肥料企業都無法“單打獨斗”,資源整合與產業融合成為農資行業乃至農業發展的方向。通過企企合作、肥化并舉、農資生產與流通領域融合、農業上下游產業鏈打造等模式,許多農資企業正在由單一的農資生產向綜合化、集團化轉型,積極打造新的效益增長點,不斷探索著企業新的發展方向。
韋萬成介紹道,湖北新洋豐肥業正積極通過行業整合,不斷推動企業高速增長。計劃整合2-3個行業內標的,通過入股并控股的方式參與行業整合,推動肥料產業更強更優。同時也在計劃通過收購國際領先的肥料企業,參與國際肥料市場競爭。在整合行業資源的同時,湖北新洋豐肥業也在布局向現代農業企業轉型。據湖北新洋豐肥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包雪梅介紹,新洋豐肥業聚焦優質特色農產品,通過與種植基地、農產品收購商等多環節的合作融合,致力于成為中國領先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供應商。目前,已在陜西洛川的優質蘋果產區深耕多年,成立了洛川新洋豐果業發展有限公司,打造出了生鮮領域的“沛瑞”品牌,正向其他品種和優勢區域拓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并拓展產業規模。
受化肥行業產能過剩、傳統化肥市場不景氣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化肥行業仍然十分艱難,為保證企業生存、提高效益,許多脫胎于化肥廠的大型化肥企業紛紛走上了“肥化并舉”甚至“以化養肥”的道路。起身于當陽化肥廠的湖北華強化工集團就是典型案例。據張華斌介紹,華強化工集團現已發展成為大型化工企業集團,通過產品結構的不斷調整,探索出了一條產業間優勢互補的發展道路。通過多元化的產品布局,在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品品質的同時,通過“以銷定產”等策略,靈活應對市場變化,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一片水稻、一溝龍蝦,一地兩用、一水兩養。調研中發現,“蝦稻共作”的農業生產模式在湖北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究其原因,一塊田蝦稻兩項收益、共作模式減少肥藥用量、專業化和標準化生產形成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隨著如“蝦稻共作”模式的新型農業不斷發展,農業種植模式和種植結構出現了變化,帶動了對農資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變化。
馮卓彥表示,針對新的農業種植模式和優質農產品需求,新型有機類肥料將成為肥料產品的發展方向之一。通過有機質與無機質的有效配比,形成的有機無機復混肥,在改善土壤結構、調整作物內循環的同時,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氮磷鉀等大中微量元素,滿足了新型種植模式下對肥料的更高需求,也實現了減肥增效的目的。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資市場將會不斷細化,功能型、專用型、區域性產品將會進一步推廣,能否實現生產規模化和技術系統化考驗著企業的能力。
傳統的流通企業面對市場壓力如何生存發展,傳統生產企業如何應對激烈的競爭,新型農資企業如何找到自身發展路徑,眾多企業都在思考探索著。作為“小而美”農資企業的代表,武漢供銷農資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漢普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立足自身優勢,精細化產業深耕,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轉型發展之路,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作為武漢市地區性的農資物流經銷企業,面對城市化進程中農業比重的不斷壓縮、農資市場規模減少的情況,立足優勢、綜合發展成為了武漢供銷農資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選擇。據武建平介紹,城市的發展不斷對農業生產造成擠壓,原有的農資業務面臨著極大的壓力,在探索和轉型中,武漢供銷物流找到了自身優勢所在,即一千米鐵路專用線、5萬余平方米普通倉庫及輕鋼物流庫、6000噸級冷藏庫及相關配套物流服務設施,以及據武漢市中心區域1小時車程的區位優勢。利用資產優勢,武漢供銷物流從原有農資流通企業轉型成為綜合倉儲物流企業。
在倉儲物流優勢的基礎上,武漢供銷物流規劃打造現代農資儲備與供應和資產經營服務、“智慧農資”網絡服務、現代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三大板塊,進一步推進土地經營權托管與流轉、測土配方肥基地建設、“智慧農資”網絡建設、農資廢舊包裝物回收利用、農資儲備專庫建設,向著綜合化現代農業企業不斷發展。武漢供銷物流立足自身資產優勢,積極拓展業務構成,綜合打造為農服務模式,對于面臨市場萎縮的都市型農資企業和供銷組織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面對“蝦稻共作”等新型種植模式的推廣和消費市場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種植需求要求更高也更加多樣化,農資產品和農資市場也因此在不斷細分化發展,武漢普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是深耕作物種植需求、提供精細化服務的代表。據武漢普瑞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云介紹,普瑞豐專注于水稻抗倒伏和增產提質技術解決方案的應用,通過傳統農資經銷和種企“良種良法”的配套推廣,累計應用面積已超過一億畝次。由于專注于水稻抗倒增產的應用,普瑞豐開發的水稻肥產品功效指向更加精準,同時提供的技術服務也更加深入,帶來了農民對產品和品牌的黏性。
作為一家新型農資企業,更加靈活多樣的組織結構是企業的一大優勢。針對作物種植和為農服務的不同情況,普瑞豐建立相應團隊直接對接需求,提升了產品研發的效率,也進一步實現了農業服務的精準對接。劉云表示,今后普瑞豐將繼續整合種業、種植戶、農技服務、倉儲收購多方資源,融合互聯網O2O平臺、供應鏈金融、區塊鏈技術,打造水稻產業鏈供應服務平臺,在水稻產業這一精細化市場不斷深入拓展。
記者手記
農業需求就是轉型升級方向
作為糧食的“糧食”,農資的發展必須緊隨農業需求的變化。在調研中,許多企業和基層經銷商反映出了農民生產種植中面臨的困境。信息不對稱、缺乏種植計劃,導致農產品價格波動嚴重;農技知識和施肥理念落后,導致農產品品質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農村金融、保險、信用體系的不健全,導致農民種植抗風險能力低下。多種問題制約著現代農業的發展,這也必然制約農資行業的發展。
建設美麗鄉村,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題中之意就是要讓農民富裕起來,解去戴在農民頭上的“緊箍咒”,使其在農業生產中獲得收益。痛點就是發展點,綜合的農資經銷服務模式和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要想從農民口袋掙錢,就要先幫農民增產致富。”在調研中,記者感受到這種思想已在湖北省農資生產和流通企業中形成共識,他們深入田間進行走訪調查、多方學習先進經驗模式、不斷深化企業建設、融合各產業資源,通過多種模式不斷探索為農服務模式,積極對接農民的種植需求,推動荊楚大地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發展。可喜的是,在為農服務過程中,湖北農資生產和流通企業摒棄了盲目求大的思路,結合自身優勢打造相應的服務模式,使優勢力量得以充分發揮。在不斷探索為農服務道路的同時,企業應加強自身人才隊伍建設,注重思維理念的創新轉變,結合互聯網工具提升服務能力和效率,為現代農業奠定基礎,也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