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牛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經走過十年了。十年前,那場突如其來的自然巨災,把前所未有的災難和痛苦帶給了四川人民。
頃刻之間,山崩地裂,人們溫馨的家園變成了廢墟。山河失色,滿目瘡痍,災區數萬同胞遇難,幾十萬人受傷,數百萬城鄉居民失去住房,上千萬人家庭受損受災……
那廢墟之上傷痕累累死死攥筆的可憐小手,那斷梁殘壁之下緊緊相擁的患難兄弟,那生死之間用血肉之軀保護學生的教師,以及那在垮塌房子間隙用雙膝雙手支撐身體庇護懷中孩子的母親,在死亡逼近時留下“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的臨終短信……讓全國的同胞無不心痛哽咽、淚流滿面。
那場不堪回首的自然巨災發生的那一刻,天地悲慟,已成為全中國人心中永遠的傷痛。
在那場驚天慘劇面前,人們經歷了山崩地裂、家園變廢墟的悲傷,經歷了生離死別、親人罹難的痛苦;也經歷了共克時艱,生死營救的抗爭,經歷了生者圖強、在一片廢墟上重建家園的奮斗。
在抗擊那場巨災時,人們見證了黨和政府在應急狀態下的能力,見證了我們制度和體制在特殊考驗中的力量。人們還見證了在中國大地上,那些普通人在災難中表現出來的堅強和不屈;見證了深藏于人民群眾中的巨大威力和能量;見記了英雄的四川人民在山河破碎、滿目蒼夷中浴火重生,走過風雨走向新生,在蜀中大地書寫堅強與奮起的精彩。
我們深深地知道,我們無法改變這場特大地震帶來的災難。但我們堅信,我們可以改變在災難面前的生存狀態。
如果說,汶川特大地震是我們民族悲痛的記憶,那么在這場特大地震前迸發出的人間情愛,在抗擊這場巨災中激發出的患難與共精神,更是我們民族精神閃耀的光輝。
危急時刻,是千里馳援的人民子弟兵及時托起了受災群眾的生命,是全國各地的醫衛工作者使數萬地震傷員得以救治;艱難時期,是對口援建省的數萬大軍幫助災區人民共建新的家園,是全國人民心手相連、不離不棄的大愛涌往災區,溫暖著四川人民的心。
那么多素不相識的同胞伸出手臂,獻出自己鮮血挽救同胞的生命;那么多自發的大車小車奔馳在救災路上,去爭取挽救生命的時間;那么多不知姓名的朋友在災區擔任志愿者,奉獻著心血和大愛。那街頭排隊的獻血人群,那前赴后繼的志愿者隊伍,那四面八方的捐款捐物,那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大軍……沒有什么比這更清晰地銘刻于四川人民的記憶里,寫進災區人們的生命中。
在前所未有的巨災面前,在前所未有的困難面前,全國同胞與四川人民攜手共度,共克時艱,形成了國家與地方、災區與非災區、政府與社會、政府與民眾聯動的救災和重建局面,共同創造了世界抗震救災史上的奇跡。
在2008年的這個夏天,中華民族所煥發出的民族精神、人性光芒,溫暖了大地,感動了世界,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價值與尊嚴。
災難最能考驗國家的意志,災難也最能測試民族的堅強。
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已經歷了無數次大自然災難的沖擊。洪水泛濫、火山爆發、大海變遷、山地傾覆、瘟疫肆虐……人們在災難中頑強地抗爭,在與災難的抗爭中書寫著人類歷史,記下人類在大災大難中抗爭、奮斗的精神詩篇。人類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與災害相伴,同災害抗爭,在災難中發展的歷史。
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將逐步弱去在災難中的悲苦與痛感,但人們永遠不會磨滅掉抗擊災難時的不屈精神。
我到過災區,災區民眾的那份堅強令人感動:他們挺過了親人遇難的哀傷,挺過了失去子女的絕望,挺過了家園毀棄的無奈,一路落淚,一路擦淚,又一路堅強地走下去……
“抗震救災”。災區民眾既是受災者,也是自救者,有的還是指揮者。地震發生后,在外部力量一時無法到達災區前,災區更多的是依靠民眾的自救與互救。
