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波
北川老縣城。地震沒有震垮的兩棟建筑,如今依然挺立。十年里,植被瘋長,繁茂的樹木掩蓋了地上的廢墟。
四川盆地向西北延伸,被一條巨大的龍門山脈阻斷。這里是研究者普遍認定的地震多發斷裂帶。地質史記載,1657年4月21日,一場不大不小的地震之后,斷裂帶陷入了沉寂,過去300多年間,它還算安分。山谷里的人們世世代代過著安穩的日子。
直到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緩慢移動的地殼板塊終于相撞,2-3分鐘后,超過10萬平方米的土地上撕開了巨大的傷口,吞噬了87150人的生命,374643人受傷。這場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被稱為汶川大地震。
來自遼寧的攝影師田衛濤在地震后當晚飛到重慶,輾轉進入都江堰災區,他拍下了殘垣斷壁的廢墟,驚心動魄的救援現場。后來,道路阻斷了,他乘坐直升機,拍下了那些被摧毀的城市和村落。巨大的人類創痛留下來的心靈震顫是難以描述的,以至于田衛濤沒有勇氣點開那些圖像,始終沒有整理,就這樣一直封存著。
但他無法忘卻那些廢墟,以及廢墟中存活下來的人們。十年后,他覺得應該解一解心結了。
2018年4月田衛濤回到四川。剛走出都江堰的動車站,田衛濤沒來得及放下大包行李,便直奔當年的拍攝現場。他從都江堰出發,轉入龍門山腳下的狹長山谷,從汶川走到茂縣,以北川為終點,一路往東北方向而去。
他重新打開封存十年的圖像,回到十年前的拍攝現場。他比照著舊照片,找準當年的高度、角度和景別,為那些重建后的城市和村莊,以及重新開始的生活,拍下了一張張令自己或欣慰或震撼的照片。
北川老縣城。地震徹底摧毀了北川縣城,縣政府放棄了原地重建的打算,將新城遷至關外的河谷平地,在靠近綿陽的永昌鎮,遺留下來的老縣城,成了災難現場的歷史遺跡.并對外開放,零星的游客來來去去,而通口河悠悠淌過,千年不變。
唐家山堰塞湖。地震后,山體滑坡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淹沒了唐家山附近沿河的漩坪鄉場鎮近300戶人家。拍攝地點為苦竹壩,十年前的照片中,村子正在被湖水淹沒。十年后,堰塞湖有所疏通,水位褪去,當年的房屋已不知所終。
銀錠村,位于擂鼓鎮西北側的山腳下,十年前的殘墻碎瓦,如今悉數恢復原貌。
擂鼓鎮。擂鼓鎮位于北川老縣城的南邊,是整個北川地區最大的平壩。當年,擂鼓鎮是災情最嚴重的鄉鎮之一,全鎮1.8萬人,死亡和失蹤1000多,4500多戶房屋被毀。十年前的照片中,這里是最大的災民安置點,十年后,擂鼓鎮異常繁華,儼然一座小縣城。
景家村。北川老縣城的山上,地震摧毀了這座村子,地震后村民年們依照地震前的模樣重建家園,使村里的生活恢復了原樣。照片中,左上角三層樓建筑沿用至今,主人家開了農家樂,生意并不理想.但日子簡單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