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爍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使得發展中國家不得不重新考慮未來一定時期內經濟發展的路徑等諸方面,但是此輪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的主要動因仍緣自發展中國家自身經濟發展的結果。本文通過劃分經濟增長模式和時期,具體分析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模式的缺點,指出了發展中國家包括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必要性,方向和路徑、長期性和曲折性。
【關鍵詞】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模式;外延增長;內涵增長
一、引言
經濟增長的模式,主要研究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其有代表性的觀點為“資本決定論”、“技術決定論”、“人力資本論”。“資本決定論”認為,生產投入要素由自然條件、勞動力和物質資本構成:“技術決定論”認為,生產投入要素因其價格的相對變動而具有相互替代性,資本一勞動比例的變化會引起資本一產出比例的變化,其中,技術進步起了關鍵性作用:“人力資本論”強調在經濟增長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認為只有人力資本才能促進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的階段,主要研究經濟增長的歷史進程。其典型代表是羅斯托的經濟增長階段論。羅斯托把經濟增長過程劃分為六個階段: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創造前提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大規模高消費階段、追求生活質量階段。
二、文獻綜述
趙江林(2013)指出判斷一國經濟發展戰略是否發生變化主要是當該國外部環境或條件發生變化時,其經濟發展的動力或路徑有沒有發生改變。一般而言,一國經濟發展動力或路徑在一定時期內很少發生改變或凋整。
但是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開放條件下,一國經濟發展戰略也容易受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特別是當一國生產要素比較優勢喪失時,該國經濟發展戰略在遭遇外部沖擊后會發生較大的改變或淵整,重新傾斜其資源配置,通過新的路徑或采用新的動力部門來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此時外在條件的變化會推動本國加快結構調整步伐。”
韓喜平與楊藝( 2010)強調二元經濟結構是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城鄉生產和組織的各種不對稱性,實現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必須破除二元經濟結構。
張亞斌與車鳴(2011)認為,某一外貿模式被發展中國家廣泛使用時,會出現“合成謬誤”:即一個國家采用某種外貿戰略可以獲得成功,但是當許多國家都采取相同戰略時,則會受到出口需求的“加總約束”,導致所有國家都失敗。發展中國家外貿模式必須適應本國特點,積極轉型。這與我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不謀而合。
談世中(1996)在關于發展中國家發展問題的論文中指出,發展中國家發展理論和戰略的凋整,必然要求其經濟體制和增長模式進行相應的轉換,以利于新發展理論和戰略的實施。其核心是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從外延投入增長模式向內涵擴張模式過渡。發展中國家這種轉換,反過來又將推動發展戰略和理論的深化,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發展中國家在21世紀的振興,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經濟在21世紀世界基本格局中戰略地位的變化。
三、經濟增長時期和模式的劃分
傳統理論認為,土地(自然資源)、勞動和資本是重要的一類經濟增長源泉,它們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通過數量增加(即要素投放量增加)來實現的。相對而言,技術進步是另一類不同性質或作用方式的經濟增長源泉。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體現在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上,即通過提高資本、勞動,自然資源等諸要素的生產效率,使同樣的生產要素投入能夠提供更多的有效產出。
從擴大再生產的角度同樣可以劃分經濟增長模式,即是生產要素的不同配置導致不同經濟效益的增長范例。一般來說,它可分為外延投入增長模式、內涵擴張增長模式。前者在增加勞動力的同時,還需要投入其他生產要素,因此也可以說是增加投人的增長模式。后者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時,主要靠規模的擴大、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科技的進步、原材料的節約、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四、經濟增長問題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模式轉變
戰后,受西方凱恩斯主義經濟思想和前蘇聯的影響,不少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過程中片面強調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實行國有化、集體化、工業化,限制和取消私人經濟。它雖然在推動經濟發展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但是,它卻使原來不發達的市場經濟日趨萎縮,使不成熟的市場機制不斷被扭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隔斷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系。其結果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體制僵化,缺乏活力,嚴重制約了其經濟的發展。
自新世紀以來,相較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加速增長,其主要原因并非這些國家基本面狀況的改善,而是極為有利的全球經濟環境。在這種環境背后,是發達國家所實行的不可持續的經濟政策。中國經濟增長最初的推動力是對發達國家出口的迅速擴張,而在全球經濟危機之后的近期,則是投資熱潮。對于出口導向型的亞洲經濟體來說,為了保持快速增長,它們需要降低對國外市場的依賴。
五、經濟增長模式轉換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經濟體制和增長模式的根本轉換,為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振興,為其經濟登上新臺階奠定了基礎,并且促進了某些發展中國家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為其趕超發達國家創造條件。通過轉變了經濟增長模式和動力機制,增強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改善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和國際分工中的歷史地位,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當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它們的前景也會有差別。尤其是那些最不發達國家,在發展的道路上將遇到更多的困難,甚至出現曲折。然而,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增長模式的轉換,必將結出經濟發展的豐碩果實。
參考文獻:
[1]權衡,羅海蓉.“中等收入陷阱”命題與爭論:一個文獻研究的視角[J].學術月刊,2013(11):86-96
[2]張亞斌,車鳴.出口導向增長、需求約束與“合成謬誤”[J].東南學術,2011(05):58-65
[3]趙江林.當前亞洲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調整:背景、方向與影響[J].亞太經濟,2013(04):14-20
[4]韓喜平,楊藝.對二元增長模式的反思:基于發展的導向[J].學習與探索,2010(03):164-166
[5]李興江與孟秋敏,發展理念的演變及啟示[J].生產力研究,2005(12)-25-26
[6]談世中,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增長模式的轉換及其影響[J].世界經濟,1996(07):9-14
[7]陳小紅,技術創新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06):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