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永軍
(北京普天盛道企業策劃有限公司)

最近發生了兩件事情:第一是中國乳品標準問題,這和每一個人均有關,如果落地,中國奶業的春天就真的來了;第二是金正恩和文在寅見面,三八線在板門店有個五厘米高的臺階,這個小臺階牽動著數十億人的關注。這兩個事情看似沒有關系,但其實可以歸結到一個點,即是最近幾個月的中美貿易戰。
貿易的本質就是內部問題和外部問題。奶粉問題就和貿易有直接的關系,一方面表現為國際貿易形勢,另一方面表現為國內的標準。
這也是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的大局,同時受全球和國內奶業形勢的影響,并通過奶粉這個產品,從國家戰略到行業戰略,從企業戰略到消費行為,均和奶業從業者有關。
最近幾年,提到奶粉繞不過去的詞就是——奶粉注冊制新政。筆者不想討論奶粉注冊制新政的正確或錯誤,合適或不合適,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的市場真真正正被它影響了,并由此產生了一個新的趨勢,在這種新趨勢下,奶粉企業應該如何應對呢?
在中國的奶粉業態中,有國外的企業,有國內的企業;有用干法工藝生產的企業,有用濕法工藝生產的企業,也有用干濕混合工藝生產的企業;有50 億級、10 億級,甚至幾千萬級的企業,這些企業如何在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有些企業面臨的是如何從大到強,有的企業面臨的是如何從小到大,還有更多的企業可能面臨的是生存問題,這些如何解決呢?普天盛道從2003年創立開始就服務于奶粉企業,15 年間從未間斷。筆者曾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題目為《中國奶粉,我們折騰了15年》(見本刊2018年第2期、第4期),總結了對企業以及產業的一些見解,也記錄了在一些關鍵時刻的影響以及為推動這個行業所做的努力。
當前面臨的奶粉市場發展趨勢和過去是不一樣的。在一般情況下,會從產品、價格、渠道、品牌、團隊等多個角度綜合分析市場的趨勢,當然還包括政策。過去兩三年筆者深刻感受到政府政策對奶粉市場有很大影響。市場共同的指向是消費者,所以在市場上會出現有些產品質量很差卻依然賣得很好,而有的產品特別好,渠道和經銷商卻賣不出去的現象。當把這些問題擺在面前時,找到的答案就是趨勢。在對趨勢的判斷時還有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個是新技術。如當前做傳統汽車產業的企業,在電動力逐漸成熟的今天,是否要全部轉型為電動汽車,這就是技術對產業的革命。現在所處于的時代是個超速發展的時代,技術不僅是硬件還有軟件。北京一個開發游戲的朋友,說要開發區塊鏈游戲,還有朋友說要做全國的區塊鏈廁所,這和三五年前有人要做O2O廁所很相似。軟件技術更容易讓人瘋狂,在這些瘋狂的背后,其實一大半都要在市場上退出,但也一定會成長出幾家對這個行業有顛覆性的企業。當前奶粉企業中有不少做得很大,但在技術趨勢面前可能很脆弱。
第二、第三、第四分別是價值、需求和資本。新的技術產生新的價值,新的價值點燃新的需求,一旦需求產生,就是資本角逐的戰場。
大數據使得商業的每一個行為和指令都非常準確,也讓資本對市場更加有信心,如資本對嬰幼兒食品產業產生的影響就很大。前幾年資本市場都認為嬰幼兒配方奶粉沒有投資價值,但是最近中信農業控股了澳優,澳優能不能快速做到100 個億,從銷售上看是有可能的,這就是趨勢。另外,飛鶴從港股上市、圣元有可能也在港股上市等表明,有很多企業越來越多地和資本合作,并由此產生了對乳業有決定性影響的趨勢。
傳統、狹義的趨勢,就是對市場現狀的分析。普天盛道倡導新的趨勢分析,是要看各個企業的戰略趨勢和合作對象,以及市場上的新技術、新價值、新需求、新資本。
