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確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深刻闡明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科學內涵,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作出了全面部署,為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指明了前進方向。省委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提出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3月27日,景俊海省長來此調研,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明確要求。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指示精神,深刻領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全面把握農業農村在全市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一個時期以來,四平市堅持“農業立市”不動搖,圍繞構建“三大體系”,推動“三農”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一是糧食產能穩步發展。2017年,全市糧食總產93.3億斤,實現“十四連豐”,單產水平全省第一。二是農業結構持續優化。全市標準棚膜面積發展到8.3萬畝,規?;锸覉@區發展到77個。梨樹高家村棚室園區發展模式全省推廣。三是產業呈現融合發展。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52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500億元,農業休閑、鄉村旅游、采摘體驗等業態競相發展。四是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民承包土地確權,全市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8358個、2715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水平達到56%。五是美麗鄉村加快建設。農村“五改”縱深推進,省級美麗鄉村達到55個,精品線路達到15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更要清醒地看到“三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農業發展形勢嚴峻。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交織,農業面臨價格天花板和生產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農業質量效益不高,綜合競爭能力不強。二是農村發展相對滯后。新農村建設歷史欠賬較多,農村公共服務落后,村級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足,農村自我發展能力不強。三是農民增收壓力較大。農民經營性收入增長乏力,工資性收入不穩定,財產性收入作用不明顯,保持穩定增收難度較大。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以有力舉措切實加以解決。
四平是典型的農業大市,農業人口比重達到57.1%,農業增加值GDP占比達到27.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871元。這些數據足以證明,農業強則四平強、農民富則四平富、農村美則四平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既是重大經濟問題,更是重大政治任務,是四平能夠干好、也必須干好的活兒,有信心、有決心、有條件、有能力走在全省前列。全市上下必須把“三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切實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奮力闖出一條具有四平特色的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
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省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對四平振興發展大局至關重要。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中央和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農業立市不動搖,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三大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具有四平特色的鄉村振興發展道路,爭當全省現代農業農村建設排頭兵。
具體推進中,要突出抓好七個方面重點工作。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做到規劃先行,強化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引領。
一要提升規劃質量。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立足實際、深入調研,加快制定全市實施鄉村振興總體戰略規劃,把問題想透、把方案做細、把工作做實,做到有任務目標、有思路措施、有時間節點,為鄉村振興提供可靠制度保障。
二要健全規劃體系。各縣、鄉、村都要立足本地實際,加快研究制定涵蓋鄉村道路、水利、林業、農田、產業等方方面面的整體規劃,做到一鎮一規劃、一村一規劃。各相關部門要提早謀劃、積極配合,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
三要加強規劃執行。強化規劃的約束力和執行力,加強規劃管控,深入督導檢查,充分發揮鄉村振興規劃對農業產業布局、村莊空間優化以及資源環境保護的引領作用,真正讓鄉村振興規劃硬起來、嚴起來。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只有先把產業發展起來,才能留得住人才、引得來企業,推動鄉村振興進入良性循環。當前,四平市農業大而不強、綜合競爭力弱、產業鏈條不完備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全面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一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提高生產效益為重點,延伸加工鏈,拓展服務鏈,提升價值鏈,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保障糧食安全。加快劃定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確保全市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95億斤階段性水平。要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因地制宜調優青貯玉米、專用玉米、鮮食玉米,適度擴大優質水稻、酒用高粱、特色油料和雜糧雜豆等高效作物種植面積,全市優質高效糧食作物面積發展到500萬畝。要發展現代畜牧業。加快打造梨樹白豬、雙遼肉羊、伊通黃牛、遼河墾區肉禽等示范基地,今年全市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要達到350個。要大力發展園藝特產業。抓住省里扶持發展棚室經濟政策機遇,新建棚膜面積4萬畝,新建擴建棚室園區20個,培育形成7個特色產業之鄉、22個特色產業之村。要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抓好大清鹿苑、玉米深加工產業園等項目,推進梨樹白豬、雙遼雜糧雜豆、伊通伊美大櫻桃等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農產品加工業產值突破550億元。加快建設一馬樹森林公園等鄉村精品旅游景區,打造鄉村休閑旅游示范村40個。
