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萍 孟軍志
摘 要:實景演出是文化產業的創新模式,是中國的獨創,其創始之初,因項目策劃初始盲目定位,使文化與產業經濟的比例失衡,出現了發展迅速、根基薄弱的局面。在山東泰山《封禪大典》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整場演出跨越5000年的時空對古代皇帝祭祀封禪文化進行演繹,雖具代表性,但文化內涵單一,且對傳統封禪文化挖掘過于艱深,導致演出乏味、休閑娛樂性不夠;另一方面,其在實景演出界發展較晚,對市場評估不足,沒有做好游客消費需求調查,出現盲目追求華麗的燈光舞美效果,形式同質化現象。這就是文化與市場經濟的評估失衡。本文將在產業進化論和文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的基礎上,利用聯系發展和矛盾觀,運用《封禪大典》的特例分析對實景演出文化與經濟的比例衡度上綜合演繹。
關鍵詞:實景演出,《封禪大典》,文化產業,文化與經濟,平衡
伴隨著國際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中國緊跟國際時代風潮,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中國領先創造出旅游演藝的綜合體,創造出旅游演藝的新形式--實景演出。實景演出是在旅游景點內依山水之景,采當地文化之特色,用人勢之浩大,利用先進的燈光舞美特效創造出的大型文化娛樂節目。而其作為新生物,自出現之日起,以燎原之勢火及全國各地,迅速步入成熟期。此時產業集中程度高,出現一定程度的壟斷,產品再度無差異化,市場需求增速明顯減緩,此時若有創新,則會有持續的發展。
本文將引進《封禪大典》案例,運用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歸納法、定性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文獻整理、理論邏輯研究等方法對實景演出如何做到經濟與文化的平衡做特例分析。
1 《封禪大典》的創作背景
實景演出的狂勢發展。1998年,張藝謀在古建筑群里利用仿古道具和仿古場景進行布置,創作并執導的太廟版歌劇《圖蘭朵》,其新穎的視覺和聽覺效果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開啟戶外大型演出的先河之作[2]。之后梅帥元于2004年編執的《印象·劉三姐》的成功面世開啟了文化旅游的新紀年,使文化創意與旅游結合成為大勢,而實景演出也成為發展旅游經濟的新形式。在此形勢下,梅帥元帶領其團隊斥巨資創制了《封禪大典》。
泰山封禪文化的信仰力。泰山祭祀和皇帝封禪儀式具有數千年的傳統,發展至今,是泰山崇拜和信仰的重要內容,具有獨特和典型性。而實景演出是文化符號化的一種形式,其異地性導致的文化隔閡使外地游客對當地文化傳統特色不具備很高的認知度,因此,最具地域文化元素的封禪文化成了山東省實景演出開發的最優選擇。
“梅家班”對實景演出的繼續探索。不同于張藝謀的“印象”系列,梅帥元的實景演出的創制是在時空格局上對中國文化大局的梳理,繼講述東方哲學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和講述革命精神的《印象·井岡山》后[3],具有中國古代文化脈絡--皇帝制度特色的《封禪大典》則成為“梅家班”的又一選擇。
山東打造旅游文化強省、打造泰山文化產業園、創文化品牌的需要。山東省是文化資源大省,是齊魯文化所在地,集“孔子文化”、“泰山文化”、“沂蒙文化”于一身。山東省政府提出對文化旅游進行戰略性改革支持,創建文化旅游經濟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園區經濟。而《封禪大典》就是在此大背景下聯動文化產業園區經濟、形成產業價值鏈的重要舉措,在挖掘山東民族文化內涵,打造省級文化品牌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2 《封禪大典》的文化與經濟性研究
2.1 《封禪大典》的文化性
山東泰山是中國首個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而自然和文化遺產均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脆弱性和稀缺性。隨著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其雙重遺產的不可復制性意味著自然遺產需要生產性和保護性開發,而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需要傳承與開發。在此雙重要求下,園區產業經濟基地成為發展泰山文化旅游經濟的首選。
