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清
(福建德化陶瓷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 福建 泉州 362500)
德化經過近30年的陶瓷產業發展和“大城關”建設,城鎮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人口大量聚集中心城區,用地擴展迅速,“南北拓展、東西延伸”的趨勢日漸明顯。近年來,德化縣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三次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社會民生事業全面發展,生活環境質量穩步改善。
城東四期古洋片區處于德化縣城東三期以北,目前城東三期用地已基本完成出讓,城東四期古洋片區現狀基本無城市建設,仍保持原生態風貌,隨著德化縣城持續發展、用地擴張,該片區的開發條件日趨成熟。
德化縣建成了泉三高速德化連接線和進城大道延伸段,廈沙高速已建成通車,興泉鐵路確定在德化設站,實現G355國道提級改造,對外交通條件獲得較大改善。市政道路也不斷完善,道路硬化率、亮化率顯著提升,環城路閉合通車,路網體系實現優化[1]。
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構建并完善規劃“快-主-次-支”各級道路功能,提高規劃區的可達性,引導土地利用集約、高效和可持性發展,支撐片區經濟發展和其他各類社會活動[2]。因此本項目的實施是完善德化縣規劃路網的需要。
項目建成后,根據規劃可提供工業用地面積 79.74公頃,居住用地面積 9.91公頃,能容納人口1.01萬人,總就業人口0.74萬人。可為片區項目落地提供交通等必要條件,為周邊鄉鎮部分農業人口創造勞動就業機會,為德化縣陶瓷產業鏈延伸提高經濟效益作出貢獻。
項目建成后可為片區提供完善的市政配套設施,如給水管網、雨污水管網、電力、通信、熱力、燃氣等。為支持片區內新入駐企業的建設發展,對該區進行合理有效的用地規劃,完善市政道路系統,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使項目后續建設開發有序的進行。因此本項目的實施是改善道路沿線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需要。
總體設計是項目設計的基礎,設計在充分分析“項目建議書批復”及“片區控規”的基礎上,結合本項目的地形條件、地質條件、人文環境、生態環境等特點,采用合理的技術標準,控制工程投資規模[3]。
根據分析,本次設計目標是建設一群交通組織合理、通行能力好、服務水平高,景觀效果好、與周邊自然環境和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經濟合理、具有較強應變能力的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3.2.1 道路平縱橫設計
(1)道路平面設計原則及具體方案
道路起、終點及路線走向滿足項目所在區域規劃和交通服務水平的需要;路線走向盡量與規劃線路吻合,但對有價值的路段應做同精度比較和分析,進而提出最合理的方案;符合片區控規要求,同時,在經濟合理的前提下,盡量提高線形指標;綜合考慮城市道路的行車舒適性和城市景觀,盡量不超高;道路在滿足現狀構造物的技術條件下,與沿線路網交叉口設計類型根據交叉口設計規程進行設計;注重平縱組合的設計,滿足合理的“平包豎”組合;注重環境保護和綠化率,盡量設置道路綠化空間。

項目區土地利用規劃圖
(2)道路豎向設計原則及具體方案
縱斷面設計要遵循修規的豎向規劃總體布局,滿足地區防洪要求、道路交通要求及排洪要求;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及合理改造自然地形;在保證滿足防洪、排洪等要求的情況下,盡量降低路面整體高度,減小填方量,從而降低工程造價;與規劃地坪標高結合,使道路高程與沿線規劃有機結合,合理設計;道路縱坡度、最小坡長等均應滿足規范,并使縱斷面線形合理、順暢、優美。
本項目豎向規劃在片區整體豎向規劃協調的基礎上,根據現有地形條件、現有基礎設施情況及排水規劃,結合現狀地形地貌、片區排水方向、控規、市政專項規劃、道路排水最小縱坡和相關技術標準確定道路各主要控制點標高,且滿足沿線建筑物(李氏祖厝、安置地等控制點)的銜接。
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本著節省土方和減少防護工程的原則,本次規劃道路坡度控制在6%以下。豎向設計中盡量考慮降低主干道坡度,主干道最大坡度均控制在6%以下。
(3)橫斷面設計
道路橫斷面布置根據規劃道路功能、工程特點、交通量預測及沿線地形、地貌條件等綜合分析,依據《城市道路設計規范》和《城市道路路基設計規范》確定,本工程橫斷面設計不但要滿足道路交通功能的需要,滿足敷設各種地下管線要求,滿足兩側景觀要求,還須滿足高壓走廊改造的要求;橫斷面設計時充分考慮近遠期相結合,合理布置橫斷面形式,最大限度的減少遠期建設的重復性,降低工程整體造價;遠近期結合,既滿足近期使用功能要求,又滿足遠期實施需要;
