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律解釋是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集中表現,但法官又不得不考慮解釋法律后可能的影響,如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等。本文從三者法理概念出發(fā),分析比較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目標、內容與深層含義,試圖梳理出其兩者統(tǒng)一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法律解釋;法律效果;社會效果
法律解釋是法官按照法律的規(guī)范意旨,運用法律思維的方式,在法律適用過程中對與案件相關的法律和事實的意義所作的闡明。實際上法律解釋是法官自由裁量權的集中表現,但法官又不得不考慮解釋法律后可能的影響,如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等等。
一、什么是法律效果
審判的法律效果是指以法律和事實為依據,通過嚴格適用法律來發(fā)揮審判的作用和效果,它主要傾向于法律的證明和法律條文的準確適用。故不少人認為法治的根本就是法律規(guī)則和程序被認真遵守,真正稱職的法官據法裁判不越權,追求法律的實施而不去考慮社會效果。在法律規(guī)范的指導下,我們知道什么該做可以做,那是我們的義務或自由;什么不該做,一旦越界就要承擔法律后果。在法律維護的正常社會秩序下,公民的人身、財產均能得到保障,這就是當今世界普遍接受法律調整的原因,也正是法律的魅力所在。而法官只需要依照特定的公正程序,輸入已查明的事實和公開的法律規(guī)則就可以得到絕對權威的唯一的判決,并且相同的法律事實輸出的一定是同樣的結果,嚴格保證了司法的公正。但我認為這樣單純的形式法條主義,僵硬機械地運用司法,必定會使法律與社會脫節(jié);法官不是“自動販賣機”,他需要發(fā)揮司法主觀能動性解決復雜多變的社會問題,實現能動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對社會效果的考慮。隨著自由法學運動的推進和法社會學的興起,人們對其也越來越重視。
二、什么是社會效果
所謂社會效果,就是指法律作用于社會生活所產生的社會效應。或者說,就是指法律所要實現的社會控制目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絕非同義反復,前者以法律視角看適用法律所產生的效果,強調法律條文的嚴格適用;而后者則是法律作用于社會后產生的廣泛效果,強調法律終極目標的實現。故很多人認為實現真正的正義才是最重要的,“社會生活是法律的源泉”,創(chuàng)制法律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實現社會目標(如自由、秩序、穩(wěn)定等),衡量法律效果本身也是為了更好地規(guī)范社會,因此類似于高于實在法的自然法,社會效果應當處于更高的地位。甚至有人直接認定法律效果是為社會效果服務的,社會效果是目的,法律效果是手段。愚以為這種觀點就有些偏激,就像刑事司法中的長期被錯視為目的的程序正義價值,如果沒有公正的程序,又何談實體的真正公平?同理,如果沒有法律效果的基礎性支撐,又談何社會效果的真正實現?
