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芊
【摘 要】無論是在小說還是在電影《天才雷普利》中,服裝都承擔了重要的敘事功能。電影《怒海沉尸》同樣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小說《天才雷普利》,但在《怒海沉尸》中,服裝并沒有成為敘事的重點,而是作為隱喻存在于鏡頭內,賦予了角色性格深度和不確定性。本文將分析故事主角湯姆·雷普利的服裝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象征人物人格身份、呈現人物精神世界三個方面起到的作用。
【關鍵詞】服裝;性格;身份;欲望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1-0018-03
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對他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會受到其著裝的影響,因為一個人的服裝往往能夠透露出豐富的個人信息。然而,服裝不僅僅和人所處的自然環境有關,它還和社會環境、文化現象、宗教經驗等緊密聯系。[1]Renee Baert曾在其文章中精辟總結道:“服裝作為一種復合的載體,可以成為研究社會(法律)、性別(想象)、人物形象(呈現)和角色個體(意愿和欲望)的工具。”[2] 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電影角色的服裝,有時候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入探尋和理解角色的精神世界。
讓-皮埃爾·梅爾維爾的電影《獨行殺手》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在其開場段落里,由阿蘭·德龍扮演的神秘殺手沒有一句臺詞,但觀眾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服飾顯露出了超乎尋常的關注(出門前曾對鏡反復整理帽子和風衣)。這段沉默的表演意在告訴觀眾:這名殺手實際上也是一位重視儀表、風度優雅,甚至有自戀傾向的男人。
同樣由阿蘭·德龍主演,由雷奈·克萊芒特執導的電影《怒海沉尸》,改編自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小說《天才雷普利》。由于安東尼·明格拉也根據海史密斯的這部小說導演了一部同名電影《天才雷普利》,因此,雷奈·克萊芒特的《怒海沉尸》可以被視作是電影《天才雷普利》的“前作”。海史密斯的小說講述了湯姆·雷普利——一個美國年輕男人的故事。湯姆在美國一直過著貧困的生活,突然幸運地被一位富翁——格林利夫先生選中,去執行一項“任務”。格林利夫先生希望湯姆能前往意大利,勸說他的兒子迪克返回美國繼承家業。然而湯姆在見到迪克之后,為迪克和迪克的奢侈生活著迷,最終殺死了迪克并奪取了他的身份。
在小說中,湯姆的性格古怪、陰郁,盡管海史密斯否認,但讀者仍會忍不住依據一些蛛絲馬跡去猜測湯姆是否喜愛同性。[3]因此,可以說,湯姆·雷普利的性格是深沉多面的,擁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在《怒海沉尸》中,演員阿蘭·德龍扮演湯姆·雷普利,他陽剛英俊的長相和神秘氣質又加深了人物性格的不確定性。有說法認為,《怒海沉尸》雖然保留了海史密斯在刻畫湯姆這個人物時所持的模糊曖昧的傾向,但它終究還是避免了去展示該角色性格中的陰暗卑劣,并最終給了人物一個回歸異性戀正統的結局。[4]然而,《怒海沉尸》與電影《天才雷普利》最明顯的不同在于,前者并沒有明確地為湯姆·雷普利的性格或性取向作出解釋,所以也談不上“回歸正統”。
學者Stella Bruzzi同樣認為,安東尼·明格拉的電影《天才雷普利》的遺憾之處恰恰在于它對人物進行了過度“解釋”(在《天才雷普利》中,湯姆明顯地被刻畫成同性戀)。[5]所以,與電影《天才雷普利》相較,《怒海沉尸》是一部對湯姆·雷普利的性格缺乏“解釋”的作品。如果我們想要更好地了解《怒海沉尸》中湯姆的復雜人物形象,就必須對其進行細致的文本分析。
此時,我們會發現,湯姆·雷普利的服裝充滿了隱喻,正無聲地幫助我們解讀角色的內心世界與情感。本文將試圖分析《怒海沉尸》中湯姆·雷普利的服裝在揭示人物性格(personality)、身份(identity)和欲望(desire)過程中起到的隱喻作用,同時將涉及部分與小說《天才雷普利》和電影《天才雷普利》的對比。
一、服裝與人物性格
