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叢君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元素得到了世界的尊崇。新時代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北京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北京的老字號品牌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如“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東來順的涮羊肉——真叫嫩”“同仁堂的藥丸子——貨真價實”,但是提起紅都的服裝,恐怕就是“針針計較”了。紅都品牌是由歷史凝聚起來的文化瑰寶,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為國家領導人制作服裝更是至高無上的榮譽,正因如此,才顯得彌足珍貴。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經歷過歷史考驗過的紅都,必將為國家和民族取得更大成就。
過去的人講,老百姓居家過日子無非四個字,衣食住行。老北京人一提起服裝,嘴邊上常掛著的就有紅都。“那是專門給國家領導人制裝的。”1956年,為解決北京“做衣難”問題,在周恩來總理的安排下,來自上海的20家服裝店被精心選拔到首都北京,這些“紅幫”服裝店和中央辦公廳特別會計室服裝加工部,合并成立了北京紅都時裝公司。如今,經歷了67年風風雨雨的紅都,已經成為北京“元老級”服裝品牌。
紅都總經理張培是一位老紅都人了。從1978年進入北京市紡織品公司下屬的安化樓紡織品公司做業務員,到成為北京紅都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培在紡織服裝行業工作了40年。
說起當業務員的那段經歷,他說自己是個門外漢,并沒有直接接觸服裝,但卻從1978年開始到2000年與面料打交道22年。“這也是和服裝有緣吧。”張培深有感觸地說。
2012年底,張培任紅都集團總經理兼一商紅都經理。“這才算是服裝的正式入門,自此一直在服裝行業干到今天。”張培向記者感嘆道。
對于紅都的歷史,張培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紅都自成立以來,一直承擔著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制裝服務的任務,曾先后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制裝,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中央的毛主席像,毛主席穿的中山裝就出自紅都高級技師田阿桐之手。在1983年之前,紅都公司都不對外營業,來這里定制服裝的人必須持有部級以上的介紹信。
改革開放后,紅都開始正式對外營業,為每一個普通人量體裁衣。由于適應不了市場的激烈競爭,出現了庫存積壓,業績下滑,賬面資金緊缺,甚至有一些老員工選擇了離開。張培擔任總經理后,開始大刀闊斧地深化了改革之路。為了緩解庫存壓力,紅都開始實行以銷定產,績效掛鉤的措施。
在張培的主導下,通過一系列的改革,不斷提升產品品質,紅都的經濟效益開始持續增長。紅都品牌還相繼獲得了“中國商業名牌企業”“全國最暢銷國產商品金橋獎”“中國名牌商品”等榮譽。
為何張培能力挽狂瀾讓陷入困境的企業轉危為安?這和他堅持“閱讀”有關。在張培看來,時裝與文化息息相關,而文化被封存在書中,靜心捧讀,與書中智慧對話,方能傳承民族服飾文化的精魂。
《時尚北京》對話北京紅都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培
《時尚北京》:張總,北京的服裝市場上,已經涌現出威可多、依文、五木等一大批男裝品牌,紅部靠什么與這些品牌進行差異化競爭,保持紅都的市場定位?
張培:中國的服裝市場很大,立足北京、放眼中國、走向世界,—直是紅都的發展方向。北京市場上很多成熟的服裝品牌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我們同時也有自信,作為有著百年歷史的服裝企業,紅都集團的綜合競爭力很強。比如,紅都集團多年來堅持以紅都品牌為龍頭,造寸、藍天、華表、雙順品牌互相補充、共同發展的品牌群組戰略,很多服裝品牌單一化,發展到—定規模后,遇到瓶頸,從而導致單一品牌市場占有率存在天花板效應,因此需要借助多品牌策略來突破。而紅都集團旗下的五大品牌都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而且通過差異化經營,實現相互補充共同發展。比如無可替代、無可復制的品牌文化優勢,豐富的制裝經歷、眾多的制裝故事,這些體現的是一個老字號企業的深厚底蘊。幾十年來積累的眾多忠誠客戶,是紅都視如珍寶的無形財富。突出技術人才優勢,紅都目前擁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4名、傳統技藝技能大師4名、高級服裝技師6名、服裝技師44名,有的技師曾多次被聘為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參與過服裝網上定制服務規范等行業標準的制定。
《時尚北京》:如何將老手藝人的技藝在紅都品牌中發揮作用?
