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潔
摘要: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推進。中國與國際社會的接觸也愈加頻繁。在此背景下漢語國際化也凸顯出其重要性。語言是人類發展溝通的重要工具,而漢語則是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發展最為悠久的語言。本文從當前國際背景出發,淺談當今社會下漢語國際教育推廣。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國際社會背景;漢語熱;孔子學院;方式方法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兩大主題,為了順應時代潮流我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周邊發展戰略。充分依靠中國與周邊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區域合作平臺,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交融、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此背景之下漢語的國際教育也就有其推廣發展的必要性。
回溯歷史,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歷史便是以古代絲綢之路的開始為起點。“肇始于漢,大興于唐”。東漢明帝永平九年為功臣子弟設立學校——“四姓小侯學”,“匈奴亦譴子入學”。這便是漢語國際教育的肇始。這種教育在唐朝時期走向正規化,接受外國留學生并制定官方制度,設立專門管理機構(鴻臚寺)等等。而在唐朝時期比較多且出名的是眾所周知的日本遣唐使。這些都為中國文化向世界傳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也是我們推廣漢語國際教育的歷史必然性。承古續今回到當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交流愈加頻繁,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語言在促進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理解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漢語作為中國的母語也必將隨著國家的發展走向廣闊的國際舞臺。據國漢辦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國包括港澳臺之外,全球學習使用漢語的人數已經超過一個億,2016年9月,英國政府宣布正式啟動中文教學項目“中文培優項目”(MEP),支持英格蘭中學漢語教學,計劃在2020年底前投入1000萬英鎊,培養出至少5000名能用漢語交際的年輕人。這些都是漢語熱潮最直觀的表現,也是漢語國際化最有力的證明。根據相關數據表示,目前外國人學習漢語的主要方式是通過中國國家漢語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機構——孔子學院。
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都首爾正式設立。截至2017年,全球已有140多個國家(地區)建立了近500多所孔子學院和1100多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其中,“一帶一路”沿線53國設立140多所孔子學院和課堂,歐盟28國、中東歐16國實現全覆蓋。由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漢語在當今社會的影響力以及我國為推廣漢語國際教育所付出的努力。
但我們在推廣漢語國際教育時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巨大的,2012年5月,美國審查孔子學院學術資質,要求部分教師離境,2015年6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孔子學院關閉。2017年7月,墨爾本大學驚現辱華海報等等事例數不勝數。究其根本都是因為中國的日益強大使一些不懷好意的國家感受到了威脅,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中華之崛起必將飽受艱難,而與之相伴的漢語國際教育的推廣也會面對重重考驗,在此環境之中我們如何更好的行之有效的去推廣漢語國際教育就成為我們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孔子學院的設立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方法,孔子學院可以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范、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主要的漢語教學渠道。借用中華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這一歷史符號,宣揚孔子“四海之內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會友”思想的同時推廣漢語國際化。然而只有這些遠遠不夠的,那么如何更好的推廣漢語國際教育成了問題所在。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漢語國際化推廣必須建立在良好的漢語基礎之上,良好的基礎從何而來?首先是國內教育對于漢語的重視,我們在推廣漢語國際化的同時必定會受到其他國際文化,語言的沖擊。我們能否在這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之下堅守本心重視漢語教育就成了關鍵問題。現階段國內教育有明顯的不良傾向,越來越多的家長、學生、學校、更加注重英語以及其它科目教育,而作為我們母語的漢語語文教育則受到忽視,很多人甚至有漢語語文無需學習的荒謬思想。見字不識,提筆忘字的現象比比皆是。捫心自問,倘若身為漢語傳人的我們都不去重視學習漢語又怎能奢望漢語國際化順利推廣?其次,漢語國際教育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因其難度較大,社會普遍認識度不高,導致選擇學習這門學科的人較少。這也是漢語國際教育推廣所面臨的內部阻礙之一。任何一件事物的發展都需要要有專門的人才,技術去推動,所以我們應當加大宣傳力度,使更多的學生真正了解漢語國際教育這門學科,認識其重要性,同時承擔起傳播漢語文化的歷史責任。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漢語國際化推廣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在于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國強則愈強,強大的國家是漢語國際化堅實的后盾,同時國家的強大也會吸引更多的其他國家主動接受和了解漢語文化,也是漢語國際化最強大的推動力。
當今社會環境下,漢語國際化已經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途徑!
參考文獻:
[1]光明日報《前所未有的“漢語熱”》
[2]郭鵬《漢語國際教育研究》
[3]國漢辦官網
[4]林青《走向世界的孔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