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泓
1. 5月24日,德國總理默克爾開啟了自她上任以來第十一次訪華之旅。此前在4月份,默克爾對美國進行了一次為期一天的短暫訪問,僅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進行了時長為兩個半小時的談話。而在俄羅斯索契,她也只與普京度過了約4個小時。但此次訪華,她在中國度過整整兩天。在美國推行單邊主義并威脅對歐盟加征關稅的背景下,默克爾希望尋求一個“自由貿易盟友”,而中國似乎正是這個理想目標。
2. 備受矚目的“特金會”一波三折——美國白宮5月24日發表聲明說,特朗普宣布取消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于6月12日在新加坡的會晤。可是不到一天,特朗普又出人意外變卦表示:“我們將會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么,甚至仍有可能是6月12日(會面)。

3. 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特恩布爾終于“醒悟”,宣布他將在今年晚些時候訪問中國,首次證實了中澳領導人年度對話將在兩國外交關系凍結半年之后繼續進行,看來澳方準備認真答卷了。此前澳方希望改善中澳關系時,中方曾表示,如果想真正實現中澳關系的發展,可能要首先從認識上解決問題?!罢J識問題解決了,才能為兩國關系的健康穩定持續發展提供一個根本保障。”
4. 美國媒體5月28日爆料,美國政府2017年安置的數萬名移民兒童中,將近1500名兒童如今下落不明。眼下不清楚是由于記錄缺失,還是確實弄丟孩子,但可以確認的是,美國聯邦政府“無法交待這些孩子身在何處”。這樁丑聞招致輿論炮轟。不少人指責美國政府執法時強行將移民兒童與父母分開,但安置這些孩子后又不掌握他們的下落。對于自己“弄丟”上千移民兒童的事,美政府回應“概不負責”……
5. 自稱“臺灣人”的林伯軒,一邊拿著大陸補貼的20萬人民幣創業基金,一邊卻在臺媒上指責大陸“非常喜歡洗腦”,文宣是“他們國家”的文化。拿大陸補貼卻發“臺獨”謬論,如此言行惹起眾怒。日前,他就自己“無知的言論”道歉,但沒有具體解釋其爭議言論,只強調“希望大家給我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