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森
摘要: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是一個典型的悲劇形象,他的“延宕”則是研究的一個焦點。對于他的延宕,學界爭論不休,“性格說”、“宗教說”、“道德說”層出不窮,可是這些解釋很多都牽強附會,難以自圓其說。事實上,每一個行為都絕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但是這其中也必然有一個重要因素,我認為,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他對于自己人文主義理想的困惑與反思。
關鍵詞:哈姆雷特;人文主義;困惑;反思;延宕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句來自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的名言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是一個典型的悲劇形象,他的“延宕”則是研究的一個焦點。起初哈姆雷特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希望、無憂無慮的丹麥王子。他有一個英雄的父親和一個美麗溫柔的母親,然而好景不長,他的父親也就是老國王被叔父克勞迪斯殺害了。哈姆雷特在得知父親死亡的真相之后,決定要為父報仇,可是無辜的人卻一再因此死去:他誤殺了情人奧菲利亞的父親波洛涅斯,而他的情人奧菲利亞不能接受這個事實而發瘋而死,他的母親因為誤飲毒酒而喪命,奧菲利亞的哥哥為父報仇受國王的利用死在毒劍之下。故事最后,哈姆雷特終于殺死了奸王克勞迪斯,但是自己卻也無法完成自己的理想,只能由自己的好友來完成。可以說,這個悲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哈姆萊特的延宕。對于他的延宕,學界爭論不休,“性格說”、“宗教說”、“道德說”層出不窮,可是這些解釋很多都牽強附會,難以自圓其說。事實上,每一個行為都絕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但是這其中也必然有一個重要因素,我認為,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他對于自己人文主義理想的困惑與反思。
一、人文主義理想的堅定
人文主義思想是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資產階級思想體系,宣揚個性解放和自由,“人是宇宙的主宰,是萬物之本”。《哈姆雷特》主人公哈姆萊特就是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者。他在德國人文主義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學的求學經歷使他對現實世界有著不同的新的看法。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它對未來世界充滿著希望,多才多世,品格高尚,一向光明磊落,誠懇待人。“人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理性的!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字字句句無不體現了他人文主義的思想。
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理想還體現在他所秉承的平等觀念上。哈姆雷特 以“人”為中心看待、贊美自然,對于人性有著十分崇高的評價。在劇中哈姆雷特把他的仆人霍拉旭當作朋友,他對霍拉旭說道“不,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愿意和你以朋友相稱。”
二、人文主義理想的困惑
生存或毀滅,這是個必答之問題。是否應默默的忍受,茍且偷生,等待王位的繼承,還是應與跟自己有血海深仇的叔父抗爭到底。哈姆萊特就讀于宗教改革運動的中心—德國的威登堡大學讀書。在新思想的洗禮下,他成為一名堅定的人文主義擁護者。人文主義思想提倡知識反對蒙昧主義,提倡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樹立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雖然人文主義對歐洲社會進步和資本主義發展起發揮著無可比擬的促進作用,但也逐漸顯露出其矯枉過正的弊端。哈姆萊特從大學時期的“快樂王子”變成得知父親死亡真相后的“憂郁王子”,他之所以在行動上猶豫不決,就是因為對自己曾經推崇備至的人文主義理想的困惑。
“這是一種酗酒縱樂風俗,使我們在東西各國受到許多非議,他們稱我們為酒徒醉漢,將下流的罪名加在我們頭上,使我們各項偉大的成就都因此而大為減色。”丹麥社會享樂風氣彌漫,他對人文主義提倡的個性解放,對所謂“人是萬物的靈長,是完美的杰作”,對未來和世界都存開始有了懷疑,甚至陷入了深思,在沉思的過程中,又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陷入新的懷疑與思考。哈姆萊特想要為父親報仇的時候,卻陷入了一場精神危機—人文主義理想的困惑。這場危機使他重新思考報仇這一行為的性質和意義—正義與否。哈姆萊特從一個堅定的人文主義者,變成一個懷疑的人文主義者;從堅信人性完美,變成懷疑人性。人文主義理想的動搖,哈姆萊特迷失了方向,不知道應該怎么做,也就有了行動上的延宕。
三、人文主義理想的破滅
曾經的哈姆雷特對未來的世界和自己的王國充滿著無限的憧憬,在提出個性解放的人文主義思想的熏陶下,他對待身邊的人都有著宗教般的神圣感,他認為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當他回丹麥后,迎接他的卻是“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叔父篡位并與母親匆匆結婚,滿朝文武向新王諂媚。人性邪惡、自私、虛偽的一面在哈姆雷特面前暴露無遺。“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微賤者費盡辛勤換來的鄙視”讓他對所謂“完美”的人性極度失望,對人的看法從完全的肯定變成了徹底的否定。
“丹麥是一所牢獄”懷疑的人文主義者—哈姆雷特終于說出了這句話。文藝復興時期過分強調人的尊嚴,放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個性解放漸漸演變成立了私欲膨脹,人們變得自私,享樂成風。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勞迪斯正是由于一己私欲不斷膨脹,利欲熏心才派殺手去下毒,殺死親哥哥。自己堅信不疑的人文主義理想間接殺害了自己的父親,他終于徹底否定了人文主義。他把自己“看得不值一枚針”,說自己“是一個多么不中用的蠢材!……一個滿腦糊涂的家伙,垂頭喪氣,一天到晚像在做夢似的”要知道在此之前他曾堅信“人是世界的精華,完美的杰作”。
To be,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
參考文獻:
[1]安·湯普森.《哈姆雷特》[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
[2]劉靜文.從時代背景出發解讀哈姆雷特的憂郁和延宕[J].世界文學.2014-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