與電影《天才雷普利》娓娓道來的講述方式不同,在《怒海沉尸》的開場段落中,湯姆·雷普利已經到達了意大利并與菲利普(即迪克)成為了朋友。在這個段落中,二人并肩走在一起,所穿的服飾有著明顯區別:湯姆身穿淡藍色的襯衫,領口敞開,但襯衫底部被掖進了褲子里,由一根皮帶緊束著,著裝風格明顯偏向于傳統;菲利普的著裝風格更加休閑,他穿著一件敞開的寬松、柔軟的棕色小羊皮外套,露出了胸膛。(如圖1)
Sarah Street認為,二人的著裝區別“既重要又不著痕跡”,菲利普雖然穿著休閑,衣飾凌亂,但其服裝質地上乘、價格不菲。[6]事實上,即使觀眾發現不了菲利普的服裝中攜帶著的富貴氣息,也很容易感受到其性格中的隨意與輕松,他看起來外向且放松,與湯姆服裝風格中的“緊張”和“內向”形成了對比。在這個場景中,他們還遇到了菲利普的朋友弗雷迪,弗雷迪的著裝則是標準的富家子弟風格:剪裁合適且時髦的西裝,領口處系著一個蝴蝶領結。在面對弗雷迪的時候,湯姆尤其小心翼翼且自卑,他的服裝與弗雷迪的相比,的確顯得粗糙,包裹在服裝里的湯姆的身體也因缺乏自信而變得局促小心,難以伸展。
圖1 湯姆和菲利普的服裝有著明顯區別
有趣的是,在海史密斯的小說中,湯姆精心策劃了在海灘上與迪克的“偶遇”,當時湯姆穿的是一條非常緊身,“比丁字褲大不了多少的黃黑相間的短游泳褲”。[7]似乎海史密斯也在試圖強調湯姆性格中內向壓抑的一面,她刻意提到了那條令湯姆感到不舒適的游泳短褲,而詞語“丁字褲”本身帶有強烈的性暗示意味,暗示湯姆性格中的壓抑有可能來自性壓抑。電影《天才雷普利》保留了海灘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到,湯姆穿著一條過于緊身的黃綠色游泳短褲,站在海灘上尷尬地介紹著自己,而迪克則穿著寬松的棉質短褲,顯得放松自在。
無論是緊身的游泳短褲,還是《怒海沉尸》開場段落中湯姆過于正式、拘束的服裝,他們都將湯姆置于與周圍人物的強烈對比中,凸顯了他作為“尷尬人”的處境與內向自卑的性格特點。
二、服裝與人格身份
服裝在《怒海沉尸》中還起到了另一個醒目的隱喻作用,即代表了人物的人格與身份。《怒海沉尸》里,湯姆·雷普利在殺死菲利普之后,將自己打濕了的黑襯衫迅速脫下,并以一種夸張的戲劇化方式將其扔在甲板上,然后他跌跌撞撞跑進船上的房間,翻找出另外一件襯衫穿上。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湯姆換上的這件襯衫與菲利普一開始的休閑服裝十分類似,是一件深褐色的寬松襯衣。這也是電影里湯姆第一次開始模仿菲利普的著裝風格——從這時起,他奪取了菲利普的人格和身份,而這種轉變則具象體現在湯姆的服裝上。謀殺了菲利普之后,湯姆看上去毫不緊張,反而變得放松愜意,不再露出小心翼翼的眼神。他像菲利普一樣,開始穿露出胸膛的寬松襯衫,如同扔掉的那件黑襯衫一樣,丟棄了自己的身份和人格,從模仿菲利普開始,最終竊得他的一切。
值得注意的是,在《怒海沉尸》的結尾,湯姆又反常地換上了自己慣常穿的服裝——開場段落中的淡藍色襯衫和略顯拘謹的褲子與皮帶。他穿著“湯姆·雷普利的服裝”找到了瑪吉(菲利普的女友),并誘使她與自己發生了性關系。如果不加以解讀的話,這是一個有些詭異的段落,因為在這個段落里,湯姆并沒有顯示出對瑪吉的喜愛,兩人之間的性吸引沒有說服力,尤其是當湯姆將吉他硬塞到瑪吉手中,要求她為他彈奏一曲的時候,更像是在強迫她做這件事。
如果我們從“湯姆反常地穿上了自己的衣服”這個點切入,或許能對這個段落產生不一樣的理解。殺死菲利普之后,湯姆通過換上菲利普的衣服來逐步迫使自己與菲利普的身份和性格相融合,這種融合體現在外在的模仿(服裝風格)上,更體現在其內心——希望徹底變成菲利普。與瑪吉產生戀愛關系,與其說是源自湯姆對瑪吉的喜愛,不如說得到瑪吉是湯姆能夠徹底奪取菲利普身份和人格的關鍵一步。湯姆之所以換回自己的服裝,或許是因為他若能夠以“湯姆·雷普利”的身份得到瑪吉,那對菲利普人格身份的奪取才算是徹底和完整。
當湯姆要求瑪吉為自己彈奏吉他的時候(瑪吉應該經常為菲利普彈奏),鏡頭對準阿蘭·德龍的臉,給了他堅定表情的一個特寫。他緊盯著瑪吉,他的要求強勢、不容拒絕。《怒海沉尸》雖然沒有肯定湯姆·雷普利的同性戀傾向,但它也絕不是對“異性戀正統的妥協”。反之,湯姆的酷兒身份在《怒海沉尸》的結尾段落中更加突出了。他換上了自己的服裝來到瑪吉身邊,以湯姆·雷普利的人格身份得到了瑪吉。在這一刻,他不再是一個努力扮演菲利普的人,而是徹底成為了菲利普。
三、服裝與精神世界
湯姆·雷普利想要成為迪克(菲利普)的內心欲望并不僅僅源于他對金錢的向往,因為從很早開始,他就有過對著鏡子模仿迪克(菲利普)的舉動。在小說中,湯姆之所以會有這個舉動,是因為偶然看見了迪克和瑪吉接吻,他的反應超乎尋常地激烈:他立刻掉轉身,跑下樓梯,想要大聲尖叫。在他的幻想中,此時他真正想要殺死的人是瑪吉而不是迪克。盡管海史密斯否認湯姆的同性戀身份,但湯姆的反應確實不正常——他對著鏡中的自己喃喃自語道:“瑪吉,你要知道我一點兒也不愛你。你妨礙了我和湯姆的關系!”湯姆雖然對著鏡子扮演迪克,但是他在扮演一個更符合自己期待的迪克。
