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銘權
陳敦良,1954年3月出生于仁壽縣敖陵鄉一個偏僻小山村。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書法家協會理事,眉山市文聯副主席、書協副主席。先后獲首屆、第四屆蘭亭獎佳作獎、第三屆提名獎,烏海杯優秀獎(最高獎),教師展優秀獎(最高獎)等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展覽獎項30余次。獲四川省臨帖展優秀獎(最高獎),巴蜀文藝獎等。
4月19日,記者慕名來到眉山市仁壽縣,在一個叫“藝云軒”的畫室,與這位農民書法家相向而坐。佳茗細品,于墨香暗溢中,聽他講述自己從一名普通的農民,因為三次誤打誤撞,最終成為一位獨具個人風格書法家的傳奇經歷。
今年64歲的陳敦良幼時命運多舛。6歲時母親不幸去世,正讀一年級的他被迫輟學,一年后方復學。因為家境貧寒,初中畢業后他沒有再上學,回家當上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
陳敦良天生寫得一手好字。“上小學那幾年,我寫的毛筆字常常被老師用來在班上展覽,這讓我很是振奮。”
農村的艱辛,農民的清貧,農事的繁重,從來沒有改變陳敦良對寫字的興趣,家里的土墻被他刷了一遍又一遍,用來反復書寫毛澤東詩詞。山坡上的野草被他鏟倒一大片,然后用白石灰書寫一個個籮筐大小的標語大字……
“那時我專門買了個鬧鐘,上起鬧鈴。白天干活,晚上回家還有挑水、喂豬等家務雜事。做完后寫、畫到深夜12點,第二天早晨6點起來再寫,然后上山干活。”當年的刻苦艱辛,陳敦良至今記憶猶新。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因為不時購買筆墨紙硯,陳敦良比周邊村民更顯囊中羞澀。理想能不能夠堅持下去?陳敦良面臨著嚴峻的現實問題。
“你那么喜歡寫字,字又寫得好,為啥不去街上寫春聯賣?”禁不住鄉人冷嘲熱諷的慫恿,某日敖陵鄉逢場,陳敦良一大早帶上家伙式準備去街上賣對聯,到之后他又不好意思擺攤。“我找了一家商鋪,在商鋪門口掛了幾副我在家寫好的對聯,自己悄悄地躲到商鋪里面,就怕冷場。”讓陳敦良沒想到的是,當天竟賣了40多副對聯,初戰告捷!
“那時候花9分錢買的紅紙可以寫兩副對聯,而每副對聯能賣兩毛。”嘗到甜頭的陳敦良經濟明顯好轉,從此天天在周邊幾個鄉鎮趕轉轉場,樂此不疲。先全是自己寫,后兼顧賣掛聯,最多一場要賣上好幾百副。
1986年,在縣文管所工作的仁壽本土知名書法家萬耀宗某次陪同嘉賓考察高家大佛,偶遇在高家場鎮上賣春聯的陳敦良,對其所寫書法作品大加贊賞。這是陳敦良首次獲得書法界專業人士評價,這讓他倍感振奮。“沒過多久,我騎行自行車50多公里,趕到仁壽縣城,當面向萬耀宗老師請教。”陳敦良說,早先寫字純屬自娛自樂,并不懂“書法”,更無宗法可言,經過行家的指點后,很多困惑便一一解開了。
從此以后,對書法如饑似渴的陳敦良四處拜師。某次他聽說30公里之外的本縣方家小學美術教師舒凌霄書法造詣頗深,他便經常騎自行車過去學藝。
得此二位伯樂指點,陳敦良書法創作開始從“野路子”走上了“正道”。
“簡陽有一位畫家要舉行畫展,有很多裱畫生意。”1988年某一天,與敖陵鄉毗鄰的簡陽一農民朋友主動找到陳敦良,邀約共同出資1000元,一起去簡陽開家裱畫鋪。
心動的陳敦良東借西湊了500元,交給了合伙人。然而當他興沖沖地趕到簡陽,才發現根本沒有這回事。500元打了水漂,陳敦良無顏回鄉,只好去一家裱畫鋪當伙計。后來積攢了一些本錢,陳敦良就自己開裱畫鋪,這一裱就是十多年。
在裱畫過程中,陳敦良竟意外地撞入了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謝無量、李半黎、李少言、劉云泉、邱笑秋……一幅幅蜀中大家的作品,以及明清兩代的不少古畫,逐一在他的手底下鮮活。大開眼界的他白天裱畫揣摩,晚上寫字復盤。
他還有幸結識了眾多簡陽的書畫名人,目睹他們的書法作品,得到其精心指教,書法技藝日漸精進。
天道酬勤,陳敦良對書法藝術的執著逐漸有了回報。1995年,他的毛筆小楷團扇獲內江市書法賽一等獎,1998年行書入選四川省第三屆書法展,2002年入展中國書協主辦的首屆蘭亭獎,獲得佳作獎。陳敦良的作品屢屢入選全國性大展,他逐漸成長為四川書法界極有影響的書法名家。
2002年,陳敦良從簡陽回到仁壽。在仁壽城區街心廣場辦起書法培訓班,開始以書法育人。2015年起,仁壽縣華興中學聘請陳敦良教授書法課。所授學生開始嶄露頭角,先后獲得教育部主辦的書法展三等獎以上獎項,并多次入展中書協主辦的書法展。
雖然在四川書法界和教授書法上已頗有成就,但陳敦良從未停止過對書法的鉆研,他還和簡牘結下了不解之緣。現在,在書法教學和創作之余,初始學歷只是初中的陳敦良有一項大型工程:親自編撰和手書“簡牘工具書”。目前,已經完成6卷,共收錄單字5000多個,預計明年能全面完成該工具書的編撰工作。屆時這套“簡牘工具書”,將給所有簡牘創作愛好者帶來極大方便。
“這套工具書,我按照偏旁部首,對所有秦漢簡牘中的常用字進行分類,故檢索起來極為方便。”他說。
談及編撰初衷,陳敦良坦言,除現有簡牘工具書存在“凌亂,收錄單字少,檢索不方便”外,還與自己2012年的一次評獎遭遇有關。
是年,他以一副簡牘書法作品參加“孔子獎”書法大賽,本已被主辦方告知將被評選為一等獎,但由于一位評委指出其參展作品中的一個字“提手旁寫成了水旁”,存在筆誤,一等獎因此被取消。“其實我寫這字并沒有筆誤。”陳敦良說,這事對自己觸動很大,于是就有了這5年多的努力探索。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從來不把壞事看壞,只要是自己選擇和經歷的,便始終堅持并傾其全力,而不刻意追求結果。或許,這正是陳敦良這位農民書法家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