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琳
你的朋友圈里是不是曾被這樣一幅全家福刷屏——像表情包一樣簡單貼圖組成的卡通畫,包含了你可以任意選擇的元素:人物、寵物、簡單的家居陳設,再添上一個應景的“福”字或“過年好”,狗年全家福就完成了。
雖是簡簡單單的拼湊,倒也能形成對日常生活的認同感,很多人都覺得——“這就是我本人了”。而這些全家福還有一個共同點:大多數人都把貓貓狗狗當作家庭的一分子。

一個有家人、有寵物構成的日常重新定義了一種幸福生活的范本。貓狗才是朋友圈最強大的社交貨幣。
數據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截至2017年底,中國約有6000萬個家庭豢養寵物,總數達1億只,比2016年同期高2%。
而此前中國國家統計局亦有報告說,中國養狗的人數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5530萬)和巴西(3570萬),共有2740萬只寵物狗。中國養貓的人數世界第二,有5810萬只寵物貓(美國為8060萬只)。截至2014年,全國大約3000萬戶城市家庭(占全國總數的近7%)在養狗,養貓的比例為2%。
2018,戊戌狗年,大家的年度愿望不再僅限于“有車有房”“兒女雙全”,“貓狗雙全”成為了最時尚、最高級、最有內涵的“新成功”標準。
“汪星人”作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從無到有,從被豢養、被馴化、被使用,到被寵愛、被敬重、被頌揚,與人類相伴而生,“情路”堪稱曲折坎坷。
根據基因技術等科學證實,狗最早是人類由灰狼馴化而來,馴養時間在4萬年前至1.5萬年前,也就是遠古農業文明時期,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
狗為人類器重之處在于它能幫助人類守衛家園,當時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圈地飼養捕獵而來的動物時,會有自然界的一些兇猛動物對此虎視眈眈,因此人類從馴化灰狼開始,讓其幫助守衛家園,守衛飼養動物。
在中國,狗最早出現在哪里?在解答這個疑問的諸多考古發掘中,舞陽縣賈湖遺址不得不提。在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里,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陸續發掘出了埋狗坑十多處,發現了至少10具完整狗骨。檢測顯示,這些出土的狗骨距今約8500年。這種規模,這種年代,在犬類考古中,實屬罕見。
據介紹,從出土情況看,賈湖遺址中的狗被有意識地埋葬在人類住房和墓地中,有自己的獨立墓坑,顯示出它們與人類之間維持著一種較密切或特殊的關系。同時,與國內其他遺址發現的狗骨相比,它們的頭骨較小,額骨突出,肉裂齒小,下頜骨水平邊緣彎曲,齒列進一步縮短,馴化程度加深。
發現如此之早的大批量狗骨且被認定為已經馴化的家犬,對人類的文明進程和文明史研究來說,意義重大。
不過,寵物狗究竟何時開始盛行,我們仍無從考證。但最遲在唐朝,小型觀賞犬已然成為宮廷貴婦的寵物。在唐代畫家周昉描繪唐朝貴婦生活的《簪花仕女圖》中,就出現了兩只小巧玲瓏的寵物犬。
