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聰 王宏宇 馬祺
【摘 要】“一帶一路”作為中國首倡、推動的國家戰略,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屹立于世界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我國沿海城市在“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影響下,也將迎來發展契機。本文就遼寧濱海公路公共藝術設施的現狀進行詳細分析與研究,并探索解決方案。
【關鍵詞】海上絲綢之路;公共藝術;遼寧濱海公路
中圖分類號:F21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1-0174-01
一、研究對象的概念
(一)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21世紀共建海上絲綢之路是全球政治、貿易格局不斷變化形勢下,中國連接世界的新型貿易之路。
(二)公共藝術的概念。公共藝術是指各種形式的藝術景觀、設施及其他公開展示的藝術形式,是以實用性為主滿足人民需求的設施。公共藝術是展現一個城市面貌的重要的形式,對一個好的城市形象的樹立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城市公共設計就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審美的一個基礎部分。所以城市的公共藝術設施的重要性就隨之凸顯出來。
二、海上絲綢之路背景下遼寧濱海公路公共藝術建設的意義
(一)提高遼寧省的形象,提高形象力。在沿海地區得益于海上絲綢之路而蓬勃發展之際,遼寧濱海公路作為中國國內最長且連接六個沿海城市的第一濱海公路也應有所舉措。根據遼寧濱海公路的情況,設計出最適合、最能反映遼寧蓬勃發展的公共藝術設施,經過遼寧省的宣傳與遼寧旅游業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感受到遼寧新的能量與活力。從而,提高遼寧省的形象與影響力。
(二)對沿線經濟的發展有促進作用。沿海公路建設是遼寧省實現沿海經濟帶戰略的重要舉措。建設有特色的公共藝術,將有特色的公共設施與濱海公路沿線的經濟帶結合,使濱海公路成為沿海一帶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從而實現推動經濟發展的目標。
(三)宣傳遼寧傳統文化。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故事,這與城市的歷史、發展軌跡、環境、政治、經濟、文化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才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則可以通過設計獨特的公共藝術展現出來。將遼寧特色的地域傳統文化與公共藝術相融合,創造出能代表遼寧文化的公共藝術設施是義不容辭的。
三、目前濱海公路公共藝術及其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公共藝術與地域文化之間的不協調性。公共藝術是一片地域文化與審美的縮影,一個設計得當的公共藝術能豐富所在區域的文化。濱海公路現有的公共藝術設施存在與地域文化不協調的問題,它們多數是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對西方公共藝術的模仿。這些模仿的產物不能與本地的環境兼容,失去了城市原有的特色。
(二)結構模式單一。我國公共藝術發展較晚,現有的公共藝術創造絕大多數都受到了西方已有模式影響,致使絕大部分設計師忽視公共藝術真正的內涵,被現有的樣式束縛了創造思維。只注重設施本身的美觀性,而忽略了設施與城市的聯系,才出現公共設施千篇一律的狀況。這樣的設計既不能與城市文化融合,又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究,是對公共藝術的誤解。
(三)選材不環保。現如今公共藝術處于發展階段,許多公共設施的選材不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一味追求表面的與眾不同,長久下去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設計不能是單純的外觀設計,設計師在考慮設計本身的文化內涵時,還應該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美化環境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四、關于遼寧濱海公路公共藝術及建設的建議
(一)提高公共藝術設施與環境兼容性。在公共藝術設計中要考慮到與城市整體環境的融合,將公路沿線的城市特色與相應路段的設施的設計結合,公路上的所有公共設施也應有共同的元素符號,提高整體性和藝術性,塑造出濱海公路獨特的藝術風范和文化內涵。
(二)結合風土人情展現地區城市特色。在對公共設施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注重結合遼寧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設計出能夠代表遼寧地方特色的形象,但是又不能沿襲以往一貫的“俗”的形象,要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豐富設施類型,強化沿海經濟帶風情。公共藝術的一個特點就是類型豐富、種類繁多,濱海公路上可以用個多種形式的公共設施來表現地域特色,強化美觀效果,充分表現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景觀風貌,使環境整體有所提升。
五、結語
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公共設施的設計創新必然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進一步提高遼寧濱海公路公共藝術設施的人文化、合理化、科學化建設,帶動遼寧沿海地區的整體發展,進而推動遼寧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提升義不容辭。
參考文獻:
[1]張旭,何蘭.遼寧沿海經濟帶公共藝術設計研究[J].大舞臺,2015.
[2]楊松.現代城市的建設與公共藝術的特性[J].河北學刊,2010.
[3]劉宗義.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在東南西南周邊的進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印度洋經濟體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