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萬元在北京市中心只可以買到一個立腳之處,1萬元在河北滄州也只能買1平方米,但1萬元我們在深圳南頭村搭建了一個400平方米的天空農場。
天空農場是一個集雨水收集、都市農業及社區營造于一身的“農構裝置”,對場地最小干預的同時挖掘“城中村農業”潛在的生態意義和生產潛力,提供新的大眾集會空間和社區營造方式。
什么是農構裝置呢?傳統鄉土建造是一項由小農經濟主導,多領域、跨尺度的營造工程,將地理、水利、農業等多學科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這種生產復合型建造方式,稱為“農構”。
從2015年底,我們就開始將“農構”的理念運用于一些微型的項目上,“農業包容城市”———作為城市更新的一種手段,我們試圖通過實驗型設計找到農業反哺城市的基因片段。深圳南頭城中村的“天空農場”便是這樣一個項目:城中村的生產復合型公共空間。
深圳城市大約10%的面積是城中村,卻容納了將近50%的城市人口。城中村在深圳是城市空間的另外一種形式,但同時它飽含著小農經濟混合小工業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一種潛在的與聚落緊密結合的構筑方式。在缺乏公共空間的城中村,天空農場是新城中村經濟的迭代產品,廉價的寄居空間可以成為肥沃的生產空間和獨特的消費空間。
天空農場以平民的價格創造最有效的生產空間,達到盡可能大的推廣效應:我們選用城中村隨處可見的建材PVC作為裝置的主材料,設計老百姓自己就能加工的標準化結構,便于拆卸和運輸。側網采用的是農用地爬藤網,空洞較大,方便植物瓜果垂掛,頂網采用的是防鳥網,保護瓜果的同時又便于雨水收集。
場地原來是一個建筑垃圾堆場,為了利于植物的生長以及日后潛在的場地功能變更,我們采用了“魚菜共生”的方法來培養天空農場的植栽。場地最初沒有水源,放置的九個“黑匣子”利用雨水收集得來的水飼養著幾百條魚,每個黑匣子里的“魚糞營養水”通過一個低壓水泵循環供給植物。
最低的成本,最小的干預,最少的維護,支撐起了400平方米的天空農場。據估算,一個夏天,天空農場可收集利用300噸雨水,飼養200多條魚,培育200多斤瓜果(以黃瓜為例)。
天空農場是城中村里的“移動農業”,它可以出現在屋頂平臺,可以出現在街頭或者任何一個1.5平方米的閑置空間,網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大小。下部最大化留給公共空間,上部最大化的留給植物。
它可以出現在屋頂平臺、街頭或者任何一個1.5平方米的閑置空間。
每個黑匣子里的“魚糞營養水”通過一個低壓水泵循環供給植物。
(據花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