到宋朝,寵物狗不僅流行于宮廷,在民間也極為常見,狗文更為興盛。有關狗的詩作、繪畫不僅數量多,而且藝術價值很高,其中大多數都是以頌揚為主。以畫為例,它們多以花鳥、魚蟲為題材,狗作為主角也有,通常是幼犬在花叢中玩耍,呈現一派天真爛漫的生活情調。比如《秋葵犬蝶圖》中,一只小狗在山石花草中仰視蝴蝶,小狗抬頭翹尾,姿態可人,空中蝴蝶翩翩飛舞,一派恬靜安逸。《萱花乳犬圖》中,一群剛出生不久的小狗在萱花叢中頑皮地嬉戲,一旁的母犬慈愛地看著它們。
此外,還有不少仕女懷抱狗、與狗嬉戲場景的畫作。而生活中,宋代誕生了著名的斗狗表演。直到現在,在開封的一些廟會上,仍有斗狗表演。
據相關專家介紹,宋代狗被普遍當作寵物狗消遣的一大原因是宋徽宗屬狗,當時有個叫范致虛的大臣上奏說,狗是陛下的本命屬相,屠殺狗是大不敬的行為,應該徹底禁止。宋徽宗感覺這話有道理,于是下旨,要求天下嚴禁殺狗,并且專門任命一名官員負責執行禁殺令。
宋代甚至還出現了寵物市場,如開封府的大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還有狗糧出售。
延續以往皇家傳統,明清的皇帝們也都是愛犬人士,主要還是為消遣。明宣宗朱瞻基是個畫畫高手。他的畫中,以狗為主題的作品也不少。《雙犬圖》便出自他之手,圖中兩只狗顯然不是寵物狗,嘴鼻尖,四肢長,獵犬中的優良品種。他用淡墨渴筆表現皮毛的質感,用線勾首、爪,產生虛實相合之感,精妙絕倫。
清朝帝王愛狩獵,包括康熙、雍正等在內都嗜養犬。據檔案記載,雍正皇帝就曾親自指令狗窩和狗籠的尺寸、用料。入冬后,北京城冷了,雍正便會找裁縫,給狗做幾件冬裝。要說給狗做幾件衣服,已經夠意思了,但這還沒完。裁縫把衣服做好后,雍正還要檢查,紐扣是否牢固,細節是否精致等。作為一個在位13年,奏折批了1000多萬字的工作狂,雍正竟然還能抽出時間,檢查狗狗的衣物,足見其對狗的喜愛程度。
與皇室大多喜歡猛犬不同,慈禧最喜歡的是小型狗京巴,曾在整個宮城里養了1000多只狗,還專門下令設置了“養狗處”,由專門的太監來伺候這些狗。這些狗的食物比人吃的都好,都是精美的牛羊肉等,飯后還有加餐水果甜點。狗住的地方叫“御犬殿”,是一層一層搭建的小樓,還有量身定制的衣服穿,用料華美。
如今,人與狗的關系在現代的發展已經穩定下來。經過人類的不斷馴化繁育,狗這個犬科動物,如今幾百種,家族空前繁盛。在數量龐大的狗狗中,絕大多數是人類的萌寵,如家庭成員一般存在。當然,還有導盲犬、搜救犬、緝毒犬、看護犬、畜牧犬、觀賞犬、實驗犬、軍用犬等對特定的人群或在一些特殊場合仍然發揮著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成為人類生活的好伙伴。
至于現在人們口中的“鏟屎官”,早在3000多年前也已經存在了。據說,貓最早被人類馴化大概是在漢代的農業文明時期,但始終未能完全地被馴化。與其他被人類列入馴養名單、被迫執行特殊任務的動物不同,貓很可能是自愿與人生活在一起的,因為它們在人類這里看到了機遇。
對貓來說,家鼠是個很大的誘惑;城郊的垃圾堆也對貓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那里資源豐富,這些貓科動物全年都能在此覓食。而大眼睛、扁平臉和高而圓的前額——伶俐可愛的相貌能吸引人去喂養它們。所以,一些人十之八九只是看小貓咪可愛就把它們抱回家馴養,讓貓開始在人類的火爐邊占據一席之地。
貓的馴化可能只是個開始,但這并不妨礙它和狗一樣也成為了全世界家庭中極為廣泛的寵物。
狗和貓這種天然呆萌的生物,一生的使命就是讓主人看著開心,給人一種陪伴。有太多電影都是關于貓狗的。如果一個導演把拍電影看成只要把觀眾吸引進電影院就算成功的話,那么拍貓狗絕對是最巧妙的捷徑。