在司法實踐中,法官通常根據現實情況從社會效果出發(fā)解釋特定案件。但是這樣也會造成諸多不利后果:首先,社會效果往往是不確定的,難有標準可驗證;其次,法官被賦予更大的自由裁量權,只要他愿意就能恣意借口社會效果解釋法律,“法律自身就隱身了”;即使法官能夠恪守本職不濫用,又怎么能保證不會使“法院的工作變成了落實當地政治舉措的組成部分,成了服務政治的工具”。再次,這極易造成“同案不同判”的狀況,因為不同法官對法律含義的解釋、社會效果的權衡各不相同,不僅使法律失去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極可能還加重了社會的不公。最后,收歸至公民,“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不能要求個案公民滿足法官個人基于社會效果理解法律的要求,他們只會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及現實情況來評判司法。
三、兩者統(tǒng)一的基本思路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一貫提倡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tǒng)一的總方針,如2012年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司法建議工作的意見》,賦予法官司法建議權以增強工作能動性,依法延伸審判職能,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但是要如何統(tǒng)一呢?兩者發(fā)生矛盾時又當以何為主?我認為這就如刑事司法中所提出的“既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壞人”一樣不具有科學性,只是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表明目的和態(tài)度——將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結合起來,卻沒有實際解決方案。我想在將二者關系研究透徹、得到解決方案前,還是要堅定地踐行法律的標準,不能胡來。以下是目前我就法律效果及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梳理的基本思路:
(一)尊重法律,法官只能在法律解釋所允許的范圍內考慮社會效果,不能僭越立法。立法者在創(chuàng)制法律時就充分考慮到法律目的價值與社會要求、效果間的利益平衡并作出取舍,經由法律程序實現了大多數人的意志。并且法律產生穩(wěn)定的秩序,需要考慮社會效果的往往只是極少數案件,嚴格遵照法律是最基本的,參考社會效果解釋必須謹慎。因為若遇事就考慮社會效果隨意解釋法律的話,必將嚴重影響法律權威及其穩(wěn)定性。法律解釋包括文義解釋、目的解釋、歷史解釋、社會學解釋等等,在司法價值的權衡中只有運用絕大部分的解釋方法仍然無法得出結論時才可采用社會解釋。例如,勞動法立法時明顯傾斜于勞動者,這是基于當時國企改革造成大量勞動者下崗,為維護社會秩序充分保障勞動者的權益所作出的。即使在經濟改革發(fā)展大潮中急迫為企業(yè)松綁的今天,法官仍然依照法律條文而非社會現實效果做出解釋。
(二)注重法律規(guī)范與其他社會規(guī)范的良性互動。法治是意識形態(tài),但還有高于法治的上層建筑。處于頂端的就是由政治道德意識形態(tài)所確定的核心價值觀,它不僅要體現在制度安排上,還要在法治實施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占統(tǒng)領地位。自認為在極少數案件中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不協(xié)調可以追溯至多種原因。1、法律是道德的底線,經常有某些行為雖然不悖于法律卻與道德相左(瀘州二奶案),雖然法律有明文規(guī)定但社會反應激烈甚至左右司法(張金柱案)。為應對社會反響,我們需要法律建立及時應對機制,互動調整,引導社會道德風尚;2、我國仍然并將長期是鄉(xiāng)土中國(費孝通),且奉行“和合”注重建設和諧社會,沒有西方國家對法律天然敬畏崇拜的土壤,普通老百姓不會也不需要深入研究法律,他們通常是按照鄉(xiāng)規(guī)民約、風俗習慣進行正常的生產生活。如果一味的按照法律規(guī)定做出明確嚴格的判定,不顧及民間規(guī)范和情感狀態(tài),反而會激化矛盾,引發(fā)更大的社會問題。
(三)建立社會效果客觀量化標準。法官裁判時所應考慮的社會效果不是個人片面主觀上的。社會效果是比較宏大的概念,并非社會評價,具有不確定性,主觀性較強。什么是好的社會效果,誰也說不出更難以判斷。通過查閱資料文獻我初步總結出三點標準導向:1、社會價值(一般生活常識常理常情、主流倫理道德規(guī)范、樸素價值判斷);2、社會情勢(秩序穩(wěn)定、時期政策、村規(guī)民約、風俗習慣);3、社會利益(社會實際需要,政治、經濟、文化各種因素)等等。
參考文獻
[1]陳金釗.法律解釋及其基本特征[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0(06):30-38.
[2]唐延明.論司法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9(01):75-78.
[3]陳金釗.為什么法律的魅力擋不住社會效果的誘惑?——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tǒng)一論的反思[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4(02):60-65+70.
[4]楊仁壽.《法學方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陳金釗.為什么法律的魅力擋不住社會效果的誘惑?——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tǒng)一論的反思[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4(02):60-65+70.
[6]范玉寧.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tǒng)一論芻議[J].現代交際,2016(01):47-49.
[7]王利明.《法律解釋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簡介
朱麗瑕(1998-)女,漢族,湖南婁底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