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福
【摘要】本輪以二線城市為主掀起的“人才爭奪戰”打破了“唯北上廣深不能去”的傳統觀念,是一場發生在新時代的良性“人才爭奪戰”。它既會有力助推全國新一輪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將積極推動我國城市的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為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關鍵詞】人才競爭 人才爭奪 人才引進 【中圖分類號】C962 【文獻標識碼】A
21世紀是知識經濟和高層次人才競爭的時代,為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占據主動,世界各國都特別重視培養和吸引創新領軍人才。在國際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強調“要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快推進人才發展體制和政策創新,構建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提高人才質量,優化人才結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要重點在建設規模宏大的人才隊伍、促進人才優化配置、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三個方面發揮政府主導作用。2017年以來,我國不少大中城市在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精神前提下,陸續制定人才引進辦法,其中既有以武漢、西安、成都、南京為代表的二線城市,也有以珠海、東莞、義烏為代表的中小城市,把吸納英才置于戰略優先發展地位。特別是隨著2018年3月超大城市北京和上海的加入,“人才爭奪戰”白熱化態勢更加不可阻擋。爭奪人才現象的出現,既說明我國進入新時代后經濟驅動模式由傳統勞動密集產業推動轉向由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產業推動,又表明當前各類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特別渴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為了加快形成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要重點在用好、吸引、培養上下功夫。要用好科學家、科技人員、企業家,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要學會招商引資、招人聚才并舉,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廣泛吸引各類創新人才特別是最缺的人才。目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西安、南京、杭州、成都、濟南、石家莊、鄭州、長沙、太原、廈門、大連、青島、合肥、寧波、東莞、義烏、宜春、珠海等城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人才觀要求和十九大精神,因地制宜制定了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出臺了人才引進相關政策。依照城市類別和政策內容,通過選取北京、武漢、西安、義烏4個具有代表性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從政策設置的主要面向、福利待遇、引進目的和人才基礎四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我們發現不同級別城市人才引進政策各有側重,其政策邏輯差異化明顯,主要表現在:
一是不同級別城市人才引進立足點不同。以北京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人力資源層次豐富,人才類別從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到基層勞動密集型產業工人全部涵蓋,其中普通中高層次人才數量較多,接近飽和。因此,北京人才引進政策的立足點不在于吸引普通中高層次人才,而在于吸納“高、精、尖”的創新拔尖型高層次人才。與此相反,以義烏為代表的中小城市由于城市吸引力不足,大量人力資源流向一、二線城市,導致自身人力資源單薄,中高層次人才匱乏,因此需要通過系列優惠政策吸引外來人才,填補中高層次人才的空缺。介于二者之間以西安和武漢為代表的二線城市,有一定的人才儲備基礎,人力資源層次較為豐富,但相較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態勢,高層次人才資源儲備不足,需要進一步優化城市人口結構,采取更具競爭力的政策吸引英才。通過分析還可看到,同一級別不同類型城市人才引進政策的立足點也各有不同,西安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影響,戰略地位陡增,其人才引進政策的立足點在于吸納滿足當下經濟建設的優秀人才;武漢作為近年來發展大步提速的二線城市,其人才引進政策的立足點則在于優化城市人口結構,促進城市經濟建設和文明建設。
二是不同級別城市人才引進方式不同。不同級別城市發展程度不同,擁有人力資源和政策制定自主權不同,自然會采用截然不同的人才吸引方式。北京作為首都和國際化大都市,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在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和投資創業環境上領先全國,不需要通過資金補貼和福利待遇吸引人才,僅僅憑北京戶籍就足夠招來高層次人才,其吸引人才方式是“高、精、尖”選拔型人才引進。相較超大、特大城市,中小城市競爭力不足,吸引力處于劣勢,必然通過高額資金補貼和提供最大福利待遇招攬人才,其人才吸引方式多為“物質刺激”型人才引進。相形之下,二線城市本身具備較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和較為先進的基礎設施,經濟環境和文化環境也較有吸引力,且具有較大的政策自主權,但出于其人口結構中高層次人才占比不高,因而其人才政策提供的不只是資金補貼,還有配套的高規格福利待遇,其人才吸引方式多為選拔招徠型人才引進。
