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摘要: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通過分析反思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以及柏拉圖對世界本原的探求理論,提出哲學這一學科的學術性質及其研究對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對于如今理解哲學是什么的問題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筆者立足于《形而上學》,從哲學的學科性質、哲學研究的范圍、哲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三個方面入手,并以哲學研究的特殊性這一部分為主,嘗試梳理亞里士多德對世界本原的探求,以求加深對哲學是什么的理解。
關鍵詞:本原;實體;普遍;特殊
一、哲學的性質
哲學(Φιλοσοφ?α)在希臘語中有“熱愛智慧”之意,在《形而上學》卷(A)一中,亞里士多德首先討論了什么樣的行為更接近于智慧,從而縮小了對哲學性質的討論范圍。從生活中習見的事例出發,通過比較有經驗的人比僅依賴感覺的動物更有智慧,有技術的技師比有經驗的工匠更談的上智慧,從而得出“技術”等類似于“思辨科學”,要比“創制科學”更接近于智慧。
通過論證以理論為主的思辨科學比以經驗為主的創制科學更稱得上智慧,可以看出,智慧是關于某些原理與原因的知識,接下來亞里士多德又展開了關于什么樣的本原的科學才算是智慧的討論。首先,他提出有智慧的人應該是通曉最高層次的普遍知識的人,因為通曉普遍知識便知道了一切事物的發生依據,同時,最普遍的東西也是最難知的,因為他離感覺最遠。其次,亞里士多德主張最原始的就是最精確的,內容簡練比語言發雜更為確切,其他事物都是通過它們而被知道,“凡能得知每一事物所必至的終極者,這些學術必然優于那些次級學術;這終極目的,個別而論就是一事物的“本善”,一般而論,就是全宇宙的“至善”。
綜上,哲學是一門追問最普遍、最終極的本原的自由之學。由此亞里士多德認為,由于人受役于自身的欲望,沒有資格追求這最神圣的學術,而這神圣也正是哲學本身的性質:(1)神原被認為是萬物的原因,也被認為是世間第一原理(2)這樣的學術或者是神所獨有,或者是神能超乎人類而所知獨多。
二、哲學研究的范圍
既然我們認同哲學是關于某種本原的科學,那么我們討論哲學所研究的這種本原所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對這種原因的考察屬于一門抑或是多門學術,哲學這樣一門學術研究的應該是實體的第一原理還是也應該研究那些所有人用來做證明的本原;其次,是否我們的研究僅限于實體,或還涉及主體的主要質性。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第四卷開篇嘗試解決這個難題。結合形而上學卷一對哲學是對普遍知識的研究,很容易誤解這段話強調的是對“作為存在的存在”的“普遍地研究”,而認為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強調的是對普遍存在的研究,因而便與形而上學第六章產生了對立。于是,便進一步產生疑問:第一哲學是以普遍為對象呢?還是研究某個種,或某一本性呢?如果是以普遍為研究對象的話,如果在自然組成的物體之外沒有別的實體,那么物理學就是第一科學;同時,如果堅持哲學以普遍為研究對象的話,“他們便會順著自己的思路,提出亞里士多德有兩套形而上學,一套是研究一般存在者的,一套是研究特殊存在者的,前者研究的是存在著的普遍概念內涵、邏輯、意義,屬于基礎存在,后者研究的是世界的最高存在者,神,屬于神學。”顯然,哲學研究對象不可能是分立的兩個,因此亞里士多德強調的根本對象該是上述引文的最后一句“所以應當把握的是作為存在的存在的最初原因”。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強調的哲學對實體的研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實體的研究,不是可毀滅的、可感的、可運動的不可與質料分離的實體,而是永恒不滅的不可運動的第一實體,而在這種意義上,哲學也就是對世界終極目的因的追問。
三、實體理論中個體原則的“這一個”
進一步理解哲學研究的對象,就必須了解亞里士多德的“實體”是什么。在《范疇篇》中,他提到“實體,在最嚴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義上說是概不述說一個主體,也不存在于一個主體之中,如‘個別的人、‘個別的馬,而人們所說的第二實體,是指作為屬而包含第一實體的東西,就像種包含屬一樣。”這里,所有的實體作為主體而存在,似乎都在表示“這個”,尤其是第一實體;而第二實體,一定程度上與屬類似,更多地表明是某種性質,而不是像第一實體那樣是單一的主體,可以看出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有明顯的界限。在《形而上學》z3章中,亞里士多德再次完善了實體的定義,“因為可分離的東西和‘這個看來最屬于實體,因此,人們似乎認為,形式和由兩者構成的東西,比質料更是實體。”由此,亞里士多德否認了實體即質料的看法,并且將《范疇篇》中的個體事物分析成了形式與質料。在《形而上學》z6章,亞里士多德就個體與其怎是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專門的討論,這對我們理解實體的特殊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亞里士多德認為在偶性意義上,即在屬性副詞上,個體與個體的怎是存在差別,比如白人異于白人的怎是,倘若不存在差別則會出現(甲)白人的怎是=白人,(乙)白人=人,(丙)人=人的所以是的是,所以(丁)白人的怎是=人的怎是,結果顯然是荒謬的。但是,在本性意義上,個體是否與其怎是完全相同呢?以善和理念這些既無其他實體又無其他本性的實體為例,倘若這些存在自身與作為存在的存在不同將會導致新的矛盾:(1)在理念和善這些所提到的是實體之外,又存在另外的理念和善的實體(2)而另外的理念和善這些實體,作為理念和善的怎是,它們將先于存在本身,又因為先本體和后本體的互相分離,作為理念和善存在本身則無以得到認識,而作為理念和善的存在的存在則沒有成為理念和善的本質。因此可以得出,個體自身和其怎是是完全同一的,存在怎是和作為存在的存在是完全相同的,并非出于偶然。
因此,結合上文討論的哲學的性質、哲學的研究范圍,哲學研究對象實體的個體本質特征,我認為哲學是一個起源于好奇,以追求知識自身為目的,在過程中不斷追問作為存在的存在的最初原因,并以永恒不變又可以分離的實體為研究對象的終極科學,而對首要本原的不懈追問又是我們每一個研究哲學的人的終身之任。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苗力田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吳壽彭譯,商務印刷館1981年版
[3]聶敏里:《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本質主義、功能主義和自然目的論》,世界哲學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