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陳豐平 沈道慶陳露

近年來,臺州市按照“立足大農業、提升大服務、促進大融合、發展大農機”的總要求,以“優結構、提能力、增活力”為主線,堅持促進農機化發展與安全生產兩手抓,加快推進農業“機器換人”,農機化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服務水平取得了新突破,為全市現代農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臺州市立足職能、更新理念、自加壓力、砥礪奮進,多措并舉加快推進農業“機器換人”“設施增地”步伐,加強農機化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應用,力爭促進全市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
嚴格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全市各類大中型、高性能農機裝備發展迅速,漁業、畜牧業、蔬菜、水果、茶葉等生產加工機械得到較快增長,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截至2017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71.6萬kW,農機總原值23.55億元,擁有農機33多萬臺(套)。2017年,全市新增各類農機具7 898臺(套),使用財政補貼資金3 801.98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3 133.036萬元、省財政318.004萬元、縣級財政350.946萬元,受益農戶數3 683戶。
致力主攻薄弱環節、關鍵環節,以全程、全面機械化推進行動為重要抓手,圍繞保障糧食安全,以糧食功能區建設為主平臺,進一步提升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圍繞畜牧業、茶葉、蔬菜、水果等主導產業轉型升級,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主載體,進一步提升主導產業全面機械化水平。至2017年,全市糧食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5.74%。
堅持產學研推協同創新,繼續加大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力度,不斷加快農機農藝融合示范,深入推進農機化示范區建設,重點抓好路橋區和臨海市農業“機器換人”示范縣創建,其中,路橋區被評為全國首批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2017年,全市建成農業“機器換人”示范鄉鎮(園區)3個,示范基地12個,農機農藝(牧藝)融合示范點6個。全面實施“互聯網+農機”行動,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裝備。溫嶺市安排79萬元資金用于智慧農機項目建設,臨海、路橋、椒江等市、縣也開展了智慧農機建設試點。
通過政府政策扶持、以獎代補激勵、培樹典型帶動等措施,引導農戶、基層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創辦農機專業合作社,鼓勵農機合作社之間及合作社與相關市場主體之間加強聯合與合作,組建農機合作社聯合社,構建多元化新型農機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2017年,成功創建全國農機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級農機合作社示范社8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農機戶11.7萬戶,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137家,農機專業合作社78家,農機合作社聯合社1家,農機從業人員10.96萬人。
率先推行農機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不斷深化“平安農機”建設,加強公安駐農機警務聯絡室建設,嚴控農機安全源頭管理,加大農機安全執法監管力度,全市農機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臺州市連續12年獲省農業廳農機安全生產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2011—2017年間全市農機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逐年下降,累計創建國家級平安農機示范縣1個,省級平安農機示范縣1個、示范鄉鎮37個、示范合作社32個。
引導和支持骨干農機制造企業做大做強,多措并舉推動農機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目前,全市擁有各類農機制造企業2 000多家,產值300多億元,占全省農機工業產值40%以上,其中規模以上農機企業300多家。農機產品涉及水泵、噴霧器、收割機、田園管理機、茶葉機械、烘干機、增氧機、園林機械等,其中水泵與植保機械產量、出口量、市場占有率為全國第一。
近年來,全市農機化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農機化發展水平與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新要求、新任務還有一些差距,農機化快速發展中還面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1)農機化發展不夠平衡。既有產業的不平衡,糧食生產機械化發展迅速,主導產業機械化推進相對緩慢;也有環節的不平衡,糧食生產耕作、植保、收獲等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栽植、烘干等薄弱環節仍需突破。
(2)裝備結構不夠合理。“三多三少”現象依然存在:動力機械較多、配套農具少,小型機具較多、大中型機具少,單一功能機具較多、高性能多功能機具少。
(3)農機農藝融合不夠緊密。一些作物品種培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不適應農機作業的要求,農民種植養殖習慣差異大,種養標準化水平偏低等,農機農藝融合發展的技術體系尚未形成。
(4)農機化發展基礎設施不配套,農機作業運用條件較差。如農機庫房用地政策在一些地方難以有效落實,農機維修服務保障能力亟須提升。
