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廣元窯是四川著名的民間古瓷窯,本文從廣元窯的發展歷程、燒制工藝、釉色紋飾特征等方面對廣元窯進行簡單的概述。
關鍵詞:廣元窯;燒制工藝;釉色紋飾
一、廣元窯概述
廣元窯是四川著名的民間古瓷窯,其中心位于四川廣元瓷窯鋪地區,現在學界一般認為瓷窯鋪窯址就是廣元窯窯址所在。瓷窯鋪窯址在廣元市北郊約6公里處,沿嘉陵江西岸分布。廣元在唐宋時期商旅云集,商業繁榮,“斗茶”活動十分流行,斗茶的茶湯泛起的白沫,與黑釉瓷最為相稱,故以黑釉瓷在當地十分的暢銷。黑釉瓷的暢銷促進了廣元窯的極大發展,這一時期,廣元窯的瓷器通過水路銷往嘉陵江沿岸以及川渝地區等。
在歷史上并沒有明確記載廣元窯開始燒造的年代。根據廣元窯出土的器物來看,有較多具有宋代造型特征的斂口黑釉茶盞、六出花瓣口盤、六棱錢紋碗以及兔毫紋盞等;而它的產品多具敞口,茶盞多為斂口淺圈足、大平足或玉璧底,具有典型的唐五代特征;茶托多與五代越窯相似,由此推斷廣元窯開始燒造的時間可能屬于唐五代時期。至于廣元窯的停燒年代,1930年所修《廣元縣志》載,“其陶器不知何時沒于水……因陶沒而業歇”,清乾隆二十三年《廣元縣志》則明確記載廣元窯是在明代被淹沒停燒,可見廣元窯停燒時期應為明代左右。瓷窯鋪遺址在發掘時大致分出了三個文化層,其中第一層為明清及近現代的文化層,較薄且包含物少;第二層及第三層都較厚,出土了各類瓷器、瓷片、窯具等,其中又以兩宋的堆積最豐厚,元代次之,表明兩宋時期是廣元窯的繁榮時期。綜上所述,廣元窯應興于唐五代,盛于宋,衰于元,在明代時停燒。
瓷窯鋪窯址出土完、殘瓷器、窯具等遺物7000余件,清理出了窯爐三座、作坊一處。三座窯爐從殘存部分來看,應為馬蹄型窯。破壞嚴重的兩座殘寬僅1-2米左右,最完好的一座全長6.48米,最寬處也僅有4.38米,其窯床長2.24米、寬3.64—4.04米,這三座窯爐規模較小,與最長可達20米的龍窯相比,顯得容量很小,這說明廣元窯是規模不大的地方民窯。另一方面,其窯爐由窯道、窯門、火膛、窯床、擋火墻、煙道、排煙室等部分組成,結構完備,表明廣元窯規模雖小卻已較為成熟。
二、燒造方法和產品特征
瓷窯鋪窯址被認為是廣元窯窯址所在,從瓷窯鋪出土的窯具來看,主要有匣缽、墊條、墊柱、墊板、墊餅、墊圈、墊條、支釘等。從出土的窯具來看,瓷窯鋪遺址出土的匣缽品種和數量都頗為豐富,表明匣缽裝燒的燒制方法在廣元窯似乎頗為流行。
窯址出土的匣缽有直口、尖底的漏斗狀缽,也有直口,上大下小凹圈足形匣缽,還有敞口、斜直壁、凹圈足的碗狀匣缽,應該是燒制不同器物所用。從出土遺物來看,收集的標本中有碗粘連在匣壁上的情況,也在匣缽內部空間發現了用手捏制的泥餅、三叉泥棍等遺物,說明廣元窯既有一匣一器的燒法,也有一匣多器的燒制方法。在燒制的過程中,會在匣缽底部放上沙粒防止粘連和燒結,在許多遺物的底部甚至還粘著燒制的沙粒。廣元窯當時可能采用有大小套燒和疊燒的方法,出土的碗部分是底內一圈無釉,可能是疊燒時防止粘連故意為之。
從其余的窯具來看,墊圈、墊條、支釘等均有發現,表明廣元窯的裝燒工藝已基本成熟,能夠充分利用窯內的空間,增加裝燒密度,借此充分的提高產量。
廣元窯產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產品幾乎以日常生活實用器為主,裝飾器物較少,產品主要面向的是低等級大眾,應該是市場化的影響。從出土器物來看,廣元窯的主要器物有瓷器包括瓷器中以碗居多,此外還有罐、缽、盞、粉、盒、碟、盤、盞托、水盂、燈、臼缽等,另有部分的瓷塑玩具,均是低端的日常生活用器。除了在廣元窯窯址內發現的、騎獸瓷人、跽坐瓷人、魚等玩具外,在廣元當地還有部分的猴子騎在馬背上的廣元窯燒制的瓷人傳世,當地人稱之為“馬上封侯”,那么我們可以思考一下,購買這種瓷玩具的是什么人呢?既然有馬上封侯的美好愿望在里面,那么肯定就不可能是王侯之家了,那么使用者應該只是一些渴望成就王侯的普通百姓而已,此也可從側面反映出廣元窯瓷器的日用化和低端市場化的特征。
三、胎釉與紋飾