舉例說明,有一家企業說2017年銷售額為40 多億元,另一家企業老板卻說:老雷,這是吹牛,哪能做那么多?我們對他每天的生產量特別了解,所以現在的數據肯定是假的。的確,相信嬰幼兒配方奶粉里有很多企業家在吹牛,說我們如何成長,這已經成為了風氣。但想一想這個企業家所講的話,如果對企業的發展有效、有用,而又沒有脫離大致的增長軌跡,是不是這個牛吹吹還行。于是和他講了一個例子:一個女孩出門前為什么要花那么多時間化妝?她是為了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甚至還有很多人做整容。反過來講,企業做品牌、做營銷不就是這么回事嗎,都想把更好的一面展現給市場。我追問他,有哪一個人敢保證一輩子活到今天為止沒說過一句假話呢?這其實反映了一些企業中高層對競爭的認識。都說商戰也是戰爭,但孫子兵法說過:“兵者,詭道也!”所以競爭的本質在于要有目標性的指向,只要守住企業和做人的底線,就可以運作。在很多年前寫過一篇文章,題目為《研究三個人,打敗一家企業》,至今讀來還值得玩味,這也是制定企業競爭戰略的根本思想。
當前世界格局的變化,其實就是幾個國家的幾個董事長和總經理在吵架或打架。如果說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很弱勢,對方提出的所有要求都全盤接受,也就吵不起來,就沒有競爭。但生物界包括企業界,市場上每一天都面臨著競爭,面臨著選擇,而每一個人所含有的底蘊以及對前面所做的趨勢進行判斷,決定著市場中的角色和行為,所以競爭的本質是人對某種市場現象所看、所聽、所想的信息進行的最終決策,這就是方法論。如果一個董事長沒有戰略能力,一個總經理沒有布局能力,一個銷售總監沒有執行力時,這個企業就一定會走彎路或者倒下。所以,企業競爭的本質最終還是人。
“戰略”這個詞曾經很流行,20世紀80年代以后,一直到2005年前后,很多企業家都具備戰略思維。因為中國企業的中層還沒有形成職業化階層,所以很多戰略難以落地。于是有個中國人寫了一本書叫《細節決定成敗》,從這以后,中國有很多研究戰略、思考戰略的人就不研究和思考了,而是天天關注細節。
當前經常遇見很多企業內部管理得一絲不茍,但就是不發展,這種現象在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也非常之多。前一段時間有人到北京拜訪我,他履新了一家企業,我問他“適應不”,他說“到新公司的第一個建議就是把這家企業的制度盡可能的簡化”。我問“為什么?”他說“這個企業銷售額才3 億元,但卻用著一個30 億企業的管理制度”。
其實,這家企業患的病是小企業的大企業病,本質的核心是戰略不清晰,那么做戰略時應該從哪里著手呢?第一個是輿論權,第二個是定價權,第三個是標準權,這是普天盛道獨創的《元規則戰略方法論》。
一是輿論權。建議可以在手機上搜索一下嬰幼兒配方奶粉這個關鍵詞,點一下新聞看看,在嬰幼兒配方奶粉領域里誰的品牌在前一百條,則基本上就是一個好的企業,這是明白輿論的力量。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輿論的力量直接關系一個企業在戰略上是否能夠主動。
二是標準權。飛鶴聯合哈佛大學醫學院,成立中國母嬰營養研究實驗室,其對標準的思考方式即是戰略的思考方式。一方面建立了標準權,另一方面增進了消費者的信任。中國乳業一直受到個別企業對標準的影響,走過的彎路都和標準有關。
三是定價權。90年出生的人今年已經二十八九歲了,這是一個很關鍵的時間段,85后和90后正在成為消費主力,尤其是90后的購買力會在近一兩年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是當前嬰幼兒配方奶粉價格下降的原因。很多產品成本并不高,而終端賣三百、四百元還有人買,這是因為有足夠的購買力,其中就涉及定價權的問題。嬰幼兒配方奶粉高價在過去10年是大企業操縱的結果,這種操縱導致想賣低價的君樂寶最終也放棄了低價操作模式,因為在戰略設計上想影響行業定價權,但是實力又達不到。
輿論、標準、定價,即是戰略的思維方式。勝利的企業在這三條里必定有兩個做得比較好,而如若三個做得都好,肯定是最好的,但失敗的企業肯定有一個做得很差。
布局思維就是把戰略落地的思維。考慮一個企業的布局,尤其一些大的企業布局時需要考慮的要素有很多,如全球貿易,有人在法國建廠,在七八年前就認為法國的奶價相對是比較平穩的,不會有大的漲幅和跌幅,整體上會比中國低25%以上。當企業家用全球貿易的思維判斷時,布局才有意義。如飛鶴“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廣告語,早在2004年三鹿就用過類似的廣告語。當一個企業做大就必須有做大的思維方式,而大企業的思維方式是雷同的,這也是一種布局。
第一個層面的布局思想,主要是解決企業在戰略方面的布局,需要考慮全球貿易、國家政策、行業趨勢、對手策略四個方面。第二個層面的布局是戰術方面的布局,也由四個方面構成,即運動公關、利益產品、故事品牌和根據地渠道。
