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福敏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初中歷史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戰,即要求教師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以高質量的教學迎接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就成為了每一位教師都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從四方面入手就此問題探究一二,以期為廣大歷史教師提供一些有益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給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變課堂主角為配角,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師生互動,合作互助,共同解決問題。然而,目前的歷史教學卻未能實現上述要求,教學現狀依然不太樂觀: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師生關系緊張,以致于造成了教學質量不高的問題。究其根源,關鍵在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習慣于運用傳統的以自己為主體的教學方法。面對這一現狀,我們如何做才能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呢?對此,筆者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的授課中,我發現如果學生學習動機明確、興趣濃厚,自然就能產生求知欲,課堂教學質量就高。既然興趣如此重要,那么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巧妙導入,激發興趣
導入是一節課的起始環節,具有溫故知新、承上啟下和啟發、誘導的作用。一個成功的導入不僅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導入的設計,根據教學內容,找準切入點,或運用歌曲導入,或運用故事導入,或運用懸念導入,刺激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夠順勢進入新課的軌道,產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心理。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歷史學科所描述的都是學生所不曾經歷過的“過去時”,學生要認識、理解那些遠距離的知識有一定的難度、興趣不高。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教師有必要創設歷史情境。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挖掘知識中蘊含的情趣因素,根據教學內容,用充滿激情的語言,輔之教學工具,將豐富多彩的歷史內容、生動的歷史場景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情趣,讓學生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中積極學習。
當然,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如競爭激趣、游戲激趣等,只要我們教師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從教學實際出發,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就一定能夠調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傳授,服從于教師,影響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師生關系緊張,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了抵觸情緒。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有必要與學生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首先,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一種理解和信任的關系。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師生關系。”因此,教師和學生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其次,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尊重學生,樹立平等和民主意識,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協作。再次,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核心,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獨立見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改善師生關系,與學生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師生融洽和諧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產生寬松感、安全感,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聰明才智和創造性。
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
問題是歷史教學的心臟。成功的課堂提問,能夠“一石頭激起千層浪”,激活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課堂提問,將其貫穿于歷史教學的始終。那么,如何設計課堂提問呢?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度,切合學生實際。既不能太簡單,從教材中很容易就能夠找出答案,也不能太難,讓學生無從下手,而應難易適度,讓學生“跳一跳,就夠得著”。第二,提出的問題要有梯度,能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的思考。教師要把復雜問題條理化、系統化,把深奧的問題明白化、通俗化,且問題要一環扣一環,逐漸深入,從而保證學生能夠沿著正確的思路輕松解決問題。第三,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教師所提問題不能浮于表面,而應具有一定的思考價值、啟發性,能夠發散學生思維。
四、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往往能讓學生更輕松地掌握所學內容。我個人根據這幾年的教學,總結了幾點學習歷史的方法。
(一)背好知識點
雖然現今強調素質教育,但這并不代表學生不需要背誦、記憶一些知識點,而是要求在理解的情況下記憶知識點,這能夠讓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更加深刻。具體來說,教學中教師應引導明確重難點,背誦、記憶重要的知識點。
(二)建立知識線索
要把所學內容更準確掌握下來,有一定的線索是很有幫助的。線索清楚,往往就知道課本內容的核心意思,想要查閱也就比較迅速。因此,歷史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滲透知識線索的指導。這要求教師在授課中,必須把課本內容講清楚,讓學生能夠有條理地把握相關內容,制作出每一課的相關知識線索,清楚每一課由哪些方面來組成,每一方面又分為幾點來講解。這樣,學生的頭腦里有了相關線索,需要查閱的時候,只要回想一下,很快就能確定所考內容在哪一課,也就能把答案確定下來,達到了學以致用。
(三)理解具體事件
歷史是過去的事,可概括為:原因、時間、地點、人物、內容、結果、作用、影響、啟發等方面。在教學中,我們可指導學生每學習一課之后,就按這個角度去歸納所學內容,概括出相關事件,然后再把這個事件的每個方面寫下來。這樣做,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內容,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以上僅是筆者對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一些粗淺看法。除此之外,方法還有很多。我堅信廣大初中歷史教師只要時刻保持對歷史老人的敬畏之情,無愧于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對歷史課堂教學多一點思考,就一定能夠開創歷史教學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