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強
摘要:農村經濟伴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也發生了時代性的變化。對外政策的不斷深入以及國家政策的引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愈發重要。本篇論文就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涵義進行闡述,并且就其重要性進行說明,指出我國現階段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和措施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 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國情決定了城鎮與農村的二元發展體制,伴隨經濟全球化以及對外貿易的不斷開放,在城鎮經濟與農村經濟的政策方面大力號召城鄉一體化以及城鎮融合,例如河北雄安新區的成立。雖然農村與城鎮無論在基礎設施、科教文衛、收入水平以及資源環境方面都存在差距,但是隨著最近幾年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村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和經濟問題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所以,探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尤為重要。
一、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一)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涵義
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指在整個農業的生產過程中,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必須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指導核心。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
第一,自然資源作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點,也是保證其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們要避免邊破壞邊治理現象,大力倡導以保護生態環境的平衡以及循環發展,實現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統一。
第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農業產業的全面發展,而農產品本身的產量和質量問題起到決定性作用,提高產量,改善質量,將農業與工業、服務業做到緊密的結合,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有效的緩解現階段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與有限的農業生產資源之間的矛盾,也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體現。
第三,農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和技術,所以我們要注重“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農民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參與者,保證其合理的物質積累以及精神文明建設,也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組成部分。
(二)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狀
現代社會是科技改變一切的時代,所以,科學技術為農村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例如雜交水稻、有機農產品、機械農作等,帶動著農村經濟進一步的可持續發展,帶領我國農村經濟走上了模式化和規范化的道路,為我國農業產業的從生產到銷售環節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我國現階段的農村經濟中引進了很多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例如:如何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從國外先進的農業發展模式和理念中進行學習,例如:引進農業生產中的基因技術;重視我國農業科技水平的自主研發,保證我國農業生產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三)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轉變農村經濟的發展觀念,更新其發展模式,以城市帶動農村,并且將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有效結合,加速城鄉融合,打破城鄉壁壘,提高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覆蓋范圍,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人口基數較大,農村市場作為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擁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提高農民階級的收入水平可以有效地增加其購買消費能力以及打開農村市場,拉動國民經濟整體水平,不斷增長的國民經濟反過來又會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形成良性發展循環,不斷地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
自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具有不可替代性,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核心是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生產活動,例如廢物的循環再利用、不斷降低農業生產中的污染排放量、推行低碳經濟和有機生活,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二、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科技水平的地區差異性
雖然我國的農業自動化、現代化、機械化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由于我國農業產業基數以及農業人口基數的龐大,導致我國農業的科技含量比重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國幅員遼闊,而科技含量比重低下造成的直觀問題就是地區農業之間發展的差異性明顯,且農業技術流動性較差,以東北地區和內蒙古地區為例,二者在地域上面屬于接壤關系,但是由于二者分管于不同的政府組織,發展規劃以及農業政策的差異性會直接導致科技水平的不均衡,盡管氣候、土壤以及日照等因素具有極大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科技水平下二者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不盡相同,阻礙了農業技術的創新與變革,從宏觀角度來看,并不利于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質量參差不齊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院校的常年擴招,很多80后和90后都走出農村,在大城市中謀求發展,近幾年引發人們熱議的農民工問題,以及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衍生問題,都揭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個人素質參差不齊的現象,而且我國一部分城市先富起來的經濟發展路線決定西部地區和某些山區,經濟水平極端低下,教育制度的缺失以及科技水平的限制,又進一步降低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質量,農民缺乏知識教育導致無法從現有的農業生產中轉移到其他行業,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具有數量多、質量低的特點,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社會的穩定。
(三)以環境換發展的現象層出不窮
自然環境不可再生的特點,使得人們愈發重視環境的保護工作。但是,在我國農村地區仍然存在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違法違規性質的生產行為,我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離不開鄉鎮工業企業在農村經濟中的帶頭作用,而這些企業往往因為技術水平不夠或者處于節約生產成本的目的,放任工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例如為了農村政府為了增加收入來源,將味精廠等具有嚴重污染性質的企業作為招商引資的對象,不僅造成上下游的水源和空氣質量的污染,而且對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困擾,造成對環境的不可再生損失。
三、改善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現狀的建議
(一)加大現代科學技術在全國范圍農村的普及
科學技術水平要真正落到實處,不能夠流于形式,所以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科學技術培訓機制,包含知識普及以及事后反饋等環節,讓農民真正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從觀念上接受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的發展趨勢,組織不同地區之間的農業科技交流會,提高科學技術的傳播速度,加快農村經濟現代化。
(二)健全保障農村環境的法律政策
我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監管不到,監管不利和監管不嚴的問題,尤其在環境監管部分,所以加強對于農村干部組織的紀律規范,加大園林部門對于砍伐樹木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破壞行為的處罰力度,培養全體村民實行人人監管的習慣,建立健全保障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重視發展農村的教育培訓
我們要將教育的重點放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青壯年身上,作為農業生產中的主力,有效地加強其理論教育的灌輸和實踐教育的培養,借鑒現有成熟的教育體系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加強農村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養,改善農村的教育環境,讓農民群體提高對于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為農民群體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加強其專業技能培訓和發展,解決教育資金短缺和辦學環境惡劣的現狀,使得教育資源在我國得到合理配置。
四、總論
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長周期性質的任務,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進步,緊密聯合社會中的各個部門,國家政府要進行適當的宏觀調控,通過有效地結合工業和服務業的現有資源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來實現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唐功軍,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述評[J],《農民致富之友》,2017 (6)
[2]閻元禮,關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 (2)
[3]韓銀銀,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6 (7)
[4]李奐瑩,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分析[J],《現代化農業》 , 2015 (11)
[5]孫杰,新時期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 , 2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