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逸 之

終于考上大學了,可喜可賀。你好奇地向我詢問大學里的一些事,而我想說,其實大學4年是一生中十分寶貴的階段,是相對來說最空閑、最無壓力的一段時光,善加利用,在畢業時可以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我突然發現自己有些許想要表達的東西,就一起寫在這里,算是對大學生活的建議,也是對自己的總結與勉勵。
盡管大學相比高中要輕松得多,業余活動也十分豐富,但4年期間最主要以及首要的仍是學習。課程學習是最基本的,不掛科是最基本的,大學里常會有一些導向不正的言論,比如“沒掛過科就等于沒上過大學”,其實這根本就是掛科之人的自我安慰。當然在這一點上我相信你并不會馬虎,關鍵是課程之外的部分,怎么去自學,怎么去鉆研。
大學是一個十分廣闊的平臺,真正優秀的學生遠不局限于對課本內容的滿足。一開始你的思維模式可能會滯留在高中時的樣子,這一尋找過程會比較漫長甚至會產生許多的迷茫。如果沒有頭緒,就多看看與本專業相關的課外書,學校圖書館是很寶貴的資源,要充分利用起來。
不必要一開始就看很高深的書,可以從一些輕松的科普類讀物看起,了解本專業的方方面面、發展歷史,慢慢發掘興趣點,然后朝著感興趣的方向步步深挖,去看越來越深的書,接觸越來越前沿的知識。
書看多了,自然會擁有分辨書籍好壞的能力,你會發現國外的許多專業書寫得真棒(當然國內也有好書);你會發現要最準確地獲取知識,最好要看“一手貨”—那些理論奠基人、那些真正的大師寫出來的東西;你會發現很多課本會有這樣那樣的錯誤,編書的人水平不一定有多高;你會發現有些你想知道的東西就擺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一般的書本不會告訴你,因為寫書的人也不曾聽聞,要你自己去找;你會發現許多學科走到深處是相通的,你最終會遇上哲學……
當你有了這些體會,就已經比一般同學優秀得多,這份優秀不只在于博覽群書后所擁有的豐富知識,更在于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所養成的自學能力,包括研究方法、思維方式、解決困難的能力等等。
學習的時候除了知識輸入,還要有知識輸出,自學尤甚。以前老師會布置作業,鞏固課上所學知識,大學里許多學科也會有作業,但你自學的部分既不會有作業也不會有考試。
腦子能捋清、能記住的東西是有限的,你必須將所學知識以某種形式輸出,比如用最為常見的技術博客,當然每個專業都會有更適合本專業的形式,但技術博客往往是通用的,而且寫作對你來說并不困難。你可以自己私底下整理,但最好能在網上公開,讓網友給你督促與鼓勵,或者批評(因為你所寫得不一定對)。
輸出的知識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你會發現原本以為了如指掌的內容,一旦要由自己表述時,在腦子里其實是一團糨糊,寫得出來,才是你真正掌握了。人能掌握的知識是有限的,重要的是掌握知識輸出的能力。你輸出了好多知識,也許一兩年后就會忘得一干二凈,你完全忘了自己在某篇博文里寫的內容,但是你可以自豪地說,刪了它,我現在依然可以整合資料重新寫出一篇,而且比之前寫得更好。
如有余力,完全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探究自己喜歡的其他領域。比如你喜歡生物,現在“被迫”選了化學,其實你仍是十分幸運的,生物和化學本是近親,而化學更是生物的基礎。你完全可以去實現高中時的愿望,學習了專業的化學知識,正好可以助你在生物專業領域走得更遠。
大學社團其實是很有價值的資源,它們基本是免費的,而且社團里都是同齡人,氛圍很好。相信像我本科時那般嚴厲的輔導員應該不多,剛入大學時她就明令禁止我們參加任何興趣類社團,只允許參加科協、模聯、學生會這類所謂的“正統”團體。我現在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當時過于聽話,已經進了社團又退出了,而后過了4年枯燥的“高中”生活。
我現在讀研究生,和大一大二的小朋友擠在一起參加社團,狂補本科時候的缺憾,根本不會影響學業,反而心情更好、身體更健康。你想練跆拳道,就去參加,甚至到了大三大四也盡可能不要放棄,有愛好是件很寶貴的事,我見過好多沒有愛好的人,過著無聊無味的生活,閑暇的時候晃晃悠悠,無所事事。
讓一件有意義的事變成你的習慣,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哪怕它再簡單。這與學習無關,與愛好無關,與特長無關,與毅力無關,這是一種出色的生活方式。
除了一些罕見的偏執狂,其實很少有人能不減量地持續執行一份周期性計劃,很少有人能每天做俯臥撐哪怕只做10個,很少有人能每天寫日記哪怕只寫100字,很少有人能每天背單詞哪怕只背1個……我說的“每天”,是真正的每天,哪怕出差也好,旅游也罷,一天也不能落,一直持續很多年。
勵志的計劃每個人都曾信誓旦旦地制訂過,能真正持續下去的100個人里卻也沒有1個。但是任何計劃,不要逼著自己去堅持,不要使用“堅持”二字,把計劃融進自己的生活,就跟吃飯洗臉刷牙一樣。養成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不一定非要有什么成就,若干年后你會發現自己就是比別人優秀,你做到了別人都做不到的事,哪怕這事簡單得讓人不屑一顧。
走進社會后,情商往往比智商有用。一是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任何時候都不能讓情緒控制了自己。二是要學會理解他人的心思,這一點尤為重要,也尤難做到。其實大部分人,都是從小看自己太多,看別人太少。現在長大成人了,應該放更多的心思在別人身上,多去體會他人的想法,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
學會察言觀色,學會說話,學會傾聽。時刻提醒自己留意他人的心思,與人相處時學著去營造一種舒適的氣氛。剛開始可能會覺得不自在,漸漸養成習慣之后,就是一種優雅的涵養、一種溫暖的氣場。這些努力看似是為別人做的,其實最終受益的都是自己。
最后,想起電影《后會無期》里的那句話: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說了這么多,不一定能有多少道理,對你是否有用也并不好說,能改變自己的終究還是自己,最重要的是擁有提高自己的欲望,擁有一顆永遠進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