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龍灣河生態風景區規劃設計方案。
關鍵詞:生態風景區;規劃;設計
1 概況
該地塊位于龍江縣城南部,東鄰烈士陵園,西到南湖漁場,南至龍灣河,北靠龍江段鐵路線,占地面積約69萬m2,呈不規則形狀。該地區氣候特征為典型的“高寒”特征。即緯度比較高,常年低溫,且凍土常年不化的地區。
2 該地塊開發建設的意義
2.1 經濟效益
該地塊的開發與建設,由于別墅區和生態小區建設項目的確立,也由于經營性項目的確立,如餐飲業、休閑娛樂業等,這些項目可以招商引資,這就為該地塊的開發與建設注入了新的生力軍,為經營者提供優厚回報的同時,也為縣財政增加了收入。
2.2 環境效益
該地塊的開發與建設,在景觀上充分利用現有的地利條件和水體系統,科學的、合理的組合,并以植物造景為主,形成流水淙淙、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的特色環境。這不但為當地居民創造了一個宜人的室外活動場所,而且對提高環境質量,改善生態平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3 社會效益
龍灣河生態風景區是龍江縣城南部的延伸,該風景區的開發與建設不僅可以改變龍江縣城的環境質量、不僅可為當地及城鎮居民創造一個理想的室外活動場所,而且還可以招商引資、安排下崗人員再就業,特別是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深遠意義。
3 指導思想
3.1 治理環境,清除淤泥、污水、疏通河道
3.2 建設生態型風景區
充分利用現有的植物,再配植些適合我縣生長的其它植物,形成植物品種的多樣性;充分利用水體系統,整合景觀、景點,最大限度發揮水景資源的價值。
4 創意、理念
該設計遵循“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創造生態園林”的設計原則,將園林各要素科學合理的有機整合,使之形成景觀豐富多彩,功能分區、設施明確齊全,構圖簡潔明快的龍灣河生態風景區。
5 總體規劃布局
根據該地塊的地形、地貌,現有村屯的分布情況,以及水體系統的大致走向,該設計采取自然式與規則式相結合的造園手法,因地制宜,將全園總體上規劃為:入口廣場、南湖樂園、植物標本園、龍灣河生態別墅區、民俗風情園、龍灣河生態小區、沙灘浴場、苗木基地、管理處等九個功能區和六個景點。這九個功能區主要依托陵園路而設,又分別以園路相貫通,形成功能分區明確,過渡自然,交通順暢,風格各異的景觀效果
5.1 入口廣場
主入口廣場設在陵園路與花園路間三角地的西端,呈扇形,面積約0.6萬m2。由于該地塊的地勢總體上低與那兩條路,又考慮到游人的安全,故該廣場設計為下沉式,并以彩色步道磚拼組成放射形圖案。
5.2 南湖樂園
該園位于主入口南側,呈不規則形狀,占地面積約4.8萬m2,原為若干個廢棄的魚池??紤]到龍灣河這一線狀水體自南向北在此轉而向東流去,缺少聚水景觀,故利用廢棄魚池的清淤工程在此處開辟了大面積的水域以形成廣闊浩渺的湖面效果。
5.3 植物標本園
植物標本園地跨陵園路南北兩側,南靠龍灣河,呈“7”字型,將廣場的北側和東側呈半包圍狀態??偯娣e約4.7萬 m2。該園在規劃設計上以散點式栽植的植物為主,以動物雕塑點綴為輔。為方便游人游覽觀光的需求,穿行其間的游園小道設計成迂回曲折流暢自然的風格,且在園路的適當處安置些仿生坐凳和坐石,供游人作短暫休息之用。
5.4 龍灣河生態別墅區
龍灣河生態別墅區地跨陵園路南北兩側,西臨龍灣河生態植物標本園,東接龍灣河民俗風情園,南靠龍灣河,總面積約4.7萬m2。以陵園路為界,路南部分為別墅一區,面積約2.7萬m2,路北部分為別墅二區,面積約2萬m2。
5.5 民俗風情園
此園位于陵園路南側,龍灣河以北,西臨龍灣河生態別墅區,東接龍灣河生態小區,面積約17萬m2。本園設計了多種風情的民俗餐飲業,如東北人家、蒙古大營、回民風情園、鄂倫春風情園、稻香村(朝鮮風情園)。
5.6 龍灣河生態小區
該小區的規劃集建筑用地與綠化用地統籌安排,實現建筑、交通與綠化的和諧,樓房外圍綠化設計是以草坪為背景,喬、灌、草相結合,常綠點綴,落葉為主,形成自然的植物群落之美。
5.7 沙灘浴場
該浴場位于龍灣河生態風景區的東端,北靠陵園路,南臨龍灣河,總面積約10.8萬m2,水域面積約5.5萬m2,中間孤島面積約1.2萬m2,其余為陸地面積。
5.8 苗木基地
該基地位于陵園路北側,西臨別墅二區,東接稻香村的稻田區,面積約為2.5萬m2。以培育各種綠化苗木為主,保障本生態風景區的養護工作,并提供苗木,也為以后其他綠化工程提供苗木。
5.9 管理處
位于民俗風情園內稻香村南側,南靠龍灣河,以原甜菜站的二層樓為基礎,重新裝修而成。該處負責龍灣河生態風景區的治安,衛生,公共設施管理,綠地養護,小區務業等全面工作
6 道路系統
龍灣河生態風景區道路系統的特點是,路路相通。分四級設置:主路(一級園路)寬5m,用于聯系陵園路及各功能分區之間;二級園路寬3m,用于聯系各功能區與主路構成環路;三級園路寬1.5m,用于聯系各功能區與景點間;四級園路為碎石汀步,用于某些景點內部。
7 結論
本文對理論的研究與實踐調查的結合的基礎上,對寒高寒地區垃圾廢棄地景觀修復進行研究,將本研究構建的建設理論、設計思想與方法,應用于龍河彎生態風景區規劃與建設方案的制定和實踐中。通過景觀資的分析,開發意義分析,創意理念的建立,建立生態風景區,樹立良好的區域形象等方面都將做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2]陳波,包志毅.國外采石場的生態和景觀恢復[J].水土保持學報,2003(10):71-73.
[3]趙超,毛志睿,楊穎,等.對我國垃圾廢棄地改造的思考[J].中國市場,2011,27,133-135.
作者簡介:溫宇婧(1982.8)女,漢族,遼寧省遼陽,園林專業,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林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