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孟妮
【摘 要】油畫從傳入中國到被廣泛接受經歷了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其實,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曲折發展的歷史。油畫作為外來品,在中國的藝術這個大熔爐中發展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本課題主要研究了油畫在當代中國的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并給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油畫創作;美術
中圖分類號:J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1-0163-02
對于中國而言,油畫是一種外來品,自明代傳入中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中國逐漸扎下了根。雖然油畫藝術早在明代就傳入了中國,但它真正發展起來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審美意識等都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現當代中國的油畫創作也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風格,有寫實、表現、抽象等等各種不同的類型。改革開放后祖國的繁榮也為我國的藝術家們提供了學習其他藝術形式的機會,隨著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進入,我國油畫藝術的發展也有了新的參照。但是正是由于這種新形勢和新潮流的不斷發展,也導致了我國油畫市場的不穩定,在這些年中國的油畫創作方面大體都呈現出一種急功近利的趨勢,安靜下來認真創作的藝術家越來越少,油畫等傳統的架上繪畫手藝也變得愈加工業化,手繪作品已經可以采用工廠流水線的方式創作出來,這種方式完全磨滅了純藝術專業學者的創作積極性,也導致了一部分藝術家藝術功底的退化。
二十世紀以來,這個世界每天都變得跟昨天不一樣,市場經濟物欲橫流,世界每天都在發生著這樣那樣的變化,特別是近二十年以來的中國,不僅在經濟方面飛速發展,整個藝術市場也是越來越繁榮,但是繁榮的背后還有著許許多多的問題。藝術市場良莠不齊,藝術家越來越浮夸,一幅幅包裝精美的天價巨作讓人目瞪口呆,藝術作品也顯得更加艷俗,藝術家漸漸失去了藝術家應有的姿態,藝術作品漸漸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變得世俗不堪。試想,一幅沒有內涵,沒有思想,沒有理論支持的作品,又能讓人們欣賞多久呢?我認為在一幅成功的油畫作品中,首先,作品的靈魂在于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一幅油畫在創作之初,必然是其作者想要表達一些自己的思想,或是對于人生的看法,對于社會某一問題的看法,抑或是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等等,若一幅畫沒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思想,它就是空洞的,毫無生氣的,沒有任何意義的一幅不能稱之為畫的“畫”。其次,在作者擁有自己的想法之后要構思一個可以適當表達自己思想的構圖,在此基礎上把握好色彩、光影與線條之間的關系。色彩是油畫創作中的重要表現語言之一,色彩的運用直接關系著作品的成敗。色彩也與人類的心理情緒息息相關,油畫中的色彩表現也感染著欣賞者的情緒。巧妙地運用色彩能更加準確真實和鮮明地反映作者的內心世界,也更具有藝術感染力。最后,要能夠整體把握好整幅作品的“度”,也就是考驗作者對自己作品的整體掌控能力,并對自己的作品做出修改和調整,畫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
藝術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總是要尋找一條合適的途徑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一種不同的感受。個人情感的表達是建立在擁有敏銳的色彩感知能力和扎實的基本功之上的,它需要的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奉獻。而不是架構于炒作、抄襲、金錢之上。我并不想把藝術置于多么崇高的地位,也不想把它列為“不食人間煙火”的象牙之塔,更不認為藝術不能與市場融合,只是覺得,讓市場主導藝術似乎不妥,藝術缺席的藝術創作活動是無法繼續下去的,沒有內涵的作品是不能稱之為作品的,藝術不能是不斷地進行復制粘貼的活動,藝術來源于生活,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為普羅大眾所用。
20世紀以馬蒂斯、畢加索為代表的一批人,他們強調藝術的主觀性,改革開放后,這些東西像潮水般涌入中國。一幫人覺得新鮮,便要模仿,然而模仿也不能模仿到其藝術的精髓,只能模仿到表皮。畢加索是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他于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它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更是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也使得法國的立體主義繪畫得到空前的發展。很多人認為畢加索的畫就是孩子的涂鴉,是隨便誰都能畫出來的幼稚的作品,這種想法是十分可笑的,他們并不知道在畢加索十三歲時所畫素描和油畫就已經達到了寫實的程度,其所畫的素描更是接近于拉斐爾成年時的水平。在人的一生當中,最難能可貴的便是擁有一顆童心,孩子的世界是單純而又可愛的,在他們的世界里,沒有好與壞,沒有戰爭與邪惡。這便是為什么許多大師的作品看起來都略顯幼稚,就像自己鄰居家四歲孩子隨手的涂鴉的原因吧。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曾經說過:“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白石老人數十年前的這句話,放在今天仍不為過,反而愈發貼切。近些年文藝新風漸起,全國人民的藝術欣賞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各種展覽展出成為了人民群眾接觸繪畫藝術的全新窗口。然而在層出不窮的展覽背后,資源浪費、劣質展品等現象至今得不到妥善解決。許多年輕畫家雖然獲得了更多的展示機會,但競爭也比以往更加激烈。觀眾們看過的展覽越多,對畫作的欣賞眼光也會更加挑剔,幾百件同場展出的畫作,觀眾停留在一幅畫前的時間,可能僅有短暫的幾秒鐘。如果創作者們不能在這幾秒鐘內挑起觀眾的興趣,那么他的畫很可能淪為一件玻璃櫥窗中的普通展品,作品價值迷失在浩如煙海的畫作之間。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藝術創作者在創作時,走上了歪門邪路,作品以尺寸為主,只為吸引觀者眼球,全然不顧作品的藝術流失。我們常常能夠看到,這一場場展覽之后,展覽館內等待被運走的廢品畫作堆積如山,毫無價值可言。藝術展覽正日益成為社會資源浪費的重災區。
同時,伴隨著這一場文藝新風吹遍全國,創作者們的創作環境比以往都更加寬松。部分畫家為了眼前的商業利益,在創作時走了不斷重復的老路。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適當反思,同時重新審視我們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用正確的眼光看待當代中國藝術精神重建和人文關懷的歷史承擔,結合我們自身的文化特色,創作出一批優秀的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藝術作品。這無論是對于我們這個時代,還是對于我們傳統文化的持續與復興,都具有非常正面的幫助與影響。
藝術是可以影響社會的發展的,社會的發展又影響到藝術的發展。油畫從傳入中國到被廣泛接受經歷了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其實,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曲折發展的歷史。油畫作為外來品,在中國的藝術這個大熔爐中發展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在以后的發展當中慢慢地解決這些問題,以達到更好的發展,為我國的文藝世界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孫家祥.現代主義繪畫解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張洪江,馬平.論中國油畫藝術的意境審美與精神表現[J].美術觀察,2012.
[3]李澤厚.華夏美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4]張祖英.對中國油畫發展現狀的思考[J].美術觀察,1996.
[5]王德峰.藝術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6]伍蠡甫.中國畫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