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說每個國家都有一款代表 自己民族喜好、性格和文化特征的 顏色,那“紅”肯定是中國的“國色” 之一。
茜草
中國古代很早就懂得利用某些 植物獲取不同層次的紅色。其中,茜 草應該是最早走進人類生活的紅色 染料植物了。所謂“茜色”,便是從茜 草的根部提取出的顏色。在出土的 大量絲織品文物中,茜草染色占了 相當大的比重,如長沙馬王堆一號 漢墓出土的深紅絹就是用茜草浸染 成的。
茜草生命力強健,常以草質攀 援藤本的姿態出現在山林荒地中, 叫人過目不忘。有趣的是茜草屬的 葉,常常莖上每一節有4~6片葉互 不遮擋地聚生著,拎起一長條攀緣 莖看,葉的排列很有層次而且相當 規整,植物學家便把這樣一個莖節 上同時長著兩片以上葉的排列方式 叫作“輪生”。
紅花
相比之下,紅花之紅確實比茜 草之茜更接近我們通常說的“中國 紅”,古人也認為前者是更加純正的 紅,稱其為真紅。但真紅的制取技 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落后于茜 紅,其價格也遠高于茜紅。因為從紅 花中提取純正的紅色,是非常繁復 且更耗人力的事情。
原來,紅花含有兩種色素:紅色 素和黃色素,紅色素即紅花素,在干 制的紅花中含量極低,僅有0.5%左 右,黃色素含量則有30%左右。所 以,若用紅花制取高純度的真紅,就 得想方設法去除黃色素及其他雜質 了。這樣低含量的紅花素,也難怪曾 經貴如黃金了。
那要怎么去除黃色素呢?任何 成功的技術都是根植于科學知識 的。我們首先應掌握一個科學原理: 紅花素能溶于堿性溶液,而不溶于 酸和水;黃色素溶于水和酸,而不溶 于堿??梢哉f,這個原理催生出了現 代紅花染料的制備、提取、印染等一 系列應用技術。
很多中國古裝劇都用服裝“告 訴”我們,黃色在古代是一種“皇家 專用色”,老百姓甚至皇族以外的官 員都不能隨便使用。
桅子
桅子是茜草的表親,是茜草科 桅子屬的成員。桅子剛進果期時,果 實為綠色,成熟時變為黃色。黃色桅 子果含有萜類的藏紅花素和黃酮類 的桅子黃色素,其中藏紅花素和藏 花酸能對羊毛纖維進行有效染色, 桅子黃色素則對羊毛、蠶絲等蛋白 質纖維有較好的染色效果,且桅子 色素容易溶于水,這說明制取工藝 比較簡單,我們可以在家中重現古 人的“煎煮法”:取新鮮的桅子果, 捏碎,用水浸泡若干小時,過濾,即 可獲得黃色染液;或取成熟干燥的 桅子果,先放人冷水浸泡一夜,變 軟后將果實剝開或捏碎,加火煎 煮,過濾取第一次染液;再煎煮、過 濾,重復取3~4次染液。最后直接 放織物進染液中,便能收獲一件健 康環保無公害的手工制品了。另 外,我們可用酸性物質和媒染劑來 調控“桅子黃”的深淺,如添加醋酸 可使“桅子黃”更為明艷,添加鉻媒 染劑可得灰黃色,添加銅媒染劑可 得嫩黃色,添加鐵媒染劑可得暗黃 色。
遺憾的是,取色容易,褪色也很 容易。桅子色素抗日曬性較弱,所以 用桅子染色最大的缺陷是不能“曝 光”。最適合用來染制一些室內用 品,也可作為其他染料的底染。
槐花
作為染料植物的槐花,是地地 道道的中國北方鄉土樹種—國 槐。它和刺槐是表親關系,同為豆科 植物,但國槐是苦參屬成員,刺槐是 刺槐屬成員。
國槐開黃白色的花簇,芬芳飄 溢,樹形優美,常作行道樹和優良的 蜜源植物。用來制備黃色染料的部 位一般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形似米 粒,又叫“槐米”?;泵姿闹饕?素屬于媒染性染料,需要加入媒染 劑才能染色織物。所以,熬制槐花染 液時,最好往湯中添加媒染劑,一般 選用明礬或青礬,能有效提取槐花 色素。染色時,利用不同的媒染劑, 還能染得各式顏色:用錫媒染劑得 艷黃色,用鋁媒染劑得草黃色,用鉻 媒染劑得灰綠色。煮過的槐花染液 呈橙黃色,與桅子染液色度相近,但 比桅子耐日曬,因此槐花染黃技術 出現后,桅子的“染黃”地位就大不 如從前了。
藍草
古代的藍色服裝往往是給平民 穿戴的,所以藍色染料的需求量極 大??捎脕硖崛∷{色染料的植物也 有多種,都被古人統稱為藍草,包括 寥科的寥藍、十字花科的菘藍、爵床 科的馬藍、豆科的槐藍等。
遠在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用 手揉搓藍草的鮮葉時,發覺手上起 初是青綠色,用水沖洗后逐漸變成 經久不褪的藍色,由此啟示了他們 利用藍草鮮葉來搓染紡織纖維 品。后來,人們把“搓”逐步改造成 “浸”,將藍草鮮葉置于容器內搗 碎,加冷水浸漬,除去葉渣,把纖維 制品扔進容器內浸泡,再取出風干、 水洗,若要取得深色效果,可反復浸 染幾次。
藍草葉汁中含有靛苷,本身無 色,但沾染織物、接觸空氣后會被氧 化成靛藍,所以不管用揉搓法還是 浸染法,都應該采得合適的鮮葉才 能進行,過早或過遲采集鮮葉均不 利于染色。但是,長期的勞動實踐總 能催生閃光的智慧。染色工人們終 于注意到,廢棄的藍草鮮葉染液經 長時間放置后,其底部的藍色沉淀 會被發酵,進而具有重新染制纖維 的功效。不久,這份觀察總結加上不 斷的試驗,使得制靛和自然發酵染 色的技術逐步形成并迅速發展,為 明代以后藍色布料大行于世奠定了 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