忠犬八公的故事估計“地球人都知道”,不但日本拍了電影《忠犬八公物語》,美國也翻拍了這一故事。“八公”是一只日本秋田犬,1923年出生于大館市,于1924年被主人上野英三郎帶到東京。每天早晨,“八公”都在家門口目送主人上班,傍晚時分再到附近的澀谷站接他回家。一天晚上,上野英三郎并沒有像往常一樣回到澀谷站,他在工作時突然心臟病發作搶救無效去世。“八公”依然忠實地在澀谷站前等待,等了9年,直到1935年3月8日去世。“八公”死后與主人葬在一起。人們為了紀念八公犬對主人的忠誠,在澀谷站北口為其塑造銅像。
同樣是個真實的故事,《導盲犬小Q》改編自日本作家石黑謙吾的長篇小說《再見了,可魯》,可魯(小Q)生于1986年6月25日,卒于1998年7月20日,是一只拉布拉多犬,它身上有個特別的胎記——像小鳥展翅的記號,因此給它起名為小Q (Quill即鳥的羽翼的意思)。據說,作者用了15年的時間才完成這只小狗的傳記。電影講述了可魯(小Q)成為導盲犬后,為中年失明的渡邊先生服務,但兩年后因主人患上腎衰竭被送回訓練中心。渡邊去世后小Q在做導盲犬示范表演時,被寄養家庭的仁井夫婦接回家中,后患白血病去世。電影在日本上映后創下20億日元的票房紀錄,曾被稱為日本最賺錢的一只狗狗。
比起狗電影的比比皆是,關于貓的電影似乎就沒有那么耳熟能詳了,可能大家腦海中最先想到的會是《加菲貓》《穿靴子的貓》《黑貓警長》這樣的動畫。但事實上,隨著貓成為越來越多都市白領的新寵之后,涉及貓咪題材的電影近幾年也越來越多。
《流浪貓鮑勃》改編自真實事件。家庭的破裂令詹姆斯遭受了巨大的打擊開始自暴自棄,他染上了毒癮,身無分文,成為了一名流連在街頭的賣藝者。某日,一只流浪貓闖進了詹姆斯的家,詹姆斯收養了它,給它取名鮑勃,當詹姆斯離開家走上街頭賣藝的時候,鮑勃跟在他的身邊寸步不離。很快,這一人一貓的組合便吸引了過路人的注意,詹姆斯的經濟狀況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與此同時,詹姆斯結識了住在隔壁的女子貝拉。在貝拉的身上,詹姆斯重新燃起了對愛的渴望。
這部電影雖然比較一般,滿滿的套路感,但至少證明了一點:貓遠比毒品更有吸引力。電影中的貓鮑勃正是現實故事中的那只流浪貓本色出演,成為全片的演技擔當。鮑勃如今已經是英國家喻戶曉的明星貓,甚至在豆瓣影人都有自己的一個頁面和粉絲。
每一個嘴上說著不喜歡貓的人,肯定都沒有真正養過貓。電影《為什么貓都叫不來》講的是正是一個養貓人從最初不喜歡貓到最后淪陷的過程,非常具有代表性。作為愛狗派的主人公從起初的不習慣,到逐漸接近,心存掛念,電影以細膩的手法,刻畫出養貓人的心理。這和現實中在城市奮斗的年輕人的生活,是多么相似,工作一天后,回家擼貓變成最享受的事。
在回答“貓狗雙全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這一問題時,知乎網友“醫者醫愚”說:“新時代的幸福標準,出門有車,散步有狗,進門有貓。”
“貓狗雙全”其實是從“兒女雙全”一詞演變而來,從字面上理解,即“既有貓又有狗的美滿生活”。它最早走紅于去年8月微博上流行的一個段子“有些朋友年紀輕輕就貓狗雙全,真的很令人嫉妒了”,后被網友們調侃為如今衡量成功的新標準。
有數據統計,從貓狗飼主的職業分布看:“藝術家吸貓,科技宅擼狗”。所以貓狗雙全就意味著擁有藝術家審美品味的同時,具備科技宅高IQ的縝密思維。更重要的,貓狗雙全的人身上通常貼有一張24K純金的標簽:有錢、有愛、有閑。
“當忙碌了一天回到家,先擼上十幾分鐘的貓,就是最放松的時刻,感覺瞬間被治愈了。”在外企上班的小金告訴記者,“而當犯懶不想動的時候,每天遛狗又能‘強迫自己出門運動運動。”