二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以提高生產效率為重點,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建設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要建設高標準農田。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大力推進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黑土地保護治理等重大工程,新建高標準農田86萬畝。要強化水利設施建設。推進河湖聯通、梨樹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項目建設,新增和改善節水灌溉面積3.8萬畝,新增坐水種能力10.5萬畝。要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建成50個高標準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完成秸稈覆蓋還田250萬畝、農機深松326萬畝,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要推進質量興農。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主要農產品例行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要推進農業品牌化發展,創建梨樹縣100萬畝玉米、雙遼市20萬畝雜糧等國家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
三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提高生產效能為重點,培育多元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開展示范主體評選活動,切實破解“誰來種地”難題。要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引導家庭農場、合作社開展農業生產托管等社會化服務,組建中化四平現代農業產業聯盟,推進規?;N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要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民在依法自愿有償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全市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0%。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重中之重。必須樹牢綠色發展理念,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一要加強農業資源環境治理。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確?;适┯昧苛阍鲩L、農藥施用量負增長。積極發展種養循環項目,全面完成禁養區內規模化養殖場關閉、搬遷工作。突出解決秸稈問題,全力推進秸稈還田、造肥、發電等綜合利用。推動化肥農藥替代化、畜禽糞便無害化、秸稈資源化,實現生產生活與生態保護同步推進。
二要抓實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堅持保護與建設并舉,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治理。推廣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生物農藥等綠色技術,加快推進黑土地保護項目。抓好“河長制”“湖長制”落實,繼續開展好“清河行動”,著力解決水土流失和水環境污染問題。強力推進林地清收還林、退耕還林和防護林網建設,堅決保護鄉村生態底色。
三要深化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建立健全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村屯綠化、設施管護等長效機制,推進衛生保潔廣覆蓋。因地制宜開展村莊綠化行動,做好“四旁綠化”,做到能栽盡栽、能綠即綠。推進34個省級重點村項目建設,建設美麗鄉村60個、精品片區35個。
四要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深入開展農村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糞污治理,能接入城鎮污水管網的就近接入,能分戶聯建糞污處理設施的分戶聯建,能集中收集處理的集中處理,切實提升農民群眾生活品質。
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各類資源要素向農村傾斜,補齊農村發展短板,構建城鄉互融互通、共建共享新格局。
一要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公路暢通工程,打通鄉村“斷頭路”,建設“四好農村路”,完成現有農村破損公路危橋改造,全市建設150公里農村公路。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提升百萬農村居民供水保障能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全市完成農村危房改造2000戶。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7%以上。
二要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強化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鼓勵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全市農村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1%。強化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鼓勵大醫院與鄉鎮醫院建立醫聯體,改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硬件條件,農村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農村低保標準不低于國家扶貧標準,新農合參合率保持在95%以上。
三要健全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鼓勵農民進城置業創業,推動農村人口城鎮化,建立完善經濟融合發展、公共設施共建共享、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機制體制和政策體系,切實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推進鄉村振興,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要積極穩妥落實各項改革任務,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一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政策,用好農村承包地確權頒證成果,給農民吃上定心丸。積極爭取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塊地”改革試點政策,扎實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
二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按照既定時間表、路線圖,全面開展以清產核資為主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抓好伊通整縣制國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有序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積極探索“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路徑,持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三要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探索將林地、草原、水面、棚室等資源性資產納入抵押范圍。設立現代農業發展引導基金,健全融資擔保風險補償機制,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流向鄉村。以梨樹農村金融改革試點和雙遼、伊通農地貸試點為重點,深化土地金融改革,推進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與“兩權”抵押貸款銜接發展。支持棚室園區、高效農業等發展農產品保險,建立多層次農業保險體系。
