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前后,在河北省衡水市,北有油菜花節、賽馬耐力賽,南有航空運動嘉年華暨全國動力傘精英賽,再加上2018年以來陸續開展的梨花節、桃花節、民俗文化節等,一系列“節賽會展”精彩亮相,吸引了京、津、冀、魯等多個省市的游客來衡水休閑度假、觀光旅游。
這是近兩年尤其是2018年以來,衡水市以文化、旅游、農業融合發展打造綠色生態產業呈現出的喜人變化。據統計,僅2018年五一小假期,來衡水旅游的人數就達近90萬人,同比增長70%;旅游收入3 100多萬元,同比增長76%。
“‘文旅農’融合發展不僅是對接京津、雄安新區休閑旅游市場的需要,更成為衡水市在生態環境治理嚴峻形勢下轉變發展思路,發揮區位、生態、文化及農業資源優勢,打造綠色生態產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優先選擇。”衡水市委書記王景武說。
依托農業資源,建設田園綜合體,唱響“文旅農”融合發展的“田園交響曲”
衡水市因勢利導,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與產業轉型需求有效對接,通過建設田園綜合體,把“文旅農”多方要素融合,唱響鄉村振興的“田園交響曲”。
在安平縣田園綜合體楊屯核心區,來自北京的游客高曉霞說:“我參加過華北很多地方的花節、旅游節,安平這兒的油菜花海面積大、場面壯美,旅游節文化味兒濃,而且這個田園綜合體核心區建得很好。全部建成后,相信效果更棒,更吸引人!”
據安平縣副縣長崔長友介紹,為了融合現代農業、文創產業、旅游產業、現代服務業,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田園休閑生活新城,該縣專門聘請北京大學專家進行高站位規劃,對轄區楊屯村等7個村莊確定了“一村一品”發展主題。目前已種植油菜花2000公頃,總投資6 200萬元的第一期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完成。
以安平為示范,衡水市將在全市范圍內推廣田園綜合體建設。
“電影拍攝基地已經建設完成了第一期,去年接拍了兩部影片,2018年又簽訂了7部影片的拍攝協議。”在已經被改建包裝成水墨電影小鎮的濱湖新區侯店村,衡旅集團經理宋英民指著他們打造的電影一條街說,他們投資4 000多萬元,改造農家小院33個,每年吸引數萬游客賞花游玩。
依托衡水湖獨具特色的生態優勢,衡水市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探索推進旅游新業態發展,具有觀光旅游、休閑養生功能的特色小鎮正崛起為一道靚麗的風景帶。
五一期間剛剛亮相的航空運動小鎮,承辦的“2018河北·衡水航空運動嘉年華暨全國動力傘精英賽”盛況空前。桃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廣寧介紹說,全部建成后,這里將不僅成為國家體育總局的直屬營地和國家航空飛行營地總部基地,還會發展成以航空體育、航空培訓、旅游消費、科普教育等多種業態為支撐、產城高度融合的新型特色城鎮,填補京津冀航空運動產業發展的空白。
衡水市高度重視文化在旅游、農業等產業中的滲透力度。在對以“天下第一州”為主的冀文化、董仲舒為主的大儒之鄉文化以及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脈絡、資源進行梳理挖掘的基礎上,該市出臺了一系列推進“文旅農”融合發展的相關規劃,明確提出開展“文化+”系列行動,重點推動文化與旅游、會展、特色小鎮建設、農業、教育、體育等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
“文旅農”融合產生疊加效應,全市旅游市場呈現活躍局面,各項旅游經濟指標持續增長。2018年1至3月份,累計接待游客436.14萬人次,旅游收入33.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87%和30.52%。到2020年,全市年接待國內外游客將力爭達到2400萬人次,旅游業綜合收入突破170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9%左右。
近年來,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在“產業興”“百姓富”“鄉風好”有機統一的進程中進行著生動實踐,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我家種了3個草莓大棚,這幾年靠著草莓采摘,俺家倆小子都在城里買了房。”范臺村草莓種植戶檀玉林說起自己種的草莓時,幸福感滿滿。
范臺村現種植草莓100公頃,共有溫室大棚300余個、拱棚80余個。據悉,欒城區草莓種植從范臺村起步,已有十余年歷史,現在已經擴展到全區。從2003年起,欒城區就以范臺村草莓基地為抓手開始舉辦草莓采摘節,到2018年已經成功舉辦了16屆。
順著范臺草莓基地東行,來到欒城區北石碑村,綠之欒農業種植合作社理事長王永良正帶領農民給蘋果樹套袋。“果樹的經濟效益也很可觀,第四年掛果期后,蘋果的畝均產量在1000多公斤呢!”王永良說,綠之欒合作社帶動了周邊200多戶農民通過種植果樹實現增收。
如今,欒城區以小草莓帶動現代農業大產業,種植范圍從草莓、櫻桃、蘋果等水果到花卉、紫小麥、食用菌等,全區合作社達210余家。在合作社的帶動下,不僅實現了種植結構的調整,也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三金”農民。
“若不來看一看,真不知道欒城農村變得這么漂亮!”五一節假日期間,石家莊市居民李慧然帶著一家人來到欒城區柳林屯村,踏青賞花、采摘游玩。
