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晨露 鹿美麗
【摘 要】幼兒舞蹈教學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幼兒認知發展規律,關注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促進幼兒個性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幼兒舞蹈;心理學原則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4-0186-01
幼兒舞蹈教學主要是通過講述幼兒身邊發生的故事或者是對神秘大自然的探索,結合舞蹈動作和音樂兒歌的形式啟發培養幼兒。這一教學形式不僅培養了幼兒的舞蹈能力,讓幼兒的身體變得更加協調、靈動,也促進了幼兒神經系統的發展,提升了幼兒的思維能力,對幼兒的智力開發和人格塑造有很大好處。當前,從家庭到幼兒園,再到社會培訓機構,都越來越注重幼兒舞蹈教學的開展。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一些舞蹈教材不規范、培養模式成人化和專業化,不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現象,給幼兒舞蹈學習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幼兒舞蹈教學,一定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其心理發展的規律,才能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一、遵循幼兒認知發展的規律
認知是人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動。幼兒舞蹈教學,要遵循幼兒感知覺、注意、思維、想象等認知發展的規律。
3-6歲幼兒的感知覺正處在快速發展時期,他們對節律性的動作、歡快的旋律特別敏感,也喜歡模仿。但受到感知經驗及身體發育水平的限制,幼兒所學舞蹈動作,應簡單,要貼近幼兒生活,教師示范動作要緩慢,分步驟,在確保幼兒看清楚的前提下,反復多次指導練習。結合幼兒注意力維持的時間,3-4歲幼兒的授課時間一般在10分鐘左右;4-5歲幼兒的授課時間一般在10-15分鐘;5-6歲幼兒的授課時間可延長至20分鐘左右,時間過長,則可能達不到預想的教學效果,甚至磨滅幼兒的學習興趣。
此外,幼兒期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舞蹈表現主體、舞臺布景的形象性,舞蹈情節的生活化、游戲性,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比如,幼兒舞蹈《摘葡萄》,展現的就是日常勞作場景,幼兒是極有興趣參與的。
在幼兒舞蹈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幼兒舞蹈《我們不怕大灰狼》中,孩子們扮演森林里的各種小動物,表情豐富、動作夸張,很好地展現了故事內涵。在舞蹈編排過程中,孩子們很多自發的動作表現,使舞蹈更具有觀賞性。
二、關注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
新精神分析學派代表埃里克森認為,3-6歲的幼兒,其心理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愧疚感,體驗著目的的實現。舞蹈學習本身是一個堅持的過程,也有賴于一定的身體素質,對很多幼兒來講,是一個挑戰。對身體條件好、領悟能力強的孩子來說,學會某個動作很容易,反之,有些孩子則需要反復練習,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學會。舞蹈教師要注意關愛每個幼兒,關注幼兒情緒的變化,對學習能力強的幼兒進行表揚,同時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學習能力弱的幼兒要多進行鼓勵,加強示范指導。如果在一些節目排演中,需要篩減一部分幼兒,也要以委婉的、幼兒可接受的方式跟他們解釋清楚,以維護他們的自尊。
此外,舞蹈教學能促進幼兒情緒和情感的豐富和深刻化。所謂情緒和情感的深刻化,集中體現在幼兒高級情感的發生和發展中,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幼兒在舞蹈學習過程中,通過角色扮演,體會某一角色的內心情感,增強了理解他人的能力。一些舞蹈表演還會提升孩子的道德感和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比如,幼兒舞蹈《黑貓警長》。舞蹈本身是一門藝術,它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和體驗。從形體的塑造、肢體動作的展現、舞蹈音樂的感受等方面,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提升幼兒的美感。
三、促進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
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是在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系統。幼兒期個性的發展將為個體成年后的人格結構奠定基礎。
在幼兒舞蹈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幼兒的氣質特點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幼兒喜歡夸獎,在適當的時候就夸夸他們;有些幼兒喜歡表現,在他們表現好的時候,就讓其領舞;有些幼兒有畏難情緒,在教有難度的動作的時候就不急著糾正他們,等他們熟悉之后再稍加指點,使幼兒在充滿溫馨和愛的氛圍中學習,可以讓幼兒產生愉快的情緒,提高參與舞蹈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幼兒舞蹈教學,通常采用的是獨舞、單雙三人舞和群舞等表達形式,這就需要所有參與者與他人溝通互動、協同合作,只有每個幼兒在活動中竭盡所能,才能很好地進行舞蹈表演。這些,都有助于促進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
總之,幼兒舞蹈教學在遵循幼兒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的基礎上開展,將為幼兒舞蹈學習和健康成長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