《封禪大典》是對五千年皇帝祭祀與封禪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具有高度的崇拜與信仰力。在景區山水景觀的基礎上,環泰山雄偉之勢建造實景場地,以45度角仰視的獨特視角建造舞臺與觀眾席的高度差,同時利用酷炫的高科技在148級臺階上打造面積達550平方米的6塊LED熒屏,從而在自然之景的基礎上為演出打造氣勢恢宏的氛圍。《封禪大典》力求貼近歷史,用80分鐘、七個篇章深度挖掘演繹貫穿5000年時空的五代帝王封禪祭祀傳統文化,但在中國國民總體對于這種傳統文化認知度較低的情況下,《封禪大典》雖呈品牌,卻無品牌號召力;雖有文化底蘊,卻無文化基礎上的創新。整場演出雖有音像貫穿始終,極盡演繹金戈鐵馬恢弘之勢,但莊嚴肅穆的典禮文化給人一種沉重壓抑之感,違背了旅游休閑娛樂的原則。
實景演出雖然需要挖掘地域文化內涵,形成文化精品、文化品牌,但在分析文化內涵之時,需要在旅游消費者需求角度和生物、產業進化論角度分析考慮內容與形式的高度融合。不同地區游客慕名而來,高票價購買演出門票,一方面是為了滿足休閑娛樂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追求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實景演出雖不必千篇一律的文化符號化,但也需要以現代化的外在形式完美包裝相對艱深的文化內涵。
2.2 《封禪大典》的經濟性
大投資,高票價和光影盛宴使實景演出正在步入同質化、量化階段,投資人與創作者盲目追求短期利益,隨手抓文化元素,以現代化手段迅速包裝就成了市場文化產業。在成熟期市場產品再度無差異化的大環境下,缺乏創意和文化內涵,后勁不足。
《封禪大典》歷時兩年,斥3億巨資打造了一場視聽盛宴,目的就在于占領市場份額,興盛旅游市場,帶動城市經濟鏈發展。但其創作團隊沒有被短期市場利益沖昏頭腦,而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沉下浮躁的內心,耐心在文化底蘊的基礎上搞創意,以創意帶動旅游經濟的發展,然后在激烈的實景演出的競爭市場中迅速占領一席之地,聯動曲阜、泰安形成文化旅游經濟圈,形成集聚效應和價值鏈體系。
2.3 《封禪大典》經濟性與文化性的結合
實景演出經歷了初期和成長階段,現在正在趨于成熟的道路上摸索前進。短短十幾年間,實景演出遭遇到了打擊,出現了從“火爆搶票”到“無奈贈票”的局面。吳岳談到“實景演出產品在歷經‘百花齊放的繁榮發展期過后,也經歷了 ‘復制創意、一哄而上的瓶頸時期”[6],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占領市場份額,追求經濟利益,一味量化復制產品,空有華麗的外在形式,卻無實質的文化內涵。隨著實景演出行業的發展,消費者需要滿足精神需要的同時,享受休閑娛樂的趣味,只有滿足了消費者娛樂文化的需要,才能順利實現經濟目標。這就激勵著新階段下實景演出不斷的創新轉型。
《封禪大典》每年演出280場,旅游業的一次性必然使游客量逐年遞減,而其文化創意與旅游結合的實質要求著投資與創作主體需要不斷進行文化的創意革新,這樣才能實現游客回流,實現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實景演出的文化性與經濟性的角度缺一不可,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對兩者的考慮度也不同。
3 《封禪大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3.1 文化創新性低,潛在市場挖掘力低。
《封禪大典》文化內涵過于單一,整場演出80分鐘來演繹七個篇章五個朝代的皇帝封禪祭祀大典,導致文化內涵挖掘相對艱深,而極力貼近歷史事實缺乏文化創意則形成文化過度符號化,文化內涵乏味。還有,其面向的市場主體定位在中老年階層,而對于最具市場消費潛力的青少年階層沒有顧及到。
實景演出的創作團隊應該在把握當地文脈,充分理解掌握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加強文化內涵和外在形式的創新,以新穎的視野占領市場份額。還有,開發一些動漫、游戲、畫冊、文筆等產品,充分開發其潛在的青少年市場。
3.2 設施條件較差,資金不足。
