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楊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我國的青少年犯罪特別是在校學生犯罪,呈現出了低齡化、團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趨勢,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究其原因,與青少年法律意識的水平低下密切相關。筆者針對北京市幾所中學關于青少年法律意識的調查數據和成因分析,提出了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識所要培養的權利意識等五種意識以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愛憎情感等四種能力養成。并結合實際,提出提高家長法律意識,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加強學校法制教育,提升青少年法律素養和完善我國青少年法制體系,凈化社會環境等思考建議。
[關鍵詞]青少年;法律意識;培養和提高;路徑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我國的青少年犯罪特別是在校學生犯罪,呈現出了低齡化、團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趨勢,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究其原因,與青少年法律意識的水平低下密切相關。基于此,筆者對北京市幾所中學進行關于青少年法律意識的調查,并針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給出青少年法律意識培養和提高的路徑思考。
一、青少年法律意識現狀及原因分析
1.調查中,當被問到你認為生活中法律的重要性及其對法律的認識程度時,73%的同學回答生活中還是會接觸到相關法律的問題,對法律的認識程度還是比較基本的。11% 的同學回答法律在身邊很少觸及,基本只能接觸到一些政治課程,覺得法律在生活中得不到重要體現。12%的同學認為在生活中以及學習中接觸到的相關法律事件微乎其微,對法律的認識程度也比較淡薄。2%的同學認為在學校以及家庭中接受的法律教育都比較籠統和寬泛,認為各方面管理比較嚴格,能自律,基本不接觸法律,對其認識也較少。這說明青少年大多數都是能維護自身的權益并對法律有一定的認識;還有部分學生對法律的認識比較淺但懂得維權;極少部分學生沒有認識到法律的必要性,不關注也對法律無興趣了解。
2.調查中,當問到學生學習和了解法律的主要途徑和是否會運用法律來保護自身權益時,64% 的學生回答主要的了解渠道來自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書本,可以看出學校和家庭是對孩子法制教育的主要力量和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學生自我學習并看相關的書籍也幫助青少年認識法律的重要性。32%的學生是通過電視、新聞媒體了解并獲得一定的法律知識,由此看出在現如今這個發達的電子信息時代,媒介也充當著教育下一代的重要載體,使青少年獲得了一定的法制信息。但只有4%的學生對家庭、學校的教育以及媒體影響較低的;調查所涉及的學校都有開展普法教育,多數同學都認為效果一般。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現在學生的負擔也較重,再進行的普法教育的灌輸會比較吃力,學生們大致明白一些死板條框卻不會運用,因此,不僅家長要做好法制教育的工作,同時也要鼓勵孩子多看新聞時事以及法制教育來提高孩子的法律意識。
3.調查中,當問到學生們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該怎么做時,71%的學生回答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權益,但仍有37%的學生都回答不想去再多糾纏,就當自己吃虧積累經驗了;問到為何不愿意去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時,多數學生的回答是能維護自己權益的法律還是懂一些的,但不想有太多的爭端,忍一時風平浪靜。這說明雖然絕大多數學生還是可以比較好的維護自己的權益,但青少年還是心理發展不成熟的群體,處于認知的發展階段,對事物的認知尚有不確定性。在行動過程中,意志力比較薄弱,一遇阻力和困難,就較易出現難以堅持正確認知的現象。
二、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識要培養的意識和能力養成
法律意識是指人們的法律思想、觀念、知識、心理以及情感的總和,青少年法律意識則是指青少年對法律現象的主觀把握。要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識要培養五種意識和四種能力養成。
五種意識:1.權利意識,就是法律規定并保護的利益;2.平等意識,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誠信意識,即誠實守信;4.守法意識。“從法治要義的角度講,人們認知法律最重要的目的是要形成全社會的普遍守法”;5.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理性認識基礎上油然而生的一種神圣體驗,是對法律的全身心認同和投入。
四種能力養成:1.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愛憎情感。中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旺盛時期,其感情世界已相當豐富。好奇、求知、探迷、模仿是青少年共同的特點,但是讓學生求什么、知什么則全在于引導。學校和家庭如果堅持長期向正的方向引導就會起到正面效果,反之亦然;2.幫助學生提高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的能力。與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這是由青少年不成熟、易沖動的特點決定的。所以在學校家庭教育中,要特別注意經常選擇那些守法、護法與違法違紀兩方面的典型事例,在學生中現身說“法”,讓學生做到是非界限分得清,行動方向辨得明;3.規范學生日常行為,促其養成良好習慣。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知行觀告訴我們,人的行為由思想意識作指導,人的行為的反復也可以促進思想意識的變化。所以規范中學生的日常行為,引導其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但對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有好處,而且對其形成守法、守紀習慣,也有重要作用;4.培養學生樹立自尊、自律、自強的意識。自尊、自律、自強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是未成年人進行自我防范和贏得社會保護的途徑。當代中學生大都是家長比較寵愛,且生活條件優越的獨生子女,若放縱太多,則易出錯。因此,作為家長,要力戒嬌慣子女;作為學校,更要嚴謹治教,嚴格管理。
三、青少年法律意識培養和提高的路徑思考
新時代下培養和加強青少年法律意識的是一項系統性的社會工程,它不僅要遵循青少年成長規律,兼顧多種形式,分層施教,而且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一起努力才能完成。家庭影響、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影響是三位一體,互為補充的。
(一)提高家長法律意識,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青少年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的關鍵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期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在家庭生活中,通過每個成員的遵紀守法和良好的言行舉止,互相影響,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風。目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卻常常步入兩個誤區:一種是對孩子一味寵愛,不加管教,放任自流:另一種則只傾心于孩子的學業成績,忽視孩子如何守法做人。事實上,深究一些青少年學生犯罪的原因,有些壞就壞在被溺愛。因此,可以采取諸如開辦家長法制學校、發放法律通俗讀本、組織家長觀看“今日說法”等專題節目、開展家庭法律知識競賽、評定法律星級家庭等方式提高家長的法律素質,營造青少年在生活中學習法律常識的良好家庭氛圍。同時,家長也要自覺學習有關的法律知識,以身示范做出守法榜樣,幫助學生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發現自己子女有違法犯罪傾向的應及時予以制止和糾正。
