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國 王明峰 孔祥武 宋豪新
戴自弦最近被提拔了,由昭覺縣委宣傳部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進入鄉鎮領導班子。
前不久,四川脫貧攻堅“貧中之貧、難中之難”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拿出101個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崗位,面向駐村第一書記遴選,戴自弦一路過關斬將。
涼山州,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全國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之一,17個縣市中有11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且均為深度貧困縣。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昭覺縣看望貧困群眾,隨后在成都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在人,在人的觀念、能力、干勁。
幾年來,涼山選派2072名第一書記投身脫貧攻堅,至今,共有377名第一書記被提拔重用,他們大都已是第二個任期。
2015年選派駐村第一書記時,昭覺縣委宣傳部一時抽不出人,領導跟他說:“你先去頂一下。”這一“頂”就把戴自弦“釘”在了那兒。戴自弦被派到塘且鄉呷姑洛吉村時,已年過四十,屬“大齡”第一書記。
呷姑洛吉村是涼山最邊遠貧困的彝族村寨之一。2015年9月,戴自弦剛來的時候,從鄉上到村里不通公路,只能靠走路,進村要翻3座山,走3小時山路,下午再回去,一天五六個小時耗在路上,幾乎什么事也干不了。當時鄉里給他在鄉政府安排了床位,可他只住了3個晚上,就打起背包,住進村里。
與戴自弦不同,今年33歲的蔣映凱當第一書記,屬于組織器重。3年前,他是普格縣法院刑事審判庭庭長,“法院報了4個人,本來沒有我,縣委組織部說我是省委組織部的選調生,要放進來。”四川把深度貧困地區作為鍛煉干部、選拔干部的重要平臺,最大限度調集優秀干部人才資源下沉到貧困村。
“到村里后,有一段時間特別忙,組織大伙兒修路、種花椒,連續兩個月沒有回西昌家里。老婆坐不住了,帶著孩子‘殺了過來,要突襲看看我是不是有‘情況,一看我這工作狀態,誤解變理解。”蔣映凱自己也與村莊共成長,被提拔為普格縣法院常務副院長。
“脫貧攻堅主戰場,就是檢驗、發現優秀干部的第一線。”涼山州明確“凡提必下”,要求州縣兩級部門出現職位空缺時,同等條件下優先提拔第一書記,否則須向州、縣委組織部作出說明。
35歲的張翼來自昭覺縣人大機關,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在重慶,工作在昭覺縣,“參加工作10多年來,一直在機關從事文字工作。剛下去當第一書記時,苦惱得很,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入手,不知道怎么和群眾打交道,最初連一句彝語都聽不懂。”
第一書記的工作不是一天兩天,一個任期就是兩年。怎么辦?“只有堅持!走村入戶和群眾圍坐在火塘邊,坐在小板凳上,和他們一起聊天,慢慢就能聽懂一些彝語。”張翼說。3年的第一書記工作經歷,讓張翼對做群眾工作初窺門徑,他也由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副主任,提拔為縣人大人事代表工委主任。
被縣委書記在兩次大會上公開“點名”,雖已事過兩年,戴自弦記憶深刻。
“戴自弦,你自掏腰包給村民買蔬菜種子,花了多少錢?”2016年,在昭覺縣脫貧攻堅推進大會上,縣委書記問戴自弦。“將近1萬元。”“你找縣委辦公室報銷去。”
沒多久,在另一次扶貧工作會上,縣委書記又問:“戴自弦,縣委辦給你報了嗎?”“報了,報了。”戴自弦趕忙回答,心里暖暖的。
戴自弦在呷姑洛吉村發現,村民幾乎頓頓吃洋芋、喝酸菜湯。為了營養和健康,他動員家家戶戶種一分菜園地,孰料沒幾戶響應。因為村民的豬雞鴨是放養的,青菜要想種成,需要用石板或者木棍圍起來。但老百姓并不怎么愿意。
“我就想了個招,圍好的,免費找我領種子;沒圍的,你種了也是白種,不給種子。”戴自弦狡黠一笑,“這招還挺靈。”呷姑洛吉村家家戶戶紛紛圍起一分菜園地,房前屋后綠油油的青菜,給這個滿是土房子的村莊增添了幾分生機。
“鋪一條入戶路,養一群豬雞鴨,種一分菜園地”,戴自弦從呷姑洛吉村摸索出來的“三個一”得到縣里認可,全縣推廣。呷姑洛吉村有望今年脫貧,貧困戶即將告別土房,搬入山下的新居。
說起自己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大曹鄉解惹村的陳真林說:“個人最多起10%的作用。中央精準脫貧的政策支持是第一位的,道路硬化、安全住房修建、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政策都覆蓋了。”他頓了頓,又補充道:“離不開駐村工作隊合力,少不了干部群眾給力。”
在呷姑洛吉村,幼教點是最先啟用的扶貧項目,也是最好的建筑。在老師孫子拉古的帶領下,11個孩子唱起漢語兒歌,清脆童音在彝寨回蕩。
“幼教點去年剛建好,老鄉就把孩子們送來了。村里沒有輟學的適齡兒童了。”戴自弦說,“要讓下一代都能接受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讀書窮不久,不讀久久窮”。在所有建制村設立幼兒教學點,成為涼山人的共識:決不能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金陽縣委統戰部工作的李文春,被派駐到德溪鄉李子坪村任第一書記。2015年之前,6個村民小組都沒有幼教點,現在這個2056人的村建成4個幼教點,全縣少有。
“我經常跟老鄉說,要把孩子送進學校,把他們送出大山。”力推幼教點建設的李文春,兩年前被提拔為副鄉長。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
“有一次我們入戶調研,問貧困戶需要什么,他說現在什么都不缺,就需要給他‘扶貧一個老婆。他說的雖是玩笑話,卻引起我們深思。”普格縣博基村第一書記曲木里布說,原來村民娶個老婆至少要花15萬元,后來我們通過制定村規民約,把彩禮錢降了下來。
在涼山,“養豬過年,養羊御寒,養雞換鹽巴錢”的輕商觀念,“以酒當茶,殺牲待客,好要面子”的傳統習俗,厚葬薄養、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尚未被徹底根除。為治愚扶志,第一書記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徹底解決“精神貧困”,仍需久久為功。
“脫貧攻堅既是磨礪干部的舞臺,也是大浪淘沙的過程,一些不適應的干部,中途就被淘汰了。”昭覺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馬澤郎說,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當過第一書記的扶貧干部進入鄉鎮領導班子。
四川去年出臺了關心激勵脫貧攻堅一線干部22條措施,明確今后新提拔進入縣鄉黨政領導班子和縣直部門班子的,優先考慮有第一書記工作經歷的優秀干部;每年從第一書記中定向選拔一批鄉鎮領導班子成員、考錄一批鄉鎮公務員。
2017年,四川對第一書記進行了輪換。6400多名第一書記符合條件輪換,其中七成主動請戰留下,投身第二輪脫貧攻堅。對2.1萬余名第一書記,四川厚愛有加,提拔重用2965名。“這些扶貧干部為什么被提拔重用?一句話:他們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中干得好!”四川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與此同時,嚴管實督,全省累計調整召回297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