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沺
【摘 要】現如今電影市場涌入了大量的系列影片,它雖不同于好萊塢類型電影,但也跟好萊塢有著很大的關系。觀眾不僅僅是看好萊塢大片的系列電影,對中國的一些系列電影也有自己獨特的熱愛,這份熱愛更多是電影情懷的體現。對系列電影的發展做出正確的判斷就要以電影觀眾為研究對象,通過系列電影的概念、發展,以及中外系列電影的發展對比等方面來研究觀眾對這類電影的基本訴求和個人情感。
【關鍵詞】系列電影;電影情懷;好萊塢;電影觀眾學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1-0109-02
一、中外系列電影的發展
系列電影是一個出現于近現代并且因為它的特殊性和連續性才得以發展起來的電影類別,但系列電影這一名詞并沒有一個官方的完整的概念,因此對于這個非正式詞自己做了一些客觀的理解。
系列電影是指隨著電影的不斷發展,創作者在進行電影創作的同時,無論是創作者自愿或因為某些因素(商業的發展、技術的革新),有一部分具有連續性、前后交叉性的電影被搬上熒屏,這類電影被稱為系列電影。它由于自身的多樣性與不定性并沒有主要固定類型,一般都被劃分為美國好萊塢系列影片、中國少量系列影片等。類型電影作為一個很常見的名詞它的概念是非常清晰明了的,在廣義上類型電影被定義為并沒有地域或時代的限制,泛指按照各種不同類型或樣式的規定要求制作出來的一個片,這類影片強調影片創作上的規范化、程序化、模式化。在狹義上主要指三四十年代在好萊塢占統治地位的一種影片制作方式和創作方法。
之所以介紹系列電影與類型電影的兩個基本概念,是由于系列電影的特殊性。系列電影離不開類型電影,類型電影的出現、發展、盛行是系列電影出現的基礎,沒有類型電影從某方面上來說就不會有系列電影,但這也不是絕對的,沒有人可以預測如果之前有些東西消失了對日后的發展會造成什么影響,發生什么改變。系列電影與類型電影都是具有商業化的個體,正是有了這些商業化的因素,這些影片才能得到快速向前的發展。其中商業化較為明顯的類型電影是科幻片,像早期由于《星際迷航》之前作為電視劇備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因此被拍成了電影,再加上電影的大受好評又成為了系列電影出現在觀眾的眼前。
中國近現代比較讓人印象深刻或者說可以被更多的影評人談及的系列電影并不是很多,其中“人在囧途”系列電影也算是一個廣為人知的代表。從2010年到2015年這五年的時間先后上映了《人在囧途》、《泰囧》等一系列的電影,但就故事本身而言它們之間沒有前后的聯系,電影導演也不是同一個人,只是在演員上有相似之處。觀眾去看這一系列的電影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因為最初的《人在囧途》還算是喜劇電影中的較好較為觀眾喜歡的電影,這就是2012年《泰囧》票房還不錯的原因之一,但在到2015年的《港囧》觀眾似乎就不太買賬了,一方面是觀眾也疲憊、厭倦了這一系列,另一方面是因為更多的人有了自己欣賞電影的獨特見解,認為這類電影的商業化發展并不是電影業最早的初衷。
電影要創作成系列電影也是因為有原來最初影片的基礎,沒有《侏羅紀公園1》肯定就沒有了接下來的第二部第三部以及后續的《侏羅紀世界》了。當然要是《007》沒有一系列電影,人們也不會記住并如此喜愛007這個人物角色。但中國的電影市場科幻片的數量本來就很少,再加上技術的不到位,從而導致最初的電影就不賣座,那么接下來就談不上系列電影這一說了。
二、系列電影的產生與發展機制
(一)電影情懷
當七年之癢成了一種難以擺脫的魔咒,《速度與激情》系列卻成功突圍,一言不合就飆車,一飆就是十五年,這份常青與長情實屬難得。動作類的系列電影《速度與激情》從2001年開始到現在拍了8部,多多少少看了幾部這系列電影的人都知道,這部電影無論是被拍了多少集,它的故事結構、畫面鏡頭都是基本保持不變的。雖然每一集講的是不一樣的故事,但仔細看過去無非就是敵方、飆車、解救友人等戲碼,因此很多人就會想為什么這類電影被拍了8部。當然是有了需求才能有市場,觀眾對這部電影的需求肯定是不小的。又例如在系列電影《007》中,人們熟悉的不再是這一系列的電影,更多的是007這個電影中的角色,就是因為觀眾對007的需求,再加上他們在心理層面不希望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角色被改變,所以007不僅僅是影片的名稱,更是主人公特工詹姆斯邦德的代號。甚至在各大百科里詹姆斯邦德像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一般被賦予了出生日期、身高體重等基本信息。種種事例說明了觀眾看電影看的不僅僅是電影的本身,又或者是看一段故事的延續,還有更多的是一種被賦予獨特標簽的電影情懷。
有人說有情懷并不能等于是好電影,一部好的電影作品不一定有情懷,在我看來情懷作為一個很多觀眾的心理感受是系列電影產生的一個基本的機制。因為有觀眾情懷所以電影被拍成了系列電影,也許最終把電影拍成一個系列并不是導演的初衷,但當導演從觀眾的心理學中看到一些情緒的波動跳躍以后,他們哪怕是出于商業性的考慮,有一部分導演當然會一直拍一個系列,在系列電影中有些也可以說是一大部分的觀眾看重的是一段故事的延續。在漫威超級英雄的電影中,每一個單獨的電影在最后都會為下次的系列電影做好鋪墊,這跟拍電視連續劇的創作手法類似都抓住了觀眾的獵奇心理,在電影中這也是觀眾的期待視野。這種觀眾的期待視野造就了創作者接下去創作的欲望,也就是出于觀眾懷有電影情懷的考慮,在各種有特異功能的英雄之后,又接著推出了《復仇者聯盟》系列。而DC漫畫也不甘示弱相繼推出《神奇女俠》以及之后的各路神合集的《正義聯盟》,其實也是抓住了觀眾對電影的情懷,對這些英雄人物的情感。