(二)加強學校法制教育,提升青少年法律素養
學校法制教育是培養和增強法律意識的最重要、 最主要的途徑,學校教育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育效果,在這一環境中所受到的教育會對青少年未來一生的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
1.構建法制教育的良好育人環境。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應構建一個適于學生遵紀守法、健康成長的環境。一是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本校法制教育的總體規劃,應包括從學生入學至畢業的每個學期法制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及所有達到的目標。同時,實現學校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形成一個法治的環境。二是應強化法制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方面要增強教師隊伍整體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形成依法治教、依法執教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學校法律課師資隊伍建設也要加強。現在很多學校從事法制教育的教師都是由德育課教師或課時少的專業課教師兼任。教師沒有接受系統的專業訓練,是無法樹立起角色意識和專業思維方式的。因此,要提高現有教師的法律專業水平;在招收新教師時,也應考慮引進一些法律院校的畢業生,充實法制師資隊伍。
2.改革法制教育內容。目前法制教育主要以法律的具體規定為主要教學內容,忽視了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令學生誤以為法就是刑法,致使一些學生產生了“我不犯罪,法就與我無關”的錯誤心態;另一方面,總是認為法制教育就是法律知識教育。按照普法教育原則,學校學生法制教育的內容應明確為:通過對現代法律的宣傳講解,培養和樹立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信仰。據此,學校法制教育不但要宣傳講解與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如憲法、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而且要在學習領會具體法律的立法精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在立法精神所指引下的維護法律的思想感情和遵守法律的行為習慣。
3.理論聯系實際。目前大多數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方法上多是采用“填鴨式”的灌輸,沒有形成系統的、直觀的教育模式,使得學生沒有學法的興趣,把它當作被迫接受的任務,只為了完成學分而學。因此,要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增設活動課程,豐富課堂教學。如采用案例教學法,列舉學生違紀、青少年學生犯罪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與青少年學生聯系密切的案例,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法律知識進行案例分析,教會學生從法律的角度思考社會問題,剖析違法犯罪原因。同時,還可結合演講、辯論、知識競賽等形式,讓學生多參與,加強與實踐的聯系;還要加強校園內外法制文化建設。在校內設立“模擬法庭”,校外組織學生庭審觀摩,參觀少管所,走上街頭進行環保宣傳、維護交通秩序等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頭腦中的法律規范的理解,由學法、守法升華到用法、護法。
4. 法制教育與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在學校中的法制教育過程中,應與德育教育中的“教育學生掌握正確的道德準則規范,并內化為內心的信念和思想道德品質,形成明辨是非,抵制不良影響的自覺性”的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培養學生健康的思維和情感,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在情緒調適、人際交往、應付挫折、不良習慣的消除等方面達到健康標準”方法有機融合,實現教學目的。
(三)完善我國青少年法制體系,凈化社會環境
我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條例》雖然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范疇擴大到未成年人的輕微違法行為及其他不良行為,但目前該法的許多條款仍局限在倡議性范疇,使得該法的許多規范性條款在執行過程中困難重重。而在未成年人犯罪干預和矯正方面,由于缺少具體的幫教處罰措施和執行責任機關的法律條文規定,目前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在前期的干預和矯正的諸多措施仍難以在實踐中落實。事實上很多未成年人犯罪者正是在初次觸犯法律時沒有得到相應的處罰、教育和社會關愛,才會因為淡漠和忽視而重蹈覆轍,以致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據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我國青少年法律體系:
一是積極借鑒國外經驗。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根據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點而建立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體系,他們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比如日本在預防青少年犯罪方面開創了別具特色的少年警察制度。少年警察制度中,“少年警察活動”是其最主要的工作模式,依據日本《少年法》、《少年警察活動規則》和《少年指導委員規則》等相關條例法規該工作模式旨在利用警察和民間力量,保護青少年權利不受侵害,防止青少年違法犯罪,促成青少年健康成長。
二是深入開展法制宣傳,優化社會環境。政府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和司法機關等部門要齊抓共管,積極主動地開展系統有序的法制宣傳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努力向社會尤其是青少年傳播崇尚法律的理念,使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形成用法學法和懂法守法的習慣,使全社會都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
參考文獻:
[1]史寶中,崔娜. 青少年法律意識與道德意識嬗變的現狀與對策 [J] . 新課程學習,2010,12:12-13.
[2]黃景春 . 學法守法——青少年法律意識培養的重要性[J] . 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7,3:93-96.
[3]李春燕 . 我國青少年犯罪的人口學特征分析[D].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8.
[4]宋麗 . 我國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硏究[D]. 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
[5]蘇慧麗.淺析問題少年與青少年法律意識的培養[J]. 法制與經濟, 2012( 1 )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