第一是運動公關。秦朝時商鞅變法就用到運動公關,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情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五十兩。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出來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兩。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使商鞅變法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這就是運動公關的魅力。
第二是利益產品和故事品牌。配方奶粉新政出來后,很多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傻眼了,不允許宣傳“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GOS+FOS)”益生元的組合有益于腸道健康,那通過什么渠道把產品信息的利益傳遞給消費者?這就是現在奶粉市場的一個挑戰。故事品牌很簡單,但很多企業都沒有做好。認識一個人其實是從他身上的標簽開始認識的,而每一個標簽就是他身上的故事。對一個企業或產品來講,標簽就是品牌概念,要構建這個標簽就需要品牌故事。這就是戰術布局的策略。
第三是根據地渠道。普天圣道曾經服務的陜西陽光寶寶奶粉,從3 000 多萬元做到5 億多元,在陜西省估計最高做到4 億多元,把國內外的大品牌都打敗了,成為陜西省第一品牌。當時美贊臣、惠氏都把陽光寶寶列為第一對手,這就是根據地的魅力。
目前能做到50 億~70 億元的奶粉企業,根據地一定是在河南、安徽、江蘇和四川、河北等六七千萬人口以上的大省。而中小企業就未必,如陜西的陽光寶寶、黑龍江的太子樂。現在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有的企業規模才五千萬、一個億,但卻是全國布局,沒有重點。這就是戰略的方法論。不論布的是天局、地局,最終一定要落到人局上,所以說人的布局最重要,很多企業最終的問題就在執行上。都說飛鶴這兩年做得好,是因為戰略、策略,但我覺得并不是,而是由于飛鶴有一大批能干的人,人到位了,其它都會到位。
奶粉企業需要思考三個問題:第一個是競爭對手和資本聯手了會怎么辦?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最近再次得到資本的重視,中信農業基金控股了澳優,這是一個信號。未來市場上,飛鶴、圣元、完達山、銀橋等很多企業去資本市場。但設想一下,當競爭對手突然一天和資本聯合,得了5 億、10 億元的現金用于市場投入時,該怎么做?我想,這個行業還是有機會上演蒙牛成長模式傳奇的,也有機會上演小米成長模式傳奇,我們正在為這種模式思考和努力。
第二個是,當這個市場發生變化時,是否準確判斷這個趨勢。現在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的變化很快,而企業的布局需要具有一定的提前量。試問,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有多少能夠做到。有一家企業,兩三年時間從6 個億滑到了2 個億左右,原因就是在市場上對趨勢判斷有問題,戰略和戰術都出現了問題,可他們還意識不到這一點,現在還在采取錯誤的模式。這種情況在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中很普遍,也是很多企業遭遇5億、10 億元規模困境的原因。
第三個是,當行業毛利從現在的55%左右,降到20%左右時采用什么方法銷售產品?很多人都說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競爭激烈,但筆者認為嬰幼兒配方奶粉真正的競爭還沒有到來。奶粉現在的毛利是50%~60%,個別企業更高。而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是毛利在20%左右時競爭最激烈,所以說真正殘酷的時刻還沒有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