廣元窯瓷器的胎主要為夾砂泥胎,質地堅硬,瓷化程度高,胎體多厚重,亦有少數薄胎。瓷器胎色較雜,有黑色、褐色、灰色、紅褐、磚紅、黃褐以及極少量的白色胎,廣元窯制胎瓷土質量較差,導致胎體胎色班雜,胎面不平,為了克服本地瓷土質地粗糙、顏色深的缺點,廣元窯的瓷器大多會在胎體表面飾以一層質地較細的白色化妝土,以平整較粗糙的胎體,減淡較深的胎色,方便上釉、彩繪等裝飾加工,使產品更加美觀。同時,廣泛使用化妝土讓廣元窯避免了從外地購入更優良的瓷土,可以大量利用本地的瓷土材料,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廣元窯瓷器常見釉色有黑色、醬色、綠色、黃色、白色。及少量其他色釉,以黑色釉為主,醬色、綠色、黃色、白色以及其他色釉數量相對較少。廣元窯以黑釉瓷著稱,其黑色釉釉面光亮瑩潤,呈色多樣,有烏黑、亞黑、棕黑等,黑色釉的瓷器中也不乏產生了兔毫以及玳瑁斑紋等精美的瓷器,其中的仿建窯兔毫盞色彩多變,極具特色。因為黑釉瓷是廣元窯的代表產品,所以黑釉在碗、罐、缽、盞、盤乃至瓷塑玩具等諸多器物上都可以見到,非常普遍。醬色釉通常施釉較薄且均勻,常在底部出現流釉現象,常見于未施化妝土的器物。醬色釉中較為特別的有紫紅色的“仿紫定”,以及狀若油滴、做工精湛的鷓鴣斑釉。綠色釉色翠綠,瑩潤明亮,也有綠色釉中閃現銀灰色的器皿,常見于長頸瓶以及香爐等器物。兩宋時期陶瓷中施用鮮明黃色釉者極少,廣元窯的黃釉瓷可謂獨樹一幟,色澤明艷,主要器物有直頸瓶、三足爐、碗、茶盞及茶托等。此外廣元窯還有少量的白釉瓷,多為瓶、罐,并配以彩繪的花草紋、水波紋。
廣元窯瓷器裝飾種類繁多,有壓印紋、刻劃紋、釉下彩等常見的紋飾,頗具特色的是粉繪、彩繪工藝,待瓷器上釉后人工在不太光亮的釉面繪制花紋。其花紋多以花卉為題材,表現花瓣、草葉、水藻、折枝花卉等自然植物。粉繪常用淺綠色繪出裝飾線條與花瓣相配,而彩繪圖案多使用醬釉色在白釉上繪出深淺不一的花紋,也有更為隨意的點彩花紋,寥寥幾筆點出輪廓,古樸自然,簡約豪放。彩繪的花草紋飾在廣元窯的各種瓷器上非常常見,既有瓶、罐、盤等較大的器物,亦有小件的碗、盞等。除開釉上彩繪,廣元窯瓷器中也有釉下彩繪的。常見的手法是在白色化妝土上繪褐色折枝花,有牡丹紋、芍藥紋及草葉紋等,然后再在上面施一層透明釉。廣元窯也有很多采用印花、刻花工藝的瓷器,是制作時趁胚胎未干使用事先制好的模具印、刻。該工藝花紋也多采用花草等自然植物為題材,另外還輔以幾何花紋,連續組合的如方塊雷紋、十字紋、弦紋以及各種線條,也有云雷紋、寶相紋作為裝飾,常見于白底素胎器以及綠釉獸面環瓶。在瓷窯鋪遺址中出土了一件碗的殘片,內壁印有蓮花、荷葉、湖水、水波結合而成的圖案,組合了自然景物,顯得十分精致。
廣元窯以黑瓷而聞名,宋代燒制黑瓷最出名的當屬建窯。在廣元窯址為發現之前,我們常常將其產品認為是建窯的黑釉瓷,兩個窯口的黑釉產品風格相似,造型和施釉方法有頗多共同點,難免誤混。廣元窯與建窯黑釉瓷的一個很大的不同在于胎的不同,建窯多生產皇家貢瓷,其胎體質量較高,孔隙較小,產品瓷化程度較廣元窯高,胎面不見化妝土;而廣元窯由于原材料質量較差,胎面粗糙,孔隙較大,胎面多施一層白色的化妝土,胎面是否有化妝土是廣元窯與建窯黑瓷的一個重要的區別。此外,廣元窯常見的壓印、刻劃、釉下彩等花紋裝飾建窯也基本不見,相比之下,廣元窯的花紋裝飾相對簡單,這也可能是作為民間窯口的廣元窯與建窯較為明顯的區別。
簡而言之,廣元窯燒制工藝相對簡單但已基本成熟,能夠實現批量的燒制,生產的產品做工相對粗糙且裝飾相對簡單,但是頗具地方特色,許多裝飾花紋很少見于其他窯口,產品種類豐富但是以日用器為主,裝飾器物基本不見,表明廣元窯是在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和宋代瓷器手工業繁榮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地方性民間窯場。
參考文獻:
[1].廣元市瓷窯鋪窯址發掘簡報[J].四川文物,2003(03):3-21
[2]賈紅丁.妙趣橫生的廣元窯瓷塑[J].收藏界,2011(09):56-59
[3]悠然.宋代四川廣元窯瓷器的釉色與紋飾[J].收藏界,2009(10):90-92
[4]楊清慧,李盛明,劉南方.淺論巴中地區出土宋代瓷器[J].四川文物,2016(03):71-77
[5]伍秋鵬.試論四川古陶瓷的窯系(上篇)[J].收藏界,2006(12):86-88
[6]安劍華.四川盆地唐宋時期制瓷工藝初步研究[D].四川大學,2005.
作者簡介:劉惠昀(2001.7.26),女,漢,四川省成都第七中學(林蔭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