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娟

【摘要】隨著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和金融創新的發展,商業銀行經營環境日趨復雜,競爭日趨激烈。近年來,各類商業銀行雖然加強了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創新和供給力度,但由于供給側效率不高,導致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調研和實證研究發現,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普遍存在銀行供給側與企業需求側不匹配問題,且主要表現為有效供給不足。
【關鍵詞】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金融需求;有效供給;信貸產品
一、引言
(一)研究意義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小微企業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但在以銀行為主導的信貸產品供給結構中,中小微企業始終面臨融資困難所帶來的發展瓶頸。調研和實證研究發現,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普遍存在銀行供給側與企業需求側不匹配問題,且主要表現為有效供給不足。因此完善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供給結構,提高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的供求匹配度,是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關鍵。
二、樣本選取與數據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樣本選擇
本文研究數據來源于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對江蘇省商業銀行和中小微企業的抽樣凋查。樣本地區的選擇是因為江蘇省銀行業金融機構和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都較為成熟,在機構數量和資產規模上在全國都位居前列,到2015年末,江蘇省銀行業金融法人機構163家,各類基層營業網點12766家,資產總額達到122100.60億元:另外全省共有中小企業164萬家,占全省企業總數的99.6%,創造了全省60%以上的經濟總量,注冊登記的中小微企業數量和創造的經濟總量均為全國第一。因此將江蘇省作為研究的樣本地區,研究結果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其中樣本選取共33個區縣65家商業銀行和數家中小微企業。
(二)樣本數據分類
國有銀行28家,占比56%;股份制銀行7家,占比14%;城市商業銀行(城商行)3家,占比6%;農村商業銀行(農商行)12家,占比24%。另外,根據行業特點結合從業人員、資產總額、營業收入等多項指標對樣本數據進行了統計,從樣本中小微企業的分布來看,中型企業88家,占比12. 94%;小型企業422家,占比62.06%;微型企業170家,占比25.00%,樣本數據以小微型企業為主。
三、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供求匹配分析
(一)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市場供給現狀及需求現狀
具體對樣本銀行信貸產品供給率和樣本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實際使用率進行凋研,涉及信貸產品5類20種,其中傳統信貸產品包括固定資產抵押類、信用擔保類、聯?;ケn惞?種信貸產品,新型信貸產品包括動產及無形資產質押類、互聯網金融類共16種信貸產品。
(二)實證及結果分析
為研究樣本地區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供求匹配現狀,從產品供求數量和供求結構兩方面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首先,通過計算各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供給率與企業實際使用率之差,分析市場中信貸產品供給量和需求量是否匹配。其次,通過空間匹配度研究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是否匹配。計算結果見表1。
(三)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供求匹配度較低的原因及分析
1.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有效供給水平較低
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供給結構滯后。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供給結構仍以擔保抵押為主,知識產權、存貨、應收賬款等動產及權益型信貸產品供給較少。調查發現,商業銀行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中供給率最高的依然是抵押融資、擔保融資及聯保貸款等傳統信貸產品,供給率超過90%;動產和無形資產類產品商鋪經營權質押融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收費權質押融資的供給率分別只占41.15%、41.39%和47.08%(見表2),不及傳統信貸產品的一半;互聯網金融類產品通過銀行網站發布產品信息、利用銀行網站向社會籌資和通過銀行網站獲得三方服務的供給率更低,分別只有38.41%、24.18%和30.31%(見表2)。
2.企業對新型信貸產品的有效需求不足
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加大了企業獲取新型信貸產品的難度。一般情況下,商業銀行會首選那些信息披露較充分、標準化程度較高的企業作為重點客戶,而目前我國中小微企業在這兩方面均有所不足。一方面,財務不規范是中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樣本中小微企業74%的企業財務狀況未能通過獨立審計。另一方面,商業銀行傾向于通過信貸員與企業接觸獲得“軟信息”,進而評估貸款,但樣本中小微企業中超過60%的企業與信貸員聯系的頻率低于10次/年,尤其是新興產業及上下游產業都在外地的中小微企業,銀行客戶經理了解其行業和經營狀況難度更高。商業銀行既無法信任中小微企業的財務數據等“硬信息”,也不能充分了解中小微企業的行業和經營狀況等“軟信息”,導致銀行對中小微企業設置較高的抵押條件。而且凋研發現,這部分企業所有者對新型信貸產品基本沒有了解,在向其詳細介紹新型信貸產品之后,其中大部分仍對新型信貸產品可能給企業帶來的財務風險表示擔憂。
3.缺乏健全的信用評價和擔保體系
凋研發現,信用融資類信貸產品的匹配度為0.95,其供給率和實際使用率排序分別位于第15位和第16位,但其供求比率差異卻高達52.91個百分點,存在大量的超額供給(見表2)。這說明大部分中小微企業無法獲得早已存在同時也是符合企業信貸需求的信貸產品,而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健全的信用評價機制。樣本中小微企業中,參加過信用評級的只占41%,大部分企業并未獲得過信用等級評定,從而無法向銀行提供客觀、專業的企業資產和經營情況評價,影響其獲得所需的信貸產品。除信用評價體系外,擔保體系不完善也導致中小微企業信貸產品供求結構高匹配但數量上較大差距。調查發現,有55.4%的銀行認為,向中小微企業提供新型信貸產品的最主要障礙是其貸款風險偏高。從目前的擔保體系看,在已進行擔保的中小微企業中,其擔保方60.7%是當地其他中小微企業。這種擔保雙方抗風險能力弱且相關性高的擔保體系,導致中小微企業難以從商業銀行獲得新型信貸產品支持。
參考文獻:
[1]分析與展望:2014- 2015中國中小微企業發展報告[R].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2014
[2]司季超.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評估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3]林毅夫,孫希芳.信息、非正規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5(7)
[4]孫才志,劉玉玉,張蕾.中國農產品虛擬水域環境資源經濟要素的時空匹配分析[J].資源科學,2010( 03)
[5]丁振輝.商業銀行小微金融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西南金融.2015(7)
[6]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2016(2)
[7]宋清華,曲良波,陳雄兵.中國商業銀行規模、治理與風險承擔的實證研究[J]。當代財經,2011(9)
[8]胡小平.中小企業融資[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9]加曉菊.商業銀行小微金融業務模式探究[J].知識經濟,2016(1)
[10]郭敏,李曉峰.基于小微企業特征的商業銀行小微信貸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2014(5)
[11]林樂芬,吳敏.信貸市場交易主體的一致性與借貸匹配研究——基于江蘇80家商業銀行和301家企業的樣本數據[J].經濟學家,2013( 10)
[12]劉英,羅明雄.互聯網金融模式及風險監管思考[J].中國市場,2013( 44)
[13]邵平.商業銀行的供給側改革[J].中國金融,2016(2)
[14]孫杰,賀晨.大數據時代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及傳統銀行轉型[J].財經科學.2015(1)
[15]王靜,呂罡,周宗放.信貸配給突變分析——破解信貸配給難題的理論模型[J].金融研究,2011(8)
[16]楊繼瑞,楊蓉,孟憲芮.動產質押融資模式的若干問題探討[J].經濟學家.2011
[ 17]趙岳,譚之博.電子商務、銀行信貸與中小企業融資——一個基于信息經濟學的理論模型[J].經濟研究,2012(6)
[18]劉孟娜.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19]仲崇崗.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2002
[20]陳游.富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的成功典范[J].武漢金融,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