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公安交管局稱,當前該省農村地區,已成為酒駕、醉駕違法的“重災區”。河北省并不是個例,醉駕入刑后,全國性嚴打酒駕整治行動不斷推進,目前城市酒駕問題已大為減少。然而,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的農村地區,酒駕問題仍大量存在,嚴重危及交通安全。
張西流
農村地區成酒駕“重災區”,究其原因,一方面,勸酒風氣助長酒駕。目前在農村地區,“無酒不成宴”已成一種習俗,喝酒更成為表達禮節和情誼的象征,駕駛人經不住“勸酒”和親朋的面子,將交通安全和法律法規拋在腦后,以至于農村聚會飲酒的高峰期成為酒駕事故的多發期。另一方面,農村酒駕事故多發,反映出了農村交通安全意識和守法意識的淡薄。再者,相對于城市更多的警力資源配置和完善的交通檢查設備,農村警力不足,管理者少,被監管者多,留下了許多監管空白和死角。
可見,農村地區成酒駕“重災區”,緣于農村酒文化落后,農民群眾法律意識貧乏,執法隊伍“貧困”。換言之,治理農村酒駕“重災區”,也是扶貧要義。這就要求,縣級以上交管部門,應持續開展宣傳、監管、查處“三下鄉”活動,并實行執法力量“上山下鄉”,向農村傾斜。首先,扶貧先“扶智”。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實現農村群眾思想轉變,改變“沒有事”的錯誤認識。以文明新風逐漸取代舊習惡俗,對一些陳規陋俗和不良習氣,則應該嚴厲禁止。
同時,創新機制,多部門聯動,齊抓共管。繼續擴大農村地區交警中隊和派出所聯勤機制,解決“沒人管”的現實問題。落實好、發揮好基層組織的作用,通過組織群眾自發學習,發動群眾相互監督,走出一條交警指導、群眾自治的新路子,從而預防和減少酒駕發生。
張貴峰
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農村酒駕”現象?交管部門從“嚴格執法”角度,進一步優化相關警力配置,不斷強化針對“農村酒駕”的執法力度,當然十分重要,但如果把有效治理農村酒駕的希望,完全寄托于此,顯然并不現實、可取。畢竟,對于數量龐大且分布稀疏的鄉村道路,無論是警力,還是執法成本,都不可能無限增加。
這種背景下,要想充分治理“農村酒駕”現象,除了事后的“嚴格執法”環節,無疑還需進一步“關口”前移——在事前,便努力讓廣大農村居民認識到“酒駕”的違法性和危險性,進而主動自覺地守法,確保在源頭上避免和減少“農村酒駕”現象的發生。在這方面,除了政府交管部門的相關普法宣傳之外,原本就是作為村民自治組織的村委會,應當充分發揮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自治功能和作用,如通過制定相關“村規民約”,讓“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也成為廣大農村居民一個深入人心的自覺行為習慣和規范。這正如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明確規定的,“村民委員會應當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動村民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
事實上,如果村委會的自治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不僅有助于在源頭上有效推動村民自覺主動守法,而且在執法環節,同樣也有利于提高針對“農村酒駕”的執法效率,如通過加強與交管部門的配合聯動,一旦發現村民“酒駕”,村委會也可以及時進行檢舉,不僅能保證“違法必究”,也能大大節省交管部門的執法成本,無需擔心“警力不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