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雨 田程程
摘 要:在學校中,體育競賽是大學生健身鍛煉的重要途徑之一,與此同時,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及其歸責原則也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就目前來看,我國現行的法律對高校體育競賽類傷害事故的處理和責任認定問題并沒有確切的法律條文,政府部門也沒有頒布相關的行政法規,這樣的現狀無益于學校的體育事業健康發展,也不利于中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關鍵詞:高校體育競賽;傷害事故;侵權;民事責任;歸責原則
基金項目:本文系大學生創新項目:大學生校園體育傷害事故責任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7034)。
1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概述
校園體育競賽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學生為對象,通過學校進行有組織的體育競賽活動,包括各類學校的綜合性運動會、單項錦標賽、選拔賽、表演賽等。
1.1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概念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是學校傷害事故的一個具體表現,從所接觸到的有關學生傷害事故的理論成果和材料來看,關于此類傷亡事故的叫法很多,諸如“體育競賽事故”、“學生意外傷亡事故”、“學校體育競賽事故”、“學生體育傷害事故”等,這幾種叫法都不夠全面和準確,要么界定過寬,要么界定過窄,且含義不明。
綜合各類學說觀點,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基本涵義可界定為:在學校或學生組織的各類體育競賽中發生的,造成人身傷害后果的事故。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雖然是校園傷害事故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并不等于校園傷害事故,其有自己的特殊之處。
1.2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性質
法學家楊立新認為:“學生傷害事故本身就是一種侵權行為的類型,研究學生傷害事故更要從侵權行為法的角度進行,使之處理這種事故的時候,能夠依照侵權行為法的基本規則進行。”“顧名思義,侵權行為是一種侵害他人權益的行為,因此侵權行為也可以稱為一種侵害行為,這可以從詞源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證。”[1]何謂侵權行為,學者之間一直存在爭議,但總的來說,存在著廣義說和狹義說兩種觀點。狹義說認為,侵權行為的概念應當以過錯為核心確立,也就是說,侵權行為是一種行為人實施的過錯行為。而廣義說認為,侵權行為是產生責任的根據,它不僅僅是指因行為人的過錯而產生的行為,還包括基于法律的規定而產生的責任。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究竟是不是一種侵權行為,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中確有一部分是侵權行為,應當按侵權行為來處理,但有一些不應當認為是侵權行為,而且這一部分所占比例遠大于侵權行為,這是由體育競賽其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決定的。用侵權行為的有關規定來解決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相關問題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論,認定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是一種侵權行為。
1.3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特點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與一般的醫療事故、交通事故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3.1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易發性
在學校舉行體育競賽過程前,學生需要進行各式各樣的體能訓練,會伴隨大量的身體接觸,容易引發傷害事故;在比賽進行時,因組織不周或運動員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投擲鉛球、鐵餅、標槍比賽過程中),且較強的對抗性及激烈的競爭性,也易出現事故;比賽結束后,因運動員休息不當引發的傷害事故也不在少數。
1.3.2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突發性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當事人對事故的發生一般情況下是出于疏忽大意、過失、瀆職,很少是出自故意傷害的意圖,有時事故的發生當事人雙方均無過錯,這就導致此類傷害事故突發出現,無法預防。
1.3.3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利益性
校園體育傷害事故的處理常常涉及多方利益——學生、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等,處理不當將會引起多方矛盾沖突。
1.4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分類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分類方式較多,目前較主流的分類方式一是按事故的表現形式分為游戲型事故、惡作劇型事故和失職型事故。二是按事故的主體分為校方責任事故和非校方責任事故。前者為學校未盡到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與義務而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后者包括學校意外事故、學生自己責任事故和第三方責任事故[2]。
2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責任糾紛處理現狀
2.1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法律責任的概述
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主體因違反法律義務而應當或必須承擔的不利后果。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主要有民事法律責任、刑事法律責任和行政法律責任,而民事法律責任是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中最主要的法律責任形式,它主要是指自然人或單位違反了民事義務,侵犯他人民事權利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后果。在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中,侵犯的是受害者的生命健康權,依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侵權人應主要承擔以財產賠償為主的民事責任。在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民事責任承擔中遇到的瓶頸問題是賠償,究竟該誰賠,賠多少。由于民事責任的實質是賠償,因此我們主要研究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民事責任。