泰山地處偏僻,周邊酒店住宿、吃喝玩樂項目缺失嚴重。泰安市的旅游公司僅有100多家,數量多、規模小、層次低,且這些旅游公司的產品研發能力和市場開發能力較為欠缺。此外,2004到2006年泰安市的旅游總收入約為青島市旅游總收入的25%、濟南市旅游總收入的54%,旅游總收入較之青島、煙臺、濟南、威海的差距比較大。雖然山東省加大對其資金支持,但吸收的社會資金不足,導致投入資金總量低,而實景演出是大投入,大產出的文化創意經濟,資金的缺乏必然致使其在產業競爭階段難以支持和維護其創意投入。
除了政府的資金支持,泰安應吸引更廣泛的社會主體投資建設,完善周邊基礎設施,同時加強景區內文化產品的創新,增加創新性文化產品收入。同時,在開發的基礎上要始終貫徹可持續的發展觀,否則,一旦步入產業經營環境階段,而其文化景區的承載體遭到破壞,其不可復制性必然致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遭到淘汰。因此,實景演出在策劃之初就應該明確文化內涵,準確定位,做好市場細分。
3.3 演出獨特性缺乏,游客參與項目缺失。
《封禪大典》屬于古老的祭祀典禮文化,雖具地域特色,其與《宋城千古情》、《大宋·東京夢華》中的文化意蘊具有類似性。此外,它屬于傳統的觀光式旅游,游客不能參與到項目之中。實景演出在開發地域文化的時候可以加強文化基礎上的創新,在景區周圍進行實景的再造,加強地域文化獨特性,同時,使游客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也可參與進來也,可以更深入的參與到實景演出的文化內涵與模式的設計中。
3.4 演出對自然的依賴性過高。
實景演出是在室外自然山水的依托之下,利用高科技對文化進行創意演繹,導致自然威脅到來之時,演出即被停止,演出人員暫時性失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擺脫對自然的依賴,努力打造室內實景演出成了其發展的另一途徑。另外景區旅游具有時節性,而實景演出需要大數量的演出人員,除了自然威脅外幾乎全年無休。二者的時節必然沖突,導致實景演出也隨景區的淡旺季出現游客數量的巨大變動,必然使大投入的實景演出損失巨大。所以調整實景演出的營銷策略,發展線上經濟,使游客不必考慮旅游淡旺季和自然威脅就可以體驗實景演出的休閑娛樂性。
3.5 國內市場相對飽和。
旅游經濟具有一次性,實景演出同樣如此。其短短十幾年的發展時間就造成市場的相對飽和,經濟增速緩慢的局面。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實景演出業要提高其知名度,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國內外合作,實行產品外包,引進國外文化創意人才和先進的技術、管理人才,打造國內獨特演繹視角的實景演出;也可以使國內實景演出的創意團隊和人才走出國門,在國外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開發實景演出,提高其知名度和認知度,擴大實景演出市場,充分挖掘其市場份額。
4 結語
總之,本文通過分析《封禪大典》的現狀,大致了解實景演出中文化與經濟失衡的表現方面,具體分析產業進化論和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加強創新,對實景演出這一文化創意產業進行現代園區和產業集聚價值鏈規劃,平衡文化與經濟比例,提高文化在經濟中的價值及經濟對文化的助推比例。
參考文獻
[1]張會恒. 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J]. 財貿研究, 2004, 15(6):7-11.
[2]吳岳. 基于文化旅游視角下山東省實景演出的創新與轉型[D]. 廈門大學, 2014.
[3]肖雨竹. 梅帥元的實景演出研究[J]. 名作欣賞, 2012(26):63-65.
[4]同[2].
[5]鄭德亮, 袁建華. 泰山旅游產業SWOT分析及發展建議[J]. 山東工商學院學報, 2009, 23(1):34-38.
[6]劉建, 李秋穎. 泰安市旅游資源整合發展問題研究[J]. 商業研究, 2008(9):160-163.
作者簡介
李亞萍(1992-),女,河南鄭州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歷史文博系碩士研究生。
孟軍志(1991-),女,河南洛陽人,鄭州美貝整形醫院市場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