四要扎實推進農墾改革。堅持政企分開、積極穩妥、突出重點、利益均衡基本原則,扎實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社會管理屬地化三項改革,將國有農場所有辦社會職能按照行政區劃一次性移交屬地政府,確保農墾企業平穩過渡。要做好前期工作,確保按時完成改革任務,達到預期目標。
五要深化農業農村“放管服”改革。簡化農村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能,推動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到基層,破除束縛農業農村發展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持續形成強大震懾。推廣“互聯網+服務”等模式,打造鄉村綜合服務平臺,確保農村群眾方便舒心辦事。
鄉村治理既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當前,基層一些不良風氣愈演愈烈,極大制約了鄉村振興發展。
一要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增強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功能,提升鄉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嚴肅查處侵犯農民利益的“微腐敗”,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激發干事創業激情,凝聚鄉村振興強大合力。
二要積極培樹鄉風文明。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大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鄉規民約等自治規范引領作用,以移風易俗為突破口,堅決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三要加快建設平安鄉村。強化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結合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懲“村霸”、黑惡勢力及其背后的保護傘,堅決查處黃賭毒、盜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還農村一片“凈土”。
把脫貧攻堅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不放松、不停頓、不懈怠,下足“繡花”功夫,確保35個貧困村“摘帽”、10325人實現脫貧。
一要重點實施產業扶貧。落實產業扶貧規劃和扶貧項目,用好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籌建棚室經濟、規模養殖等扶貧基地試點,推進23個重點村旅游項目謀劃與建設,創辦一批廠房式、分散式和合作社式扶貧車間,促進貧困戶就近就業。
二要全面做好保障兜底。落實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扶貧,強化醫療保障扶貧,開展低?!八膫€一批”行動,加大養老保險補貼力度,確保特殊貧困人口學有所教、病有所醫、生活有兜底。
三要充分激發內生動力。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強化貧困群眾務工經商等基本技能培訓,運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通過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四要強化統籌合力推進。整合幫扶資源和力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扶貧格局。認真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弄虛作假,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對挪用、貪污扶貧款項的行為嚴懲不貸。
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一要強化組織領導。各級黨委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重中之重,堅決把農村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要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對鄉村振興目標任務逐個分解、逐項細化,明確時間表和施工圖,確保各項任務落細落小落實。各鄉鎮主要領導作為農村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走在前頭,想思路、謀招法、敢創新,不等不靠、主動作為,說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做到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干好事。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強化協作,在產業引導、信息服務、技術指導等方面真抓實干,把鄉村振興各項任務落實好、完成好。
二要加大投入力度。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各地要按照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將財政扶持政策與金融、擔保、保險等相關政策有機結合,進一步放寬準入門檻,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向鄉村振興。要深入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和統籌,把資金集中用到重大涉農項目上,切實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最大效益。要抓住中央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的政策機遇,積極主動爭取更多國家資金支持。
三要抓好隊伍建設。加強農業農村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選優配強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等鄉村振興帶頭人,精心選派優秀中青年干部、大學生村官等到基層一線掛職鍛煉,著力打造善謀劃、懂經營、會管理、敢擔當的村班子,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引領帶動農民就業創業、增收致富。要壯大農村人才隊伍,制定實施“三農”干部培訓計劃,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返鄉創業,培養好農村致富帶頭人等鄉土人才,加強鄉村教師、農業經理人等專業隊伍建設,破解鄉村人才瓶頸制約,確保農業發展后繼有人。
四要突出典型引路??茖W把握鄉村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堅持突出重點、典型引路,每個縣(市、區)要在區位條件優、產業基礎好、組織力量強的行政村中遴選2~3個村作為優先發展對象,打造試點、樹立標桿,探索一批涵蓋不同區域類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美麗鄉村典型建設模式,為全市鄉村振興積累經驗、探索路徑,逐步形成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鄉村振興發展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