(5)農機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基層農機干部特別是鄉鎮農機員普遍存在年齡老化、知識老化等情況,管理服務能力有待增強。
下階段,臺州市將充分認識分析農機化發展現狀,拉高標桿、爭先進位、聚力創新、狠抓突破,加速推進全市農業“機器換人”步伐,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貫徹實施《臺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領域 “機器換人”的實施意見》,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任務,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統籌安排、協調推進。二是大力推廣重點薄弱環節機械化技術裝備。推動糧油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速發展,繼續大力推進水稻栽植、糧食烘干、油菜栽植和收獲機械化,發展適用旱糧生產機械。三是深化農機農藝融合。繼續支持和推動以路橋區為代表的農機科技協同創新基地建設,積極開展農機化科技創新學術交流、科技成果轉化對接、科技成果試驗示范等活動,全力推進農機產學研推融合。四是推進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積極穩妥推進智慧農機建設,引進和示范基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智能農機裝備,推動農業“機器換人”向智能化、精準化方向發展。五是大力實施農業“機器換人”示范工程。緊密結合農業“兩區”和“一區一鎮”建設,大力推進農業“機器換人”示范縣、示范鄉鎮(園區)、示范基地創建。
大力培育農機合作聯社、區域性農機綜合服務中心等新型主體,探索發展股份制農機作業公司,促進農機服務主體多元化。創新農機社會化服務機制,因地制宜推行跨區作業、合同作業、訂單作業等農業生產環節外包性服務,推動農機服務規模化、產業化。
進一步落實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嚴格執行“一把手”負責制和“一崗雙責”制,深入推行基層農機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層層建立和完善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持農田作業機械安全監管與上道路拖拉機安全監管并重,深化“平安農機”建設,努力構建以源頭管理、執法監控、宣傳教育為主要內容的農機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推進農機安全監管創新,加強公安駐農業(農機)警務聯絡室建設,探索建立道路外農機安全巡查機制,依法規范農機上牌、檢驗、培訓、考試、發證等工作,扎實開展農機安全檢驗、專項治理和隱患排查等工作,加快推動老舊廢、安全性能差農業機械淘汰報廢,嚴格防范較大以上農機事故發生,確保農機安全形勢穩定。加強農機安全監理規范化建設,強化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手段,提高農機安全監管能力。健全農業機械產品質量投訴監督機制,加大對農業機械產品質量、作業質量、售后服務質量的監督管理力度。加強農業機械維修管理,提高維修質量,保護農民合法利益。
加強與發改、經信、科技等部門溝通協作,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機裝備制造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以高效節能環保、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機裝備為主攻方向,增強農機新產品開發、試驗和制造能力,打造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關鍵零部件和高端智能農機產品,推動農機生產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抓質量、創品牌,提高全市農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健全農機制造企業品牌營銷網絡與專業農機流通企業銷售網絡相結合的新型農機流通體系,爭取將農機流通體系納入城鄉市場體系規劃,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完善農機零配件供應網絡,提高農機流通效率。積極邀請臺州農機生產企業參展參加浙江(臺州)農機博覽會,進一步開拓市場銷路,提高農機生產企業的品牌知名度。
一是抓好農機惠農政策落實。嚴格執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嚴格落實責任,規范操作程序,加強績效管理和監督檢查,確保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公開、公正、公平。二是加強“機器換人”政策支持。鼓勵各級財政加大投入,積極支持“機器換人”示范項目建設、智慧農機示范應用、首臺(套)農機裝備引進、綜合性農機服務中心建設等。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因地制宜推行農機抵押貸款、信用貸款、綜合保險和融資租賃等業務。三是強化農機人才支撐。結合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等,依托社會培訓機構及農機生產銷售企業,分層次、多渠道開展農機職業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重點培訓農機使用、維修和經營人員,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機人才。四是加強農機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機耕道路、農機具停放場庫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在規劃、用電、用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保障條件。加大對農機安全監理、農機推廣鑒定等公益性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增強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