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楠 莊嵐
摘要:香港回歸后盡管經受兩次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非典事件影響,但是社會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功能進一步提升,特區政府財政能力顯著增強,與內地經濟聯系更加密切。香港經濟發展良好證明了香港的經濟制度的運行是穩健和健康的;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國內地經濟發展提供的機遇以及中央政府給予香港的大力支持。無論是香港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任何方面的問題,都牽動著內陸人民的心。實踐證明,"一國兩制"的實施有利于香港經濟長期發展和繁榮。
關鍵詞:香港回歸;一國兩制;社會發展
一、社會政治發展
香港回歸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發展實踐。可以說,在香港沒有回歸之前,國際社會廣泛關注香港能否回歸;在回歸之后,國際社會的關注點轉移到了香港能否繼續保持繁榮發展的態勢。事實證明,“一國兩制”在香港社會的政治生活實踐中是成功的。
香港的政治發展狀況在內地和平穩定崛起的大背景環境下,克服了種種來自于社會內部和外部的困難,將“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方針政策進行積極的落實雖然其中經過了眾多的挫折與磨合,但不管是香港回歸十周年,還是二十周年,“港人治港”的高度自治政策是不會改變的,中央人民政府對于“一國兩制”堅決維護,“五十年不變”,充分尊重香港特別行政區在執行內部事務的權利,表明態度:不干預;有助于香港社會穩定和諧的事情多做,不利于社會穩定團結的事情不做。歷屆中央人民政府堅決按照基本法辦事,不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內部事務,支持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以及在其領導下的特別行政區的工作。可以說,正是中央人民政府堅持原則和積極支持香港“一國兩制”的基礎上,不僅打破了國際上對香港社會繁榮發展前景的疑慮,同時也促進了香港社會政治的發展,在社會發展前進的方向上,有“一國兩制”大政方針的正確指引,具體到“求一國之大同,存兩制之大異”的“變”與“不變”的問題上,有中央人民政府依據基本法進行必要范圍內的干預,其目的是為了在政治上促進社會的長期穩定,并以此為大局,不斷進行前進道路的探索。
總而言之,香港社會的政治發展問題,中央對其進行大政方針上的引導,同時給予充分的自主權,以實現社會大發展、大繁榮為共同目的。對內地普通民眾來說,對香港政治發展給予充分關注,希望能夠為香港的繁榮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二、社會經濟發展
我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很多學者開始研究香港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并且研究取得很大進展,研究的內容主要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形成的原因,產生的背景和對社會產生的影響。郭榛樹(1997)在其發表的文章《論“一國兩制”的經濟依據和經濟意義》中認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方針的實行是在一定社會背景環境之下所提出來的,有利于社會的和諧和穩定,同時,也是雄厚的經濟基礎,這個方針的提出是在中國大陸是社會主義國家、港澳臺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背景之下提出來的(1)。黃釗(1997)在其發表的文章《“實事求是”是“一國兩制”構想的哲學基礎》中指出“一國兩制”方針的制定是結合了大陸和香港的實際情況,符合中國和英國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歷史所趨,這個方針的制定和實行是英國,大陸和香港地區的人民可以接受的,是中國共產黨堅持貫徹實行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結果(2)。
香港社會的經濟發展受到金融風暴、美國恐怖事件、SARS等外部環境的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大陸內部經濟發展也會受到這幾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但是香港的經濟在受到外部社會因素的侵擾和內部經濟發展癥結之下,呈現出衰退的趨勢之后,能夠以堅定的態度崛起,經濟形勢呈現出復興繁榮的狀態,總結其中的原因: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是其重要原因;中央政府對香港經濟呈現出的不景氣狀態,實施了一系列的重要措施,以大陸雄厚的經濟實力,幫助香港經濟走出低谷。
典型的案例,如2003年6月29日,在香港正式簽訂的《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制定了香港與內地之間貿易往來的總體目標,在之后的經濟發展中,經貿往來頻繁,貿易投資等經濟行為更加便利,許多稅目的產品實行零關稅。內地人民與香港人民的經貿往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三、社會文化發展
據中國社會科學網訊:2017年3月18日,為了“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學術座談會”在暨南大學召開,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學者齊聚一堂,對香港回歸后的歷史、經濟、政治等領域的研究現狀和未來香港社會的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探討。這樣的學術座談會對于促進香港社會文化發展的繁榮與傳播大有裨益。
鄧小平曾經指出,“一國兩制”的方針是在國家主體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制定的;“兩制”并存的前提是中國的主體必須是社會主義;改變了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也是制定“一國兩制”方針的政治基礎。3只有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才能把保持香港的資本主義與堅持國家主體的社會主義統一起來,使“一國兩制”事業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健康發展。香港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都會在歷史的進程中,留下堅定的腳印。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促進文化的發展,而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狀況。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馮邦彥在總結了過去二十年的經濟發展狀況之后,認為金融業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最大亮點,而中國內地的“一帶一路”戰略中,香港是具有獨特戰略價值的一部分,并且預測香港能夠成為亞洲的“紐約”。座談會有助于推動香港地域文化的傳播,推動以香港文化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走向全世界。就當下的高校而言,中國內地與香港的交換生促進了學術的交流,在學術上共同發展。
香港以高效友好的新面貌展示著回歸二十年的豐碩成果,在國際社會中穩步立足,展現出中國社會繁榮發展的新進程。
注釋:
(1)郭榛樹.論香港回歸與中國的發展——論“一國兩制”的經濟依據和經濟意義[J].理論與現代化,1997,(07):7-11.
(2)黃釗.“實事求是”是“一國兩制”構想的哲學基礎[J].理論月刊,1997,(08):18-20.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鄧劍秋、陳建華等.鄧小平治國方略[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