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語言的相互聯系相互貫通形成了豐富、廣泛的文學,語言不管是在文學知識、語言翻譯和文學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文學研究過程中有重要作用。上世紀90年代后,國內的文學事業受到外國語言學、文字語言哲學和翻譯文學等方面的作用,所以語言的文學探索也得到了較快提高和發展,其中包括文學理論特征、現代的文學思想、翻譯理論等多個研究領域的進步。然而現在,以語言特征為目標的許多文學事業中依然有許多問題和缺陷。文學語言與文學理論、翻譯理論、語言交流等,都應該進一步的進行分析和探索。文學是語言的表現,文學的思想、狀態、審美、情緒、描述等都與語言的發展變化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語言給文學增添了豐富的形象,所以探索文學中的語言目的是研究,是探索真實性的具體表現。本文旨在通過研究上世紀90年代后文學語言問題的相應的突破關鍵,爭取探索和總結現如今我國語言文學研究中存在的文學語言問題。
關鍵詞:文學研究;文學語言;問題突破
一、文學語言的概述
文學是語言的的展現方式,這種表達對文學基礎性的認識和了解,也是普遍認知的關系,因此從語言的方向探索文學是文學研究過程中最主要的環節,是基本研究,也是本該的研究過程。文學知識中的意識形態、事物、美學、本體、敘述、風格等方面都和語言有著密切了聯系,也能夠從語言的方向進行解釋說明。我國俗稱的“外國文學”基本上是根據翻譯的手段進行工作的,“翻譯”應該說是外國文學語言探索的主要問題,然而翻譯關鍵是語言的使用和分析,因此從語言的方向去探索外國文學,能夠全面的了解背后的本質和價值。語言方面的文學和文學理論分析不是需不需要的事情,應該是怎樣全面和充分的了解[1]。
二、我國文學研究中的語言問題的關鍵
在我國上世紀90年代前,傳統的文學語言發展受到了當時政治思想環境的影響,發展過程受到了阻礙,這是根據當時的思想背景和現實觀念所影響的,國學的構建、新文學產生和發展共同促進的文學的發展和提高,進一步強化了新文學的作用和價值,所以,我國的基礎語言文學是遵循現代漢語為依據的新文學模式。任何事情都劃分成形式和內容兩個部分,馬克思認為形式和內容這兩個因素之間的關系緊密,相互依賴,內容象征著事物的內部方面,形式是事物的表面現象,內容是事物發展的本質現象,對于形式來說擁有更高層次的意義。所以說,可將文學劃分為藝術表現和思想兩個方面,語言固然是文學藝術的主要表達方式,這個問題的產生是困擾我國之前研究的關鍵問題。
西方文學理論的沖擊,其產生的主要作用體現在:翻譯、文學等方面。其中文學翻譯的發展對我國國內的文學轉變和進步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和支撐功能,翻譯文學把外國的物質、精神文化用漢語的方式表現出來,進而給我國的文學事業帶來發展和創新的生機。為了讓西方的精神文化在進行翻譯工作中不被誤解和偏離,需要具備專業的翻譯技能和水平。我國在90年代后翻譯水平的發展明顯,具備文學思想的翻譯工作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和了解[2]。在受到外國文學工作者探究結果的作用下,翻譯事業需要充分認識多種國家語言文字,更主要的是了解當地文化的歷史和文書的內涵。只是利用直譯的手段無法正確展示文學語言中包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環境,所以要重視語言和文化之間產生的差異和矛盾,并且原作生動有趣的語言很難利用直譯在另一種語言中產生相應的效果和表達內容。為了增強文學翻譯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我國在90年代后期翻譯研究的方向主要表現為文化、語言、背景等方面進行研究。最后語言分析學是一種開放性的分析課題,是對傳統文學觀念和學術思想的改變和優化,它把思想與語言、事物與語言、形式和本質之間的聯系進行認知和了解,使人們能清楚地了解到語言和相關事物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探索價值。
三、現如今,我國文學研究中語言問題產生的問題
為了提高翻譯文學、歷史、基礎理論等方面,首先應當將語言的方面做為研究文學知識和文學中的問題,進而為文學其他方面的探索牢固基礎,近年來文學知識、文學理論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提高,然而在內容、結構上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行探索和分析。首先,關于文學史實整理、分析等理論知識缺乏相應的認識和了解,在晚清時期白話文的出現對我國文學發展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二者的關系、五四運動對新文學發展的影響、現代語言的西化情況等。其次,以文學知識關鍵詞分析、文學語言分析為關鍵的問題,包括思想方面的語言研究還需要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索[3]。在點評式等多種方式的文學評價在文學評價中的應用,證明的手段在外國現代文論中的實際適使用,這兩種情況所表明的中西方文論不同的話語手段。最后,中國現代的文學與翻譯之間的聯系。翻譯工作的進步和發展對當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促進的作用,推動了當代文學的產生和發展,所以也需要從正面角度進行研究,分析影響的方面和手段,這對于當代文學的提高有現實性的價值和作用。
結論
本文起初對語言性文學的體現做出了簡單的概括,并根據上世紀90年代之后語言文學的分析反面得到了的全方面的進展,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分析,在這些結果之中還有許多語言方面的文學探究課程,主要是在文學歷史、科學理論和翻譯理論等方面產生的相關問題,依然需要不斷的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文貴良.回顧與展望:百年文學語言變革——“文學語言問題”學術研討會綜述[J].學術月刊,2015(04).
[2]朱曉進,李瑋.語言變革對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展的深度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15(01).
[3]李凱.關于大學《文學理論》教材編寫的再思考——以老舍先生《文學概論講義》為例[J].宜賓學院學報,2012(01).
作者簡介:劉青云(1995.10)男,民族:漢族,籍貫:陜西西安,單位:空軍預警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