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病的預防,方法多種多樣,而且觀點多樣,每個公司都會根據自身產品,做出一些相應的方案,一方面可以比較使用后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就是在都有效的情況下,還要計算成本的可行性。看到很多預防的方法,有的用在名特優養殖上可行,一旦換到常規品種上,考慮成本就未必可行。比如做了藥敏試驗,選出了抑菌圈最大的藥物,如果這個藥物成本太高,對養殖戶來說,就沒有多大的實用性。所以既要考慮成效,還要考慮成本,同時還要考慮使用時的便捷性。根據多年的生產實踐,給大家分享一些實用性強、投入低回報高的方法,預防疾病,提高養殖效益。
對于新建魚塘,水里的生態系統非常脆弱,由于藻類沒有培育起來,所以產氧往往不足,一旦大量投料,池底就會積累大量的有機質。有機質在分解的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藻類產氧不足,很容易造成底部缺氧。加之養殖者容易疏忽新塘的改底工作,不能及時補充微生物,時間稍一長,底部的水質就會惡化,甚至發臭,這些都是因為水體自凈能力過低,緩沖能力有限造成的。當遇天氣突變時,這些水質不好的池塘中的魚就相對更容易發病。
對于老塘,生態系統相對穩定,但由于長期的投餌,池塘底部同樣會殘留大量殘餌,且淤泥中有毒有害物質較新塘更多,這種情況更應該多調水改底。
推薦處理方法:定期的補充芽孢桿菌、乳酸菌、光合細菌等微生物;根據投料的多少,一周至半個月至少要補充一次,不超過一個月改一次底。
從反饋的數據中發現,添加微生物制劑分解掉這些殘餌糞便,確實可以有效的預防這種因為水質所引發的大面積死魚。
多次的實踐發現,養殖水體水深2到3米,改底效果是比較理想的;低于2米,或是超過3米,相比較而言,就要差一些。為什么這樣說呢,其實決定因素就是光照和水體載魚量。
水過淺,1米或2米水深的載魚量相對要少一些;其次水過淺,水溫升高或降低,受光照或地熱影響,溫差相對會大一些,底部環境惡化更快。比如一些蝦蟹養殖的塘,像現在流行的小龍蝦養殖,在夏天,溫度升高,底部容易酸敗。對于淺水,改底產品不管是水劑、粉劑,還是顆粒,都可以用。
像水庫、沙坑塘等水深超過3米的養殖水域,很多人就覺得沒必要去處理底質。然而很多例子告訴我們,這種水體改底還是很有必要的。如在成都周邊利用沙坑塘養殖的水域,在冬天或是開春,或是七八月份大幅降溫時就會出現大批量死魚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水越深,水溫分層現象越明顯。當氣溫突變打破水體溫躍層時,池底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上浮至水面,導致魚類中毒死亡。
水溫低時,主要推薦使用過硫酸氫鉀片劑或強氧化劑,多次使用;水溫正常時,先施酵素改底,再用芽孢桿菌原粉調水
養殖水域透明度一般在30~40厘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養殖。
透明度過低,主要是因為水體中懸浮物過多,耗氧增加,使水體缺氧,導致各種問題出現,如氨氮不能正常轉換為硝態氮,使得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超標,從而引起魚類中毒;其次,透明度過低影響藻類光合作用,一旦遇上連續陰雨天,光照進一步減弱,此時極容易出現倒藻,進而有害藻類會釋放毒素,造成養殖魚類中毒死亡,如銅綠微囊藻、水華微囊藻和三毛金藻倒藻后發生的魚類死亡現象。
推薦使用方法:
使用魚康復合芽孢桿菌原粉,分解有機質,降低有機質對養殖水體溶氧的消耗,同時把分解后的有機質作為藻類同化吸收的營養,促進藻類生長,在光合作用中大量產氧,預防疾病的同時,增加花白鰱的餌料。
控制飼料的投喂量,不要過剩,或是補充乳酸菌,提高飼料的消化吸收。
水體中缺乏藻種、缺乏藻類生長所需的各種營養鹽、水體藥殘或重金屬含量超標、水體pH值過低或水的硬度太大、水體里的浮游動物過多等因素會使浮游植物數量減少,導致水體透明度過高,從而使池塘產氧能力降低,養殖品種易缺氧且加劇有毒有害物質的積累;沒有多樣性生物競爭,易長青苔,特別是對苗種危害最大。
推薦使用方法:
施用酵素發酵過的有機肥進行肥水,補充施入糖肽源、EM菌種和芽孢桿菌。引入周邊池塘含藻豐富的水體或潑灑藻種如優球藻,搭配營養全面的肥水產品,如氨基酸肥水膏和磷肥,在此其礎上添加活化劑糖肽源。
對于酸性水體,可定期施用適量生石灰中和酸性水體后,進行肥水操作。
浮游動物過多,則用車輪指環殺傍晚沿池邊局部潑灑或白天全池潑灑后,施用解毒護水寶。
這兩年補充多糖類產品,以提高魚體的免疫力,已是行業內普遍的做法。并且這種方法,已得到大量養殖戶的驗證和認可。比如在飼料中添加黃芪多糖、酵母、免疫增強劑(液體超濃縮黃芪多糖、粉劑的免疫多糖),再配合乳酸菌內服,可預防草魚黑頭瘟,提高小草魚的成活率,并且小草魚的腸壁還會增厚,增強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充足的溶氧是保證魚類健康、快速生長的前提,而且還能為魚類的疾病診斷提供依據,如輔助判斷藻菌平衡:養殖水體發黃,水體中懸浮有機質多,而藻類偏少。則是由于缺乏有益微生物的分解,藻類不能同化吸收這些有機質的營養,藻類繁殖不起來,出現產氧不足;輔助判斷魚類鰓部疾病:有些時候,明明檢測水體中溶氧充足,可就是有魚出現暗浮頭,或是缺氧,用排除法,排除藻類毒素、離子毒素外,就可以得出魚的鰓部有問題。
最直接的影響是使魚類出現浮頭、泛塘;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不能正常轉化,有毒有害物質積累,致病菌大量繁殖,魚患病的機率增加;影響魚類吃食,阻礙生長;增加低溫期和高溫期時,發生水溫分層時施用殺蟲藥的風險;
易導致魚類,特別是苗種氣泡病的發生。
定時使用增氧機增氧,同時打破水體分層,根據池塘大小、養殖品種等多種因素選擇合適的增氧機。
使用增氧顆粒,如長效氧或解毒底加氧,通過氧化部的還原性有機物,達到改善底質的目的。
用全效底改片把底部耗氧的有機質氧化掉,或是使用芽孢原粉調節水質,分解有機質,減少了消耗氧氣的源頭,促進藻類生長產氧,同時還為花白鰱提供餌料。
總之,魚病預防的重點,還是水質的調節,魚每天都在吃料,時時刻刻都在排泄,只有定期將這些污染水質的潛在因素,及時通過微生物的分解,才能從源頭去減少魚病的發生。而對于一些病毒性疾病的防控,通過內服一些免疫增強劑,也是現階段在實踐中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