近年來,欒城區結合豐富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大力推動現代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將旅游產業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旅游開發及生態建設統籌推進,打造了“休閑農業采摘游”“美麗鄉村游”“踏青賞花游”等,拉動特色農產品銷售、農宅住宿等,為農民帶來了更多經濟效益。
在整合資源的同時,該區不斷加快推進鄉村旅游從初級觀光向高級休閑、從單體經營向集群布局轉變。該區依托區內萬畝東方園林,將周圍5個特色村莊聯合開發建設,總投資約4億元,打造“東方園林五朵金花”旅游度假區。該區圍繞“吃住行游購娛”6大要素,大力發展莊園經濟、民宿經濟,構建旅游帶動鄉村融合發展新格局。
“深化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是實現鄉村振興、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途徑……”隨著欒城區柳林屯鄉范臺村“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第一期開講。欒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明辦主任王軍校應邀授課,就鄉村振興、移風易俗等內容與大家展開交流,接地氣的語言、鮮活的事例,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據悉,創辦“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是欒城區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順應新時代和農民需求,開展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新探索,這在全省尚屬首次。據欒城區委宣傳部負責人介紹,講習所一方面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另一方面動員全區農村干部群眾通過學習,積極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
欒城區“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實行區、鄉鎮、村3級共同管理模式。各講習所堅持每月舉辦2~3場,常年開展活動,農閑季節增加舉辦場次。首批啟動了25個村“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掛牌儀式,全區173個村將分批創辦,兩年左右實現全覆蓋。
“講習所不僅讓大家學理論、懂政策,還讓村民長知識、增本領,對鄉親們致富幫助很大。”范臺村黨總支書記檀增順說。
該區自今年3月28日舉辦“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揭牌儀式以來,積極開展講習活動。截至目前,已舉辦講習活動66場。如今,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企業學校,都能看到講習的場景、聽到講習的聲音,為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帶領農民實施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眼下的河北省清河縣,花開如海,人流如織,笑靨如花。五一期間,2018羊絨之都·中國清河第四屆山楂花節在清河縣山楂小鎮盛裝舉辦。這屆旨在以花為媒的山楂節,融匯清河產業、文化、生態、歷史等資源,推出“印象清河,十分有禮”城市名片,促進特色旅游業、交通、服務及其他諸多產業協同發展。
開幕式當天,來自周邊地區的攝影愛好者和眾多游客,齊聚享有“中國山楂之鄉”美譽的清河縣馬屯萬畝山楂觀光旅游區,人們賞花看景品美食,觀看特色文化表演,特別是進一步了解清河“羊絨之都”的風采與實力。目前,清河縣已連續舉辦4屆山楂節,已成為清河旅游的名片。山楂節通過“旅游+產業”新模式,促進清河旅游業和羊絨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活動期間,清河縣常務副縣長發布“清河印象,十分有禮”的城市名片,城市名片涵蓋十大羊絨品牌、十大誠信電商、十大旅游商品、十大清河名吃、十大清河美景、十大歷史典故、十大榮譽稱號等。尤其將十大羊絨品牌和十大誠信電商融入到清河的城市名片中,彰顯了清河縣政府加強電子商務領域誠信建設和品牌建設的決心。據了解,今后每年都將延續開展系列十佳評選活動。
除此之外,其他節目也異彩紛呈。百對山楂戀人在山楂花海中進行“定格青澀之戀”活動。戀人們隨著音樂聲起舞,一聲令下“停止”,他們將完成花海定格造型,并從中評選出最美造型。
清河縣文化底蘊深厚,是華夏張氏祖源地,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享有“中國羊絨之都”“中國羊絨紡織名城”的美譽。馬屯山楂現已發展到1333公頃,年產山楂7.5萬余噸,年銷售收入近1.5億元,被授予“中國山楂之鄉”“無公害山楂基地”。當前,清河縣正依托萬畝山楂林,著力打造“春天賞花、夏天避暑、秋天采摘、冬季踏雪”的集觀光旅游、采摘于一體的特色鄉村生態旅游風景區“山楂小鎮”。目前,“山楂小鎮”平均每年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觀光游客10萬余人。
(據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