小金告訴記者,她家是先有貓后來的狗,起初貓狗不和,天天上演“貓狗大戰”。“狗的臉被貓撓花,貓也被狗咬傷。”不過,在小金看來,有時候打出來的感情是最堅固的,“因為貓咪年長幾歲總是欺負狗弟弟,后來狗子長大了,挨欺負知道還手了,于是兩個毛小孩一天打八次架。開始的時候,我還會勸架,后來只要不嚴重就隨便它們打了。”
小金家的貓狗就這樣一會兒掐架,一會兒和好。“兩個家伙好的時候又會在一個窩里睡覺。”小金滿臉笑容地說:“這倆熊孩子,其實沒什么友誼,就知道爭寵。”
雖然在家鬧騰,但小金自豪地表示,它倆一旦一塊兒出門,“槍口總是一致對外的”。有次,狗子出門被流浪貓欺負了,貓不知從什么地方沖出來幫忙。“這讓人想起加菲貓那句名言:‘天底下除了我,誰也不許欺負奧迪。”
“這也許就是獨生子女們無法體會的手足情深吧。”小金將養寵物看成是一場對自我的情感補習。有人說受不了寵物離去的傷痛,寧愿不養。小金卻不這么認為:“這就像害怕分手而不去戀愛一樣。雖然我知道那天到來的時候,我肯定會難過,但只要在它們活著的時候好好對待它們了,它們離開時我問心無愧。”
事實上,寵物對我們的生活還有更多正面積極的影響。
《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表示,有寵物的人往往比沒有寵物的人自尊心更高。此外,飼養寵物的人更外向開朗,也沒有不養寵物的人那么多恐懼。
除了提高自尊心以外,寵物也能減少我們的孤單感。某研究發現有寵物的人都說寵物和朋友帶來的充實感是相同的。參與研究的人都表示自己的狗給自己帶來了強烈的自尊感、歸屬感,有了寵物,人們能找到生活的意義。但是研究發現人際溝通不足并不會導致人們更加依賴寵物。也就是說,人們喜歡寵物并不是把寵物代替自己的朋友們,其實人們喜歡的是既有朋友又有寵物陪伴的幸福感。
寵物還能幫助人們減少心中的負能量。有專家曾對97名寵物主人進行了實驗,參與者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經歷了一次負面的社交經歷,隨后研究人員讓他們寫一些關于自己的好朋友、自己養的寵物的內容或者畫一幅大學校園的地圖(這組是作為控制組)。結果顯示,寫寵物和好朋友的參與者沒有表現出負面感覺,即便遭遇了不愉快的社交經歷也同樣開心,但是控制組卻表現出了負面感情。
再往小了說,有條狗或者貓在身邊,真的很難一天都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用玩具逗貓滿屋子跑也好,帶狗出去散散步也好,這些都是很好的鍛煉。當然,狗主人外出散步的機會要多一些,這對保持良好的健康和積極的情緒都是很有幫助的。
養貓養狗還能減少人的壓力。研究顯示貓能減少人的壓力,讓人感到舒心,作用甚至超過了朋友和配偶。因為寵物對人的愛是不需要什么條件的,它們是承受壓力時人們最好的心理砥柱。
此外,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飼養寵物的人過敏幾率更高,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有若干份研究都顯示如果年輕的時候接觸過寵物,那么以后對動物過敏的風險就會下降。在青年成年參與者身上進行的研究顯示,在嬰兒時期家中有過寵物的人對動物過敏的概率要小50%。
值得一提的是,狗狗幫你找的對象可能還比七大姑八大姨找的靠譜兒幾百倍,100%的有愛心、有責任感、不物質。美國醫療健康服務網站WebMD上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人們很自然就能從寵物談起,同時寵物也能吸引其他寵物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