然而,《怒海沉尸》在處理這場“對鏡自語”的段落的時候,采取的是一種戲謔的方式,如同湯姆對菲利普說的一樣,他只是在“自娛自樂”。他對著鏡子說的臺詞變成了“瑪吉,我的愛,我的小甜心。我的小瑪吉知道我絕對不會跟著我爸送來的那個鄉巴佬回去的。”他并非在扮演心中更完美的菲利普,而是在模仿真實的菲利普。在說完這些之后,他甚至湊上去親吻了鏡中的自己。如果說在小說中,湯姆的表現是仇恨的宣泄,那么在《怒海沉尸》中,湯姆表現出來的則是自憐自戀或是純粹的表演。
在這個場景中,我們可以注意到,湯姆踢掉了自己的鞋子,穿上了菲利普的白色樂福鞋、條紋夾克,仔細挑選了一條領帶戴上,但他始終沒有脫下自己的衣服。從某種程度上說,湯姆此時對服裝的選擇呈現出其混亂的、雙重人格的精神狀態——他并不打算完全模仿菲利普然后取代他,而是在保留“湯姆·雷普利”的人格前提下,成為菲利普。甚至可以說,他內心真正癡迷的一直都是“成為他人”,而非真正變成某個特定的人。
與《怒海沉尸》相比,電影《天才雷普利》對人物內心欲望的解釋更加直白和簡單——湯姆·雷普利隱藏在心中最深的秘密就是自己對同性的喜愛。而《怒海沉尸》中的湯姆·雷普利獲得快樂的源泉則是對他人進行模仿、取代,以及自由地切換人格與身份。
湯姆一開始對著鏡子模仿菲利普還只是出于好奇心,在他被菲利普懲罰導致曬傷之后,他才終于將這種模仿付諸實踐,變成了真正的謀殺和身份的取代。我們可以看到,湯姆十分享受奪取他人身份的快感,但他最后穿著屬于“湯姆·雷普利”的服裝去見瑪吉,則是無聲地將一場貌似為了金錢的謀殺變得更加復雜。結合湯姆對鏡模仿的一場戲與服裝的選擇,觀眾或許可以對湯姆的內心欲望與他混亂的、受雙重人格支配的精神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結語
正如Stella Bruzzi所評價的那樣,《怒海沉尸》是一部“啟發”大于“講述”故事的電影,它讓人物變得神秘、不屬于任何具體的定義,“即使到了結尾,也如同剛剛開始。”[8]在電影《怒海沉尸》中,湯姆·雷普利的服裝對揭示人物性格、象征人物的人格身份、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內心欲望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在小說和電影《天才雷普利》中,湯姆對迪克的服飾有著深深的迷戀,但《怒海沉尸》似乎有意淡化了這些細節。湯姆的服裝并沒有成為《怒海沉尸》的敘事重點,而是作為隱喻存在于鏡頭中,賦予了角色性格深度和不確定性。
參考文獻:
[1] Ernst Harms. The psychology of clothes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8,44(2):239-250.
[2] Renee Baert. Skirting the issue [J].Screen,1994, 35(4):354-73.
[3] Michael Williams. Plein Soleil and The Talented Mr. Ripley: sun, stars and Highsmith's queer periphery [J].Journal of Romance Studies,2004,4(1):47-62.
[4] K.A. Laity. Frenching Mr. Ripley [J].Clues,2015,33(2):67.
[5] Stella Bruzzi. The Talented Mr. Ripley [J].Enter Text: An Interactive Interdisciplinary E-Journal for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tudies and Creative Work,2001,1(2):6-31.
[6] Sarah Street. Costume and cinema: dress codes in popular film [M]. Wallflower Press,2001,39.
[7] Patricia Highsmith. The talented Mr. Ripley [M]. New York: Vintage Crime,1983,33.
[8]Stella Bruzzi. The Talented Mr. Ripley [J].Enter Text: An Interactive Interdisciplinary E-Journal for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tudies and Creative Work,2001,1(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