合理布置橫斷面,節約城市用地,節省工程費用。滿足市政管線布設的工程技術要求。
本項目為東四期工業項目集中區古洋片區內的主要通道,根據未來交通量發展客觀要求,依據以上設計原則,結合規劃及周邊已建道路現狀,本項目道路按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標準,設計行車速度為50km/h、 30km/h、20km/h,道路紅線寬度按36m、35m、24m、16m、12m、7m控制。
項目區處在丘陵地區,地勢高差相對較大,盡量利用原有地形,保留現狀較高山體,分平臺設計,減少總體土方工程量。在建設區內部盡量達到填挖平衡,同時注重分期建設平衡。由于南北工業大道與城東三期銜接路段的道路豎向及G355國道的道路豎向已定,規劃區內的道路及場地豎向標高應在與之銜接的基礎上進行設計。
項目區內道路與周邊場地合理銜接,道路與場地高差盡量控制在 6米以下,采用自然放坡形式處理高差;個別地方超過6米以上,采用擋土墻形式處理高差。
確保每個地塊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出入口。此外,道路的坡向設計盡量與雨水排水方向一致,以便于管道的敷設,減少管道的埋深。
結合片區的建設規劃及施工時序安排,為節約工程造價,路基填方采用1:1.5放坡,挖方采用1:1放坡,同時根據道路邊坡高度、性質采用土工格網植草、方格網植草、拱形骨架植草等形式進行邊坡防護。道路軟弱路基厚度<3m段采用挖除換填處理,過池塘、溝渠路段采用換填處理。
結合當地已建道路的路面結構類型,本次車行道采用混凝土路面,輔道采用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鋪裝采用板材鋪裝。
道路是市政管線的載體。根據規劃,道路范圍內將埋設電力排管、污水管道、雨水管道、通信管道、給水管道、燃氣管道等市政管線。
設計對市政管線進行統籌安排,將綜合有效管理各種有關的專業管線;負責協調解決各種管線在平面及豎向布置中出現的各種矛盾;解決施工過程中的管線建設順序;檢查各專業管線施工圖準確度的依據;在生產運營過程中為管線管理、維修、擴建提供依據。
項目區位于城區上游,防洪主要是防治山洪。根據規劃成果,山洪防治標準按20年一遇,排澇標準采用10年一遇。排洪工程內容包括排洪溝及過路涵洞。
區內有多條排洪溝,規劃依據其匯水面積確定過水斷面,采用片石混凝土結構護岸矩形斷面。1#排洪溝匯水面積 0.48km2,長 0.48km,平均坡降 9.87‰;2#排洪溝匯水面積0.77km2,長0.96km,平均坡降33.7‰;3#排洪溝匯水面積1.79km2,長1.50km,平均坡降44.5‰。
根據規劃成果及水利計算確定斷面尺寸,本次排洪溝過路涵洞設置了 8個,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本項目均根據規范要求設置交通標志、標線、交通隔離設施、行人過街設施及信號燈及智能抓拍系統等。
道路照明工程設計范圍為:道路范圍內的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及人行道的照明設計。
設計標準:城市支路的車行道平均照度維持值大于10 lx、城市次干路的車行道平均照度維持值大于15 lx、城市主干道的車行道平均照度維持值大于30 lx。
堅持生態優先,實現城市道路綠化體系的總體建設目標;建設高標準的城市道路綠化體系,構成兼顧景觀與生態功能的綠色長廊;堅持生物多樣性,采用豐富的植物品種,堅持以樹為主,喬灌結合,實現優化配置。
本項目沿線占有林地、農田、苗圃、魚塘較多,為使工程能早日動工建設,應做好征用土地的審批手續;園區內道路部分路段經過農田或林地保護區,應及時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辦理相關手續;園區內道路邊坡及地塊邊坡用地超出規劃紅線范圍,應落實協調相關用地手續;雨污水局部路段排入周邊規劃道路,應落實相關規劃道路施工計劃,以便采取相關措施保證雨污水排放通暢;項目挖填方工程量較大,應早落實堆土區域,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破壞,防止水土流失。
城市要發展,離不開市政道路建設。因此,道路工程設計必須得到廣大道路設計者的重視,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給出更為合理的設計方案,從而促進城市更快更好的發展。
[1]章博,楊善斌.論路橋工程建設中路基路面施工技術要點[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23):39-40
[2]張春玲.探討路橋工程建設中路基路面的施工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09):44-45
[3]何江冰.芻議路橋工程建設中路基路面的施工技術[J].經營管理者.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