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思
【摘 要】“新藝術”運動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和美國掀起的以反對大工業生產為目的的設計運動。比利時在1900年前后加入了這場設計運動,成為重要活動中心之一。比利時人亨利·凡·德·威爾德支持新技術,提倡設計的實用性,他于機械的肯定,對設計原則的傳播形成了一定的理論,他的設計實踐,使他成為比利時乃至世界現代設計的先驅。
【關鍵詞】“新藝術”運動;威爾德;民主思想;現代設計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1-0157-02
一、“人民的藝術”——比利時“新藝術”運動
19世紀末“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在歐洲迅速蔓延開來,這場接棒 “工藝美術”運動的活動主要是對矯飾的維多利亞風格和其他過分裝飾風格、大工業生產的反對,影響到繪畫、雕塑、建筑、平面設計、首飾設計,直至1910年才逐漸被“裝飾藝術”運動和現代主義設計取代,成為承接傳統設計與現代設計的重要階段。
由于國家較小,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期間也沒有通過海外殖民的方式高速發展,經濟上的落后造成比利時的設計發展緩慢,其設計運動影響力非常有限。自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的迅速發展造成的設計需求,促使比利時現代設計的迅猛發展,為比利時現代設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相較于歐洲其他國家,比利時“新藝術”運動起步早,以當時的社會黨人,尤其是一批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為代表。其中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觀念的青年藝術家在1884年成立了20人小組,定期舉辦藝術展覽,比利時人從此開始接觸現代藝術思想。可以說,早期的知識分子、藝術家、活動小組對比利時的民族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受到先進思想影響出現的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設計師、藝術家提出藝術和設計應為廣大民眾服務,在藝術設計創作過程中提倡理想主義、民主主義,他們將藝術稱為“人民的藝術”,自此,比利時正式進入“新藝術”運動時期。
二、亨利·凡·德·威爾德
(一)民主思想的先行者。“新藝術”思想最早出現在比利時藝術刊物《現代藝術》上,這是一部民主色彩濃厚的藝術類刊物。上述提到的20人小組也正是以此雜志為背景成立的,旨在宣傳民主的、自由的設計思想。1894年,20人小組改名為自由美學社,成員推舉亨利·凡·德·威爾德為領袖。自此,該組織由純藝術向實用美術和設計方向轉化,成為倡導比利時“新藝術”運動民主思想最重要的設計組織。與此同時,威爾德積極參與比利時社會主義活動,受到許多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如馬克思·哈利特、朱利斯·特絲等人的社會主義與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將更多的民主、自由思想通過設計與設計教育傳播開來。
(二)新技術的堅定支持者。上述提到,“新藝術”運動爆發的初衷是反對大工業生產、反對機械主義,而威爾德堅定支持新技術,他認為“技術是產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根據理性結構原理所創造出來的完全實用的設計,才能真正實現美的第一要素,同時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質。”毫無疑問,威爾德的這一思想在當時是有悖于“常理”的,這大概也是后來他離開比利時去往德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德國魏瑪期間,威爾德的設計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認為“機械如果能得到適當合理的應用,是可以引發建筑與設計革命的。”作為一名設計師,威爾德當時就認識到了工業大批量生產存在的必要性,是現代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些珍貴的設計思想為他后來的設計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獨具匠心的設計師。威爾德當過畫家,從事過建筑設計,還為自己的住宅進行過室內設計、家具設計、餐具設計,他是一個熱愛生活又心思縝密的設計師。1890年,威爾德為自己設計了位于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附近的克勒地區的住宅——花園別墅。從裝飾上看,他擅長將自然植物藤蔓的造型抽象成簡單、流暢的曲線。威爾德善于從自然界中取材,如他設計的書桌,外形靈感源自一顆豌豆,但沒有直接運用豌豆的造型,而是對豌豆的造型進行簡化、抽象,使得書桌的造型更加簡練、優美。他設計的銀質刀叉和瓷盤線條流暢、造型優雅,在保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單裝飾,強調功能的重要性。1898年,他為自己的住宅設計的花園椅,不像同時期其他作品那樣追求純粹的裝飾,這款椅子更加講究功能性,整體線條簡單、大方,且具有實用的承重功能。考慮到人體工學原理,椅背曲線向外略彎,有助于增加舒適感。
(四)藝術與技術結合的思想。威爾德十分強調設計的功能性,他認為,設計中應該以功能性為第一原則。筆者認為這一思想與維克多·巴巴納克1992年在《為真實世界的設計》一書中對設計的定義有異曲同工之處,巴巴納克認為“設計是有意義的次序。”的確,設計學發展至今所包含的門類眾多,但設計作品無不是為人類所用,無不是為了讓人類的生活更加便捷與充實。威爾德在20世紀初就有了這樣的想法,他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反對輕功能、重裝飾的純藝術。在建筑設計中,他更加注重功能主義,并將這樣的思想付諸實踐。他提出著名的“設計的三原則”,成為設計的最高準則,達到“工藝與藝術的結合”。單從這點來看,他就已經推進了現代設計理論的發展,突破了“新藝術”運動時期只追求產品形式、不注重產品功能性的思想局限。
(五)在設計界的多重身份。 威爾德在比利時及德國設計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原因在于他不僅僅是一名設計師,還是設計理論家,甚至還是一名出色的設計教育家。1902年,時年39歲的威爾德在德國魏瑪舉辦了“私人工藝美術講習班”,開始傳播一系列現代設計思想,這是他教育生涯的開端。在此后的一年時間里,威爾德在歐洲許多國家開展一系列的學術講座,傳播其設計新思想、新理念。與此同時,他還發表大量設計論文支撐其設計理論,傳播現代設計思想。威爾德多年的設計經驗積累和在歐洲各地講學的經歷,使他認為設計改革應從教育著手,在德國魏瑪創立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前身——魏瑪工藝與實用美術學校。他號召學生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緊跟時代步伐,接受工業化發展的趨勢。作為包豪斯最早的創始人之一,他強調機械化大生產在產品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上述設計的三個基本原則,他的設計理論在教育實踐中日趨成熟。
威爾德在設計界的突出貢獻也成就了他強大的號召力和組織力。1907年,威爾德同赫爾曼·穆特休斯、彼得·貝倫斯一起成立德國第一個設計組織——德意志制造聯盟(Deutscher Werkbund)(亦可稱為“德國工業同盟”)。作為官方機構,這個組織得到了德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從資金、資料到活動安排等,是世界上第一個公立的設計中心。1957年,94歲高齡的威爾德發起成立“國際工業設計協會”(ICSID),這個組織是“國際設計組織”(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WDO)的前身,直至今日都在為促進世界現代設計事業的不斷發展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結語
比利時雖然不是“新藝術”運動的發源地,其發展水平和設計風格也沒有像法國那樣先聲奪人,但是造就了以威爾德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設計人才。威爾德作為當時最杰出的設計師和教育家,他的設計思想、設計理念、藝術實踐不管是對比利時、德國,還是對世界范圍內的“新藝術”運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存在直接搭建了“新藝術”運動風格和現代設計思潮之間的過渡環節,成為現代設計思想的奠基人。從設計師到設計理論家,再到設計教育家,多重身份的切換讓他把最先進的設計理念與經驗傳遞給世界上更多的人,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新藝術”運動先驅。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高兵強,蒲儀軍.新藝術運動[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3]謝小舜.亨利·凡·德·威爾德與“新藝術”運動[J].藝苑,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