三是不同級別城市人才引進目標不同。北京作為國家創新科技應用的前沿一線城市,承擔著“中國制造2025”“工業4.0”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使命,需要大批頂尖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支持,其人才引進目的在于,不僅要滿足新時代城市高度文明發展、產業優化布局的需要,還要滿足支撐作為國家高端前沿產業發展的試驗田和驅動國家級重大工程項目的需要。武漢等二線城市人才引進的目的,更注重滿足建設現代化都市、優化城市人口結構、帶動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城市文化氣息的需求。西安等戰略地位重大的二線城市,適逢國家戰略帶來的發展良機,迫切需要豐富其人力資源儲備,其引進人才的目的在于,借助國家發展戰略推動城市振興發展。而中小城市出臺的人才政策,主要目的則是為了防止人口流失、優化人才結構、促進中高端產業發展。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雖然不同級別城市人才引進政策存在較大差異,但是透過其差異化的事實,人才引進政策邏輯卻有著共同的特征,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人才引進政策的基點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優化產業層級結構的迫切需要。以北京為例,2017年全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2569.3億元,其中金融、科技服務、信息服務等優勢行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達到53.3%,金融業增長7%,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長10.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2.6%??梢钥闯?,以北京為代表的超大、特大城市旨在打造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驅動點,這決定了它對高科技、金融、創意文化、信息服務等行業人才的需求要強于對傳統工業和一般制造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西安、武漢通過優化企業家成長環境,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倡導通過高新技術驅動經濟發展,試圖通過促進產業升級,改變過去一般工業投資驅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北京、西安、武漢等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共同反映了當前全國大中城市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加快科技創新為突破點,助力服務業和制造業高速增長和升級地區產業結構的迫切需要。
第二,人才引進政策的重點是招攬“高、精、尖”和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帶動了關鍵技術交叉融合、群體躍進,變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斷積累”,“物質資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卻會越用越多”,要“著力完善人才發展機制。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支持和幫助科技人員創新創業”?;诓煌墑e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不同,其對技術型人才的引進要求和對企業創業的優惠政策也各有不同。相同之處是都把“高、精、尖”和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作為重中之重的引進對象,所有制定人才引進政策的城市都對全日制本、碩、博畢業生和“千人計劃”“長江學者”拋出橄欖枝,在住房補貼和資金獎勵方面提供優渥的支持政策,義烏甚至對擁有全日制碩士學位人才的入駐給予高達40萬的補貼,大中小城市對“高、精、尖”和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引進力度由此可見一斑。
第三,人才引進政策的熱點是優先落實戶籍和社保政策。為了讓吸納的人才更長期穩定地服務于本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各地區都將落實戶籍和社會保障政策作為人才引進的優先之舉。即便是“千金難求”落戶指標的北京,也對“千人計劃”和“海聚工程”的中國籍入選專家,“萬人計劃”、“高創計劃”、中關村“高聚工程”的入選人才提供落戶“綠色通道”,快速辦理引進手續。武漢、西安等二線城市還特別對引進人才提供全方位的社會保障服務,從廉租住房到補貼買房,從創建人才社區到建立人才培訓基地,簡化落戶手續,敞開綠色通道,表達了對人才長期穩定在本地區工作服務的強烈渴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碑斍跋砣珖摹叭瞬艩帄Z戰”,本質上反映了人才對于支撐和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極端重要性。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客觀現實,既決定了過去的粗放經營和勞動密集產業與傳統一般工業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要向高附加值、信息科技、金融服務的第三產業轉變,又決定了傳統的人力資源利用與開發必須緊扣新時代經濟發展需要作出重大調整,因此,“高、精、尖”和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就日顯彌足珍貴,人才爭奪勢在必行。過去高層次人才大都集聚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隨著這些城市逆城市化發展和承載力的飽和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效應的影響日益顯現,勢必會引起全國范圍內的人才流動,北上廣深不再是高層次人才的唯一選擇。二線城市通過快速發展,不僅具備了吸納高層次人才的條件,而且可以滿足高層次人才的生活需求和發展需求。因此,本輪以二線城市為主掀起的“人才爭奪戰”,打破了“唯北上廣深不能去”的傳統觀念,是一場發生在新時代的良性“人才爭奪戰”,它既會有力助推全國新一輪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將積極推動我國城市的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為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公共治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馮世沖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8月18日。
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8日。
③習近平:《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 切實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人民日報》,2013年10月2日。
④《2017年北京市GDP達28000.4億元 增長6.7%》,《北京日報》,2018年1月20日。
責編/孫垚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