(二)替代滿足
系列電影另一個重要的產生機制是替代滿足,很多人渴望從電影中找尋到滿足感,也許因為他們缺少這一方面的心理或者生理上的感受。例如有些單身的觀眾往往相比較其他的類型片而言更喜歡看愛情片,理由是顯而易見的,他們期望從愛情片中找到自己對愛情的向往,愛情的美好,以及他們在電影中找到了自己本身不具備的先后條件。類似的還有一些女性主義電影,在這類電影中女性運動的成果非凡,雖然許多現代女性主義者仍然認為尚有許多與男權社會打不完的仗。其實女性主義者很少反對將女性描述成性感的,她們只是堅持人性的其他特點也不應忽略,而把女性降為性客體是她們最生氣的。通常喜歡這類電影的人也能從電影中找到滿足感,從而心理上得到了一定的安慰,系列電影亦是如此。
觀眾作為傳播過程中的終端以及最佳的受眾群體,對電影媒介信息的選擇、期待、反應等都是值得我們去考慮的。而替代滿足作為一個觀眾觀影的心理訴求也是電影產業的重要電影機制。人們不僅僅從電影中找到替代滿足感,也可以通過電影中的人物角色、導演等人感受到快樂、悲傷、刺激等情緒波動,這一波動實際上也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三)明星效應
當有好萊塢巨星加盟的作品時人們就會趕在各大社交媒體發出宣傳之前去擠爆電影院,有人會說:“《星球大戰》出新的系列了,我們趕緊去追”,還有人會說:“這是湯姆克魯斯的新作品,我們一定要去支持”。其實這就是很明顯的明星效應,因為我喜歡這個演員,或者說在之前的電影中我愛上了這個演員演的角色,這個角色非他不可,那么票房就來了。如今明星效應就是集結了各個影星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再加上品牌、廣告、各大媒體故意夸大其詞吸引眼球的文章和恰當合理的影片上映日期,觀眾的心理就是:我喜歡的明星正好在我喜歡的電影里出演,這完全是錦上添花的一件美好的事情。假設換了一個新的演員來演《碟中諜》,那觀眾群里肯定會掀起一場波瀾。
但其實,正因為我們這代年輕人現處在電影宇宙的時代,并且見證了漫威影業、《星球大戰》、《碟中諜》等系列電影的崛起,觀眾熱愛的更多的是電影角色的本身,再加上湯姆克魯斯等好萊塢巨星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能演的角色以及角色跨度都變得有局限性了。網上有業余影評人提到:“對這種明星效應發展走向一個積極的方面是劇情會朝著精英主義的方向發展,遠離只用巨星砸錢的伎倆。不管誰是主演,沒有人會樂意為一部電影花費幾十塊錢,只為了盯著一個漂亮的臉蛋兩個小時。”是的,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更多觀眾會更加注重電影的品質,他們想要的只是一部好的電影,不管是不是系列電影。
三、是否為情懷電影埋單
被無數人視為經典的《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加長紀念版之前就登陸全國影院,句句臺詞都是經典的電影再次搬上大銀幕。很多人對此產生質疑,覺得首先這部電影之前就播過而且在網絡上有很多途徑可以下載觀看,那是什么因素促成觀眾還回去電影院再次觀看這部經典之作。這部電影本身是優秀的這點無可否認,再次去院線很多人觀看的就是情懷,在觀眾心中紫霞仙子只能是朱茵至尊寶只能是周星馳,他們不是要去電影院看自己爛熟于心的故事情節而是感受一種氛圍。影片比之前多出來11分鐘來源于西安電影制片廠對當年拍攝的膠片素材的重新整理,許多沒出現在正片中的精彩鏡頭得以復現。造成《大話西游》系列具備如此影響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點很重要:這部電影飽含了平凡人的夢想。
雖說觀眾的情懷很重要,但導演的情懷也不容忽視,《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這部電影被人批評得很慘,但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到在電影的結尾,徐靜蕾特意標注出將影片送給奶奶,這其實表明著導演的態度。也有人覺得這部電影的女主角其實就是徐靜蕾她自己,當把自己的電影賦予了自己的情感時,導演也許就不會在意故事的本身是否好看是否有說服力,當一部電影被賦予其他期待,就被賦予了一種情懷。
在系列電影過剩的時代,接下來這些電影故事走向該如何發展,給導演、編劇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我認為就目前而言還是要先保留自己的創新想法,把各個系列電影的故事講完才是正事。再好的東西觀眾看了幾年十幾年都會看膩,觀眾的思想、審美等因素在變,要是系列電影一成不變地一直延續下去,我想接下來的票房就很難有保障了。因此把系列電影的故事講好講完,讓懷有情懷的觀眾得到最終的滿足之后,再想辦法創作出新的作品才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路易斯·賈內梯.認識電影[M].插圖第11版,后浪電影學院002,376.
[2]倪駿.中外電影史[M].中國電影出版社,189.
[3]陳琳.數字影像技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
[4]陸紹陽.視聽語言[M].北京大學出版社,154.
[5]常江.影視制作基礎[M].北京大學出版社,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