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藝 羅向明
在成都市雙流區勝利鎮云華新村不遠處,大面積莜麥牧草形成的“大地綠毯”、迎風綻放的格桑花把土地劃分成色彩鮮明、層次分明的農業觀光色帶,不時低空掠過的飛機從頭頂滑過,三五成群的攝影愛好者架著長槍短炮調試機位,捕捉景色與飛機共存一圖的畫面。
在去年12月前,這片土地還是另一番景象,如今已經成為飛機攝影愛好者、鄉村旅游的熱門地,往來者絡繹不絕,云華新村更是屢上《新聞聯播》,成為農村發展的全國典范。這個以“空港花田”為名的項目正是雙流按照農商文旅融合發展思路,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而像這樣的項目在雙流不止于此,以項目盤活土地,變資源為資產,打造雙流美麗新村的“樣板間”正在落地開花,鄉村振興正在進入加速跑道。
記者走進勝利鎮白塔社區,極具川西民居特色的幸福美麗新村躍然眼前,今年6月,村民將領取到這批新房的鑰匙。“住上好房子,更要過上好日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白塔社區從成立瞿上新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到重點培育發展“牧山三寶”(牧山二荊條辣椒、牧山香梨、牧山蜀芋)等特色優勢產業,從打造“微菜園”“微景觀”到擴大精品種植基地,勝利鎮白塔社區依托空港花田項目的推進,以此為契機,培育“新型農民”。據白塔社區黨委書記肖道全介紹:“白塔社區規劃出鄉村休閑旅游區、現代農業發展區、農旅發展示范區三大組團,提升附加值,重塑原鄉生活場景,營造記得住鄉愁的村莊環境。”
雙流作為工業重地,目前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已經超過75%,農業人口僅占總人口的8%,農業GDP只有2%。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開辟一條鄉村振興道路,發揮好規劃“牛鼻子”的提領作用至關重要。雙流區委書記周先毅指出,“要科學明晰城鄉融合發展的著力方向,注重順應城鄉融合要求、完善現代城鄉規劃體系,提升宜居宜業品質、優化城鄉功能布局,切實做到精準振興,把力用在點子上。”
從去年開始,雙流區鄉村振興工作就堅持規劃先行,《雙流區生態綠隔區暨村鎮體系規劃》已完成初步設計方案,《雙流區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規劃》正在進行基礎資料收集。金橋鎮臨江村、彭鎮木樨村、黃水鎮楊公社區、扯旗社區、勝利鎮白塔社區5個特色村建設已啟動規劃編制工作。
打破原有行政界限,重構“一核一軸兩翼”城鄉空間格局是雙流區跨出的第一步。同時優化農村產業布局,采取“特色鎮+林盤+現代化農場”“特色鎮+景區+景點”“特色鎮+林盤+綠道”等模式,構建“1+5+23”城鎮村三級體系,雙流區在規劃謀篇上下足了功夫。
“鄉村振興的里子正是規劃,只有在前期做好大量調研、討論、學習,才能在后期工作中放大效能,實實在在給鄉村振興添磚加瓦。”雙流區規劃建設局主要負責人紀昌發說。
雙流區堅定“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理念,突出重點項目拉動作用,在“落實”上著力,在“落地”上用工,扎實推進特色項目建設,確保鄉村振興工作穩步推進。
據了解,雙流區已梳理重大項目55個,今年計劃總投資80.37億元,其中財政投入8.38億元,擬撬動社會資金54.34億元。其中,以黃龍溪鎮“華僑城·十里八灣”項目為核心亮點。
在黃龍溪鎮華僑城歡樂田園項目建設區內,鮮花叢中稻草人、瓷器人偶分散佇立、造型各異,石徑小路曲徑通幽,農耕文化元素處處可見。“這僅是華僑城農創園中的一個節點景觀。農創園已全面啟動內部旅游循環道路、北入口節點菜園等建設,預計今年10月開園。”黃龍溪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農創園是黃龍溪鎮與華僑城集團合力打造的集農業主題休閑娛樂、農業創意產品體驗、農業科學技術展示于一體的大型農業休閑觀光旅游項目,旨在擴大黃龍溪全域旅游半徑,力爭在5年內連片打造成為國家5A級景區。在建設過程中,農民通過要素入股、參與園區經營管理等形式,獲得土地流轉金、土地流轉股權分紅、合作社經營股權收益以及工資。目前,在雙流全區范圍內,還在著力打造產業融合發展園2個,提檔升級果蔬精品園5個,以黃龍溪鎮川江村、永安鎮雙壩村等為代表的11個幸福美麗新村區域。在4月4日舉行的雙流區“2018年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會”上,區長徐剛明確提出,“要以項目的大突破促進發展的大提升,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通過典型示范、以點帶面、分步實施,為建設‘臨空經濟示范區、國際一流空港城提供堅實基礎。”
雙流區自鄉村振興規劃發力以來,延伸產業鏈推動融合發展,實施“農業+旅游”“農業+文創”“農業+康養”行動,推動現代農業產業與川西林盤、特色鎮、景區有機融合,促進休閑旅游、農業文創、運動康養等業態融合發展。深入挖掘蜀漢文化、槐軒文化、農耕文化、古鎮文化,加快3個組團特色鎮、23個特色村和綠道體系以及48個川西林盤保護修復規劃建設。
農商文旅的融合發展不是簡單地走元素組合的路子就能行得通,鄉村振興是從內到外,從內容到形式,從經濟到人文的全方位發展。不僅要1+1=2,還要1+1>2。在融合打造的過程中,雙流區每個鄉鎮、每個村社根據自身的獨特資源稟賦,用不同的“原材料”打造出各具特色、各領風騷的“產品”。
以黃龍溪為例,依托古鎮旅游發展外向型開放農業。勝利鎮從牧馬山森林資源、蠶叢文化、瞿上文化來發展康養產業和臨空文創產業,彭鎮則依托成都芯谷、彭鎮老茶館打造高端休閑商務“會客廳”。“雙流的鄉村振興要依托自己的地域環境、產業基礎、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因素,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最終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亮點,決不能搞千篇一律。”雙流區農村發展局黨組書記、局長樊明建告訴記者。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把產業發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雙流區從科學規劃、項目建設、融合優勢等方面,挖掘自身資源稟賦,加快進入工業重鎮到城美鄉美的雙向驅動跑道;打造“各為特色、各為其美、美美與共”的鄉村振興示范點,串點成線,實現產村融合,按下鄉村振興“加速鍵”,在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鄉村振興之路上越來越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