2.2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責任糾紛司法現狀
在校園體育競賽活動中,可以預見并能夠合理避免的較少,而無法預見且不能避免的意外事故居多。此外某些學生因其特殊體質或身患隱疾,也可能導致傷亡事故。一旦發生傷害事故,許多人想當然的認為學生是在學校受傷的,學校就應該承擔全部責任。并且有的家長會起訴學校,與學校對簿公堂[3]。但是,如何判斷學校是否應該承擔責任,承擔多少責任,學生本人是否負責任,家長應該承擔多少責任,意外事故又該如何確定責任,我國現行法律對此沒有作出明確的界定,也無專門法規可依,以至于不同的地方法院,根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援引不同的法條,使類似案件的判決結果相去甚遠。有時即使劃清了責任,各方也同意按責任大小對受害方進行賠償,但賠償經費又往往難以落實。
2.3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責任保險制度現狀
許多專家學者都認為在此類事故賠償中引入保險機制是十分可行又十分有必要的,但保險機制在現實中卻差強人意。
2.3.1 投保學校不多
近年來,伴隨著2002年9月1日《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的實施,不少學校都關注到了“校方責任險”。所謂“校方責任險”,實際上是一種第三者責任險,被保險人是學校,即由學校出資投保。保障范圍包括學生在校園內和由學校統一組織、帶領的校外活動中發生的意外傷害事故,一旦學校在這些事故中依法需要承擔經濟賠償責任的,將由保險公司負責[4]。然而由于國家并未強制規定投保此險,導致大部分學校并未強制學生投保。
2.3.2 沒有買保險的學生仍不少
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學校和任何單位都不能強迫學生及家長購買保險。也正因為如此,一些學生因為貧困或缺乏安全意識,不能或不愿購買保險。
2.3.3 社會保險的現有險種難以真正保障受害學生的利益
學生購買意外保險,都是在每學期報繳交費時由學校代收20元的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的“學生平安保險”或“學生健康保險”,保險條目只籠統地有一條——“因意外傷害事故治療支出的、符合社會醫療保險主管部門規定可報銷的醫療費用,扣除50元免賠款后,按80%比例給付。最高以5000元為限”,并規定斗毆、酗酒等故意傷害,自殺而導致和意外事故,高風險運動等均不在賠償之列。為了省事起見,保單上也一字不填,有時連姓名都未寫。如果出現事故,該如何找保險公司索賠,超出5000元費用的重大事故又該怎么辦,我們無從知曉。
3 校園體育傷害事故責任的歸責原則
3.1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責任歸責原則的爭議
由于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其歸責原則的具體適用至今也無定論。目前學術界主要有以下觀點:
3.1.1過錯責任說
對于一般侵權行為,學校在承擔責任時,應承擔過錯責任。高校不是學生的監護人,當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就不能依據監護人的相關規定要求學校承擔全部責任,只有當學校存在過錯時,才承擔相應責任。
3.1.2公平責任說
高校對學生的人身安負有保障職責,當在校學生受到意外傷害時,高校即使沒有過錯,也應根據法律規定給予一定的賠償,否則學生受到傷害卻得不到賠償,違背了民法的公平責任原則,因此在某種特定情況下,學校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3.2 過錯推定原則的適用
過錯推定原則非獨立歸責原則,而是過錯責任原則的組成部分,只是在舉證責任上有區別。適用過錯推定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3.2.1舉證能力存在明顯的不均衡
在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中,學校的舉證能力明顯優于學生,讓學生承擔過錯舉證責任,顯失公平。首先,學校是規章制度、教學活動計劃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而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者。其次,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發生的地點具有特定性。因此,學校是最先知道,也是最全面了解情況的一方[5]。
3.2.2取證難
學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隱瞞真相,推卸責仼,家長要想從學校這里取到對其不利的證據是很困難的。而了解真相的學生家長又有顧慮,怕自己的孩子以后在學校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6]。
綜上所述,從舉證能力和客觀取證兩方面衡量,為保證實體審理的公平性,應當規定由學校承擔無過錯舉證責任。
4 結論
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是指在校園體育競賽中造成在校學生人身傷害或者死亡,以及對他人造成人身傷害或者死亡的事故,其在本質上是一種損害,可因侵權行為、合法行為、事實行為和自然事件而發生,應當建立不同的救濟體系。校園體育競賽傷害事故是民事法律責任的一種,受民法所調整。在處理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糾紛時,不能脫離法律的規定,歸責原則的適用要以過錯責任原則中的過錯推定為主,兼顧公平責任原則,要從維護雙方當事人權益的角度出發,避免因處理不當給某一方造成重大損失。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促進相關法律、法規準確適用,使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歸責和賠償更具有依據性和信服力,使受害人的損害真正得到有效的救濟。
參考文獻
[1] 馬小華.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民事責任認定與處理的法律探討[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 李娜.學生傷害事故中損害賠償責任研究[D].吉首大學,2013.
[3] 趙旻.高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
[4] 楊慰萱.學生傷害事故學校責任賠償第三方支付制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5] 王晏,婁石磊.高校體育活動傷害事故的法理學透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6] 蔡世斌.學生傷害事故訴訟應適用舉證責任倒置[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