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霖
摘 要:在我國當前情況下,生態文明建設受到人們很大的重視,使得人們分外關注,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更是深入人心,它會為人們帶來更多的益處,這種建筑設計在當今社會下仍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探討,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將會更加的完善,將會更有力的保護我國的生態環境,使得我國的社會發展更加井然有序。
關鍵詞:應用;生態文明理念;建筑設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最初一般的普通建筑逐漸演變為注重生態文明設計的建筑,它需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保證建筑空間,滿足人們的各種生活條件。本文將結合實際情況,重點總結我國在保證生態文明的條件下的建筑設計要點。
1建筑設計的生態文明理念及內容
綠色建筑在設計過程中,必須針對其各個構成要素,確定相應的設計原則和設計目標。綠色建筑中最核心的不是某種固定的結論或方法,而是這種思想所蘊涵的設計原則。從建筑的選址、規劃、設計、功能設定、材料和技術的選用、設備的安裝,到建筑建成后的營運、維護,綠色建筑的思想都以人為中心,與自然融為一體,貫穿建筑的整個使用周期。綠色建筑設計必須遵循整體及環境優化、簡單高效、健康舒適、節約利用資源的原則,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1高效節約的生態文明設計理念
傳統的建筑和設計目的往往是以關學、建筑形式或某種特性方面的研究為基礎的。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建筑物作為種經濟產品和社會公共物品的屬性日益凸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需要對建筑再作其他方面的補充。而高效節約化原則包括多重含義,包括節約土地、節約用水、節約建筑材料、能源和人力等。
1.2同步化設計的生態文明設計理念
有了首要的節能節地建筑設計態度,還要讓節能節地建筑設計思維在各設計過程同步化進行。建筑師、設計師從前期分析、策化、方案構思、比選、各專業深化初步設計,各專業協凋定案,到施工圖細節完善、施工中的調整、控制完成等設計全過程,都同步思考建筑的“低碳、節能、節地”要求。從宏觀到微觀、從全局到局部,提出策略、解決辦法和措施,而不僅僅當成到后期施工才處理的材料、構造問題。在設計中,經常出現這樣的誤區,建筑在結構上趨向于封閉,在設計上力求與自然環境完全隔離,然而這樣的室內環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不是節能的建筑,更談不上綠色。真正的綠色建筑的內部與外部采取有效連通的辦法,會對氣候變化自動進行適應調節。
2現階段我國建筑設計中的不足之處
2.1建筑設計缺乏生態文明理念
建筑設計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定義,然而主要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的基本原理,采用現代化的理念,合理設計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建筑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建筑設計不需要采用現代化理念,認為現代化理念在建筑設計中不能合理應用,因此很多人都會扼殺最新的現代化理念,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建筑設計的表面,對建筑設計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2原因分析
一是,在日趨激烈的建筑市場競爭中,有些設計單位,特別是中小型設計單位,由于技術力量薄弱,專業人員配備不齊,質量保證體系不完善,面臨著強烈的生存危機。他們為了承攬到任務,一切按業主的意志行事,為投其所好,將規范、規程的要求棄置一邊,在建筑設計方案上一味地遷就業主。
二是,一些企業的經營者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往往忽視質量,對建筑方案與整個工程設計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少對建筑方案的評審、推敲、把關,在工程設計中給其它專業造成不可彌補的缺陷。
三是,建筑師不重視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缺乏質量意識及責任心。缺少對規范及強制性條文的學習和理解,有的對國家現行規范不熟悉,甚至仍在采用作廢版本的規范及圖集。
3建筑設計中的生態文明理念應用要點
3.1結合具體環境,因地制宜的生態文明設計
根據生態學的進化論,生態建筑設計包含著資源的經濟利用問題,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問題。今后城市的發展,勢必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展開,為了節省有限的土地,必須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如在地面上建立親和大自然、充滿人情味的低層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態技術建立起巨構城市,向地上空間要效益;充分開展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連接為有機協調的立體網絡。生態建筑設計強調與環境具有最佳關系,對環境破壞最小,一并充分發揮環境效益。與環境互選共生、共同增長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選擇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的環境特點以及當地的地理與氣候特征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
3.2自然通風的設計要點
建筑物布局合理與否,直接決定著住宅區氣候的好壞。自然通風是調節環境最有效和經濟的手段。而影響自然通風效果的因素主要就在于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體設計及三維空間布局。因此,在自然通風設計時,必須全面了解建筑區的空氣流動情況,這是確保建筑區氣候良好、通風情況合理的根本前提,有效提升建筑物內部的空氣質量和熱舒適度,使用戶無需增加任何投資,就能實現居室環境的健康舒適。
3.3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設計要點
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橋梁,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邊,這也是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人是自然環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動必須建立在生態化的基礎上,必須與環境建立起一種新的結合和協調關系。從建筑設計到建筑建造、使用、報廢的全過程中,生態建筑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與以往建筑設計相同,生態建筑應致力于為人類提供品質最佳的空間和環境,即使建筑本身對環境污染很小,極為節能,但如果人們的各項活動無法在建筑空間中順利展開,其空間的存在與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入,這樣的建筑無疑是失敗的。生態建筑的功能應更趨合理,空間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與自然環境間的交流。它應該具備更良好的物理環境,盡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并具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3.4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設計要點
生態建筑外部與自然相呼應,內部空間的設計也應綠色化,即通過精心的室內設計,將室外的綠色引入室內環境。綠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氣,吸收各種有害氣體、慮塵、調節濕度、溫度、減少噪音等。生態建筑的興起為綠化環境開辟了廣闊天地。通過建筑設計,可以使室內空間室外化,運用綠化、水面等劃分空間,這些設計手法在建筑創作上最為常見。如建筑物內的共享大廳、內庭院,在其上部加一個可調節的開啟式屋頂,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由計算機或人工控制,達到室內溫濕度的調節,又可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體。另一種設計手法也被建筑師經常應用:屋面綠化。不僅美化了環境,獲得了良好的景觀,而且對屋面剛性防水有維護作用。生態建筑在保護生態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為。
綜上所述,當前社會中,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態文明的建設,“天人合一,保護自然,生態生活”等建筑理念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生態文明視域的條件下完成的建筑設計,符合我國當前的發展形勢,有利于我國建筑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奕.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江西建材,2017(22).
[2]楊藝鵬.試論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建材與裝飾,2017(44).
[3]吳雪源.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外觀[J].民營科技,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