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新星 李瑩芝
摘 要:傳統單一的研討式教學已經不再適應設計學專業培養“三強”人才的需求,通過研究和梳理,總結出國外流行的跨界式研討、體驗式研討和批評式研討三種新的研討式教學方式,旨在為我國設計學專業的研討式教學提供可以借鑒的范本。
關鍵詞:跨界式研討;體驗式研討;批評式研討
基金項目:長沙理工大學教研教改項目(編號:JG1566)
研討式教學方式最早起源于德國,隨后在西方逐漸普及開來。它是以解決問題,拓展學生思維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谏鐣τ谠O計類人才培養的特殊要求,即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高素質“三強”設計類人才,在設計專業廣泛開展研討式教學便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我國高校的設計教學中,研討式教學方法并不是很成熟,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本文將從目前設計專業研討式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來探討國際化背景下設計專業研討式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以求為國內的研討式教學提供可以參照的范本。
1、設計學專業研討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對于設計專業教學而言,如果采用單一的研討方式,可能會導致如下一些不足。第一,交融性不高。通過實地調查研究發現,我們的研討式仍然停留在本專業范圍內,在研討的過程中,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都會受到專業界限的限制。第二,體驗性不強。傳統的研討式教學僅僅局限于學校的課堂范圍內進行,勢必也會使學生喪失很多臨場體驗的機會。第三,深入度不夠 。實踐表明,單一的研討方式會使得研討式教學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并未從多維度的角度來思考設計問題。
2、設計學專業研討式教學方法的類型
長期以來,課堂研討式教學方法難以突破和創新。通過對國外教學的調研、梳理和總結,我們總結了如下幾種設計學專業的研討式教學方法,以供參考。
2.1 采用交叉跨界的研討
跨界式研討教學就是以共同的研究課題為背景,借助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組成團隊,共同學習、研究和完成一個設計主題或者任務的教學方式,這種研討方式能夠突破原有專業或班級一致性的限制,幫助學生實現全方面的發展,也可以增加不同門類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
我們以荷蘭設計工作坊為例,2015年11月荷蘭兩位設計師與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聯合推出了“C.o.c.o.i 荷蘭設計工作坊”,雖然只有一個星期,學生們卻是受益匪淺。兩位荷蘭設計師帶領我院近60名學生進行了一個星期的設計訓練。主要教學方式就是采用的“主題+設計項目”的跨界式研討教學。參與設計項目的學生分別來自我院的數字媒體專業、工業設計專業、視覺傳達專業和環境設計專業。荷蘭設計師將四個專業的學生打散分成5人的設計小組,再引導各個小組進行設計的前期戶外調研、搜集素材、方案構思、創作設計、成果分享等一系列的設計實踐。在整個過程中間,由于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知識背景和實踐經驗,因此在小組成員的相互交流與合作中,不同專業的學生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經過異質互補、思維不斷的產生碰撞、磨合與交融,最終經過不斷的整合、修改和完善完成了設計項目任務。
2.2 強調臨場體驗的研討
體驗式研討教學,是一種現代人和現代組織的全新的教學方式。它是脫離課程規定系統的、具有邏輯順序的方法,來傳授知識和技能。主要是通過各種精心設計的活動,譬如情景模擬、管理游戲、行動學習等,讓學習者獲得各種在場體驗,并實現在做中學的反思性學習。
我們以新西蘭奧克蘭技術大學(AUT)的體驗式研討教學為例,此次設計的主題是婦產科醫院醫療輔助設備的相關產品設計。[1] 為了使得學生在設計前更近距離的了解現實需求,老師帶領學生在社區婦產科診所進行了長達2400小時的臨床實習。臨床實習除了觀察產婦在醫院里面的生活狀態外,同時還開展了體驗式研討式學習,研討大致分為三個步驟進行:首先是學生作為傾聽者來聽故事,產婦或者助產護士跟學生們分享待產時的心情感受,以及在醫院待產時遇到的種種問題;然后,學生們用“頭腦風暴法”來探索并分析他們的故事,從中發現問題和他們的知識差距,并確定他們在下一步需要學習和了解的內容;最后,每個小組制定學習主題,將在接下來的2周繼續進行學習和研討。該體驗式研討其教育重點在于學生對于感受的解釋,使真實感受的體驗成為學習課程內容的中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的學習旨在在未來相關醫療產品設計的思考中,能更多的考慮使用者的實際問題和需求,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進行設計。
2.3 運用反駁批評的研討
批評式研討教學是指在同一課題中,可以出現兩種或者兩種以上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觀點持有者可以通過查閱資料論文等方式,再在一起進行討論和分析,雙方可以指出對方觀點的不足和缺陷,進行反駁。我們以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批評式研討教學為例。此次研討的主題是“探討藝術治療法在治療創傷兒童方面是否有益”。[2]參與研討的兩個團隊中的一方提出的觀點是懷疑藝術作為單獨干預措施的使用,由于缺乏經驗性的支持,創造性的藝術實踐與循證實踐背道而馳,因此否定藝術治療的作用;而另一方則是認為可以通過努力,肯定藝術治療對于創傷兒童的有益作用。兩組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了研討前的各種準備工作,如收集與查閱相關資料、去兒童康復治療中心進行實地考察,包括詢問臨床醫生以及康復中心的志愿者。雙方通過激烈的批評式研討,最終得出結論是:藝術能幫助兒童治療創傷這一方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持反對意見的一方則給出實際案例說明,藝術在對治療創傷方面即使有效果,但往往是規模較小的,還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和深入發展。綜合雙方的結論,啟發了學生在未來的日常用品的設計中,應該更加注重設計物造型的藝術審美品質的提升,使得藝術不再是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而是可以融入人類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并可以起到療傷作用的有效之物。
3.結語
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設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設計學人才的培養都需要一些特殊的訓練,譬如設計創意思維的訓練、美感的訓練、實地的訓練等,而多樣化的研討式教學能夠更好的實現這些能力的訓練。總之,將跨界式研討、體驗式研討、批評式研討等方式運用在設計類專業的教學中,將有助于具有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高素質“三強”設計類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Andrea Gilkison,Real life narratives enhance learning about the ‘art and science of midwifery practice[J].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2016(3):19–32.
Kim Coleman,Art and Evidence: Balancing the Discussion on Arts- and Evidence- Based Practices with Traumatized Children[J].Journal of Child & Adolescent Trauma.2015(3): 21–31.
作者簡介
湯新星(1977年- ),女,湖南桃源人,博士生,講師,主要從事設計美學的研究。
李瑩芝(1995年- ),女,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視覺傳達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