“災后重建”?!坝惺钟心_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的呼喊與奮斗,幾百萬戶城鄉住房的重建和修復,讓我們看到了災區人民的堅強,也看到了災區人民的力量,看到了災區人民抗擊災難、重建家園的偉大精神。
災難激活了一個民族最強烈的情感責任,也折射出一個政黨最本質的價值取向。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災難發生時,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應急管理水平,也經歷了一場重量級的檢驗。
大災難往往會給災區帶來大問題:各種經濟秩序社會秩序的破壞,各類群體矛盾問題的爆發,各方利益關系的調整,以及各方面救災工作千頭萬緒。災區黨委、政府能否抗擊大災難帶來的破壞能量,能否以維護好、發展好群眾利益為重點來組織好抗災和重建,這是對黨委、政府能力的最大考驗。
都說“災難是最大的政治”,這是指突如其來的災害給社會帶來的巨大破壞,對災區政治、經濟生活產生的巨大沖擊。對災區的管理者來講,最大的政治,就是最大的擔當。當災難來臨時,領導者無法回避這種最大的政治,無法回避這種政治面前的責任和角色。
汶川地震發生后,災區緊急轉移受災群眾1500多萬人;震后三個月,災區實現過渡安置受災群眾1200多萬人;“黃金72小時”內,實現了重災縣醫療救援全覆蓋;最短時間內,搶通了進入災區的各條生命大通道;震后三個月,災區學校全部復課;震后兩年多的時間內,災區基本實現城鄉居民住房的重建;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不僅僅是恢復重建,而且是全面的發展重建。
“5.12”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在一種特殊的極端條件下,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展示了黨和政府的氣質。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集中地體現了黨的執政思想和執政理念,體現了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作風,也集中體現了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
黨的力量,既在各級組織領導中得到體現,更在黨的基層組織中得以迸發;黨的作風,既在日常生活中得以養成,更在大災大難的生死斗爭中得到錘煉;黨的精神,既在黨的優秀人物中得以展示,更在廣大普通黨員中得到體現。這就是“5.12”救災和重建那一場偉大戰役中再次給我們的啟示。
人類面對的自然災害有多樣性,任何一種災難都可能是一條災難鏈。但對任何災難的應對,都有規律可尋。
在“5.12”汶川地震救災和重建的問題上,從搶救生命到安置受災群眾,從生活保障到疾病預防,從住房重建到產業恢復,從防次生災害到穩定災區秩序等,有很多規律性的問題需要深深地認識和把握。對這些規律性的認識程度,將決定今后防災救災時的自覺性和科學性。
任何災難發生地都有各自不同的情況,注意從不同災區的特殊性出發應對災難,這對抗災救災關系重大。這個問題的意義還在于,對不同災區特殊情況的認識,可以豐富人們對救災規律的認識。在汶川地震災區幾乎一片廢墟的土地上救災和重建,面對上千萬的受災群眾,沒有出現流民,沒有發生饑荒,沒有產生社會動亂;恰恰相反,短短兩年時間災區就出現了生機勃勃的景象,不把握和認識這其中的特殊規律,我們就很難理解這些奇跡和現象。
危機狀態或突發事件下的應急管理,是現代社會國家與政府共同面對的問題。不同性質的國家和政府,對應急管理也許有不同的做法和效果,但最終反映出來的效果,取決于人們對危機狀態和突發事件規律性的認識,取決于政府對危機處理的科學管理能力。
因此,應急管理并不是一個態度和決心問題,更多的是一個科學問題,是科學應對災難的能力和方法問題。人們在應對“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取得的成就,說到底,也體現了人們對應對自然災害規律性的認識和把握,這一點,必須是我們在回望那場偉大戰役所需要牢牢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