張培:我們十分重視大師和技術人才,為他們建立工作室,關心他們的生活,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通過師帶徒的方法,把一些老手工藝人的技藝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傳承下去。例如,紅都的中山裝和旗袍的非遺傳承人都有徒弟,他們手把手地把核心技藝傳授給年輕技術骨干,同時企業也將大師和老師傅的獨門絕技和好的經驗,匯編成書和影像資料珍藏。
《時尚北京》:您提出紅都必須走高檔路線,走精品路線,那么紅都是怎樣留住高端人才的,并發揮他們的作用?
張培:我們尊重人才,對于高端人才—方面盡己所能給予他們高福利、高待遇,另—方面他們能體會到與企業共同發展,共同獲得至高榮譽。紅都的高級技師中有全國勞模、有中華傳統技藝技能大師、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等等。真正做到用人之所長,把人才放在最合適的地方,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是門學問。我們曾嘗試過將高級技師人員提拔到門店做經營管理,發現他們的專長還是在服裝制作中游刃有余,所以又請他們回到了制作崗位。現在根據大師們各自不同的特點,分別在設計研發、生產制作、門店服務等各個環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時尚北京》:紅都“高級定制”主流人群是哪幾類?具體是如何操作的,怎樣為他們提供長期的優質服務?
張培:高級定制聽著很高大上,其實適用人群很廣泛,多年來到紅都定制服裝的顧客,既有政府官員、企業家、學者、外交家等各界人士,也有百姓大眾,還有表演藝術家、歌唱家、演員等等。因此我們提出“紅都因顧客而不同,顧客因紅都而出眾”的服務口號,力求做到滿足顧客需求。
紅都的高級定制要經過量、裁、試、做幾個環節。量體是制裝的基礎,根據不同需求,有時會測量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數據。量體時技師會詢問顧客穿著場合、習慣、愛好等,根據顧客年齡、職業、膚色、穿著場合等對設計、面料提供建議,并與顧客溝通細節,最終確認款式面料及初步的制裝尺寸。然后通過CAD設計、制版。有些服裝企業做到這一步時,是用現有的版型來套,根據顧客體型進行微調,省時省力,但這樣往往不能完全符合顧客要求,而紅都堅守的是一人一版,雖然程序復雜,但這樣的堅持是為了把定制模式做到最好。一件服裝,需要手工做一遍、正式做一遍。裁剪后服裝技師先用手針縫制出半成品樣衣,給客人試穿,并標明需要微調的尺寸,根據顧客不同需要,可能會有二試、三試的過程。試樣后將需要調整的部分進行調整,然后才能正式開始制作。制作環節根據不同服裝也要經歷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個定制客戶我們都會建立客戶檔案,征求顧客同意后定期回訪,以及售后服務。顧客體型發生變化的,但又舍不得丟棄服裝,所以我們提出紅都品牌服裝終身免費修改。
《時尚北京》:您認為紅都的“紅色基因”是什么?
張培:“紅都”品牌起源于有著百年歷史的紅幫裁縫,紅都見證了新中國的歷史,在中國服裝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紅都”一直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提供制裝服務,最著名的是為毛澤東主席設計制作了被世界稱為“毛式服裝”的中山裝,毛主席就是穿著它拍了至今仍懸掛在天安門城樓正中的偉人像,2007年這款“毛式中山裝”被評為影響世界的十大套裝之首。
《時尚北京》:北京城市發展的戰略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服裝企業怎樣發揮品牌文化優勢來促進文化中心的建設?
張培:紅都自從1956年遷京后就植根于北京這片沃土上,紅都的企業發展方向與北京的戰略定位不謀而合,正是為各級黨政機關服務,為國家國際交往服務,為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服務。
《時尚北京》:您覺得時裝對美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能起到什么作用?
張培:我們提倡為國人制國服,讓中國人穿出自尊,穿出自信,讓中國名牌成為世界名牌,這也是我們的紅都夢、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