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長明,黎軍
(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廣東 廣州510060)
宜昌市將打造成省域副中心城市,實現湖北省“一主兩副”中心城市跨越式發展戰略,要求宜昌提升區域影響力,解決城市發展和交通問題,強化與周邊城鎮的聯系,提高路網效率、承載力和可達性。
宜昌市為典型的帶狀城市,規劃[1,2]為“以江為軸,雙邊拓展”多組團空間拓展模式。宜昌各組團之間功能互補度高,需要高效、快速的交通聯系:一是順江方向城市發展帶需要快速聯系通道,提供區域中長距離、快速交通服務;二是江南、江北需要快速過江通道進行銜接,加強組團功能互補。
宜昌城市快速路網為“四縱五橫”架構[3,4],外圍高速路網為“U”形結構,點軍、西陵、夷陵3個組團之間及對外銜接不便,亟需一條橫向聯系快速通道,分擔發展大道過境交通壓力。
港窯路位于長江北岸,是宜昌市中心城區“四縱五橫”城市快速路網的“第二橫”。 圖1為港窯快速路區位圖。
港窯快速路的主要功能是承擔點軍組團、西陵組團與夷陵組團之間的快速聯系,實現與翻壩高速、宜巴高速的對接,以客運功能為主。港窯快速路也是中心城區向北延伸的快速出入城通道,有利于緩解主城區發展大道、夷興大道的過境交通壓力,縮短夷陵北部鄉鎮、產業組團等與主城區的時空距離,加快構建宜昌半小時經濟圈[5]。

圖1 港窯快速路區位圖
港窯路線位位于山嶺重丘區,地勢起伏較大,其中峽州大道—東方大道段位于西陵后山,海拔為90~260 m。區域生態敏感度較高,不宜進行大規模城市土地開發。根據宜昌城市總體規劃,西陵后山屬于生態保護區,道路選線盡量結合地形布置,避免造成對山體、農田和水體的破壞,并減少對水庫的影響。
東方大道—宜黃公路段位于夷陵產業園邊緣,地勢較開闊,沿線主要控制點為陳埫坪安置區、爆破廠、凈水廠等。
宜昌市為“沿江帶狀多組團”空間結構,各組團之間交通需求總量較大,組團之間及進出城通道總體通行能力不足,缺乏快速路連接,導致中心城區對外主要干道,尤其是北部出城通道擁堵嚴重。
港窯路作為宜昌市北部出城的快速通道,也是規劃宜昌北站重要的疏散通道。建成后,近期為客貨通道,服務于西陵組團和小溪塔組團,分擔發展大道部分客流及貨運交通,遠期江北翻壩高速建成后,可作為入城客運主通道。
據《城市快速路設計規程》(CJ 129—2009)[6],快速路設計時應采用三級服務水平(穩定流狀態),設計車速為80 km/h時,飽和度應為0.83。城市主干路也應按照三級服務水平設計(穩定流狀態),飽和度為0.8。
通過專業軟件進行交通量預測,遠期(2039年)主要斷面流量見表1。

表1 遠期路段流量預測一覽表
根據測算:港窯路(峽州大道—東方大道段)、港窯路(姜平路連接線—宜黃公路段)需雙向6車道;港窯路(東方大道—姜平路連接線段)需雙向6車道+雙向2車道以上輔道,具體輔道設置情況可結合道路沿線實際進出需求確定。
結合宜巴高速公路出入口設置條件,港窯路有2個路線走向:一是通過宜黃公路接既有宜昌北收費站;二是在官莊新建收費站接宜巴高速公路。圖2為路線走向比選圖。
花溪路是宜昌市中心城區“四縱五橫”城市快速路網的“第三橫”,也是宜昌東環,南起江城大道,經伍家崗長江大橋,串聯伍家崗片區、宜昌東站與宜昌北站。規劃花溪路在官莊附近接入宜巴高速,服務伍家崗組團和龍泉組團,是宜昌市東北部重要的貨運通道。

圖2 路線走向比選圖
綜合分析,花溪路在官莊與宜巴高速公路連接,港窯路利用宜黃公路接宜昌北收費站,形成“雙廊并進”格局,更加契合城市發展目標。圖3為港窯路與花溪路區位圖。

圖3 港窯路與花溪路區位圖
該項目總體走向為南北走向,通過現場踏勘并結合收集資料的研究分析,對項目路線走廊方案影響較大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現狀地形地貌、沿線規劃、產業布局、現狀路網、地質條件、水文等。進行分析后提出K線、B線、C線、G線等有價值的線位,分段進行技術經濟比選后確定推薦線位。圖4為港窯路線位比選總圖。

圖4 港窯路線位比選總圖
港窯快速路南起峽州大道,該節點設置全互通立交,沿西陵后山北行,在李家沖設置短隧道,穿越山體后,于葉家灣設置喇叭立交與東城大道南延線銜接,沿山溝北行,下穿東方大道后在主線兩側設置輔道,在小鴉公路陳埫坪附近設置主線上跨型全互通立交,繼續沿夷陵產業園規劃用地邊緣北行,在東城大道和姜平路連接線相交處均設置主線上跨型菱形立交,繼續北行至青龍咀附近時設置宜黃公路立交,港窯路主線接入宜黃公路,利用宜黃公路接入宜昌北收費站。推薦線位全長12.70 km。圖5為港窯快速路沿線規劃用地圖。

圖5 港窯快速路沿線規劃用地圖
根據沿線地形地貌、規劃用地屬性等因素,分段確定道路橫斷面方案。
(1)峽州大道—東方大道
該路段長約6.2 km,位于西陵后山,道路兩側無開發用地,道路紅線寬30 m,雙向6車道。
(2)東方大道—姜平路連接線
該路段長約5.2 km,位于夷陵產業園外圍,道路兩側為城市規劃區。考慮港窯路的服務功能,在快速路兩側設置輔道,道路紅線寬50 m,主線雙向6車道,輔道雙向4車道。
(3)姜平路連接線—宜黃公路
該路段長約1.3 km,參考宜黃公路斷面布置,道路紅線寬36 m,雙向6車道。
按照“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港窯路全線設置連續的慢行系統。
根據沿線城鎮分布及路網布局,結合區域路網交通量和道路規劃、用地規劃,綜合考慮地方經濟發展規劃,為充分發揮該項目功能作用,解決與各相交道路的交通轉換,獲得良好社會效益,該項目共設置7座互通立交。圖6為港窯快速路立交布置示意圖。
從港窯快速路立交布置示意圖可以看出:港窯路主線12.720 km共設置7座立交,立交間距986~3 295 m,平均間距2.12 km。其中:西陵后山段(峽州大道—東方大道)路線長6.221 km,立交平均間距3.11 km;夷陵產業園段(東方大道—宜黃公路)路線長6.5 km,立交平均間距1.63 km。
東方大道立交與小鴉公路立交間距僅986 m,不能滿足《城市快速路設計規程》(CJJ 129—2009)7.2.2條出入口最小距離要求,須綜合考慮。

圖6 港窯快速路立交布置示意圖
峽州大道是宜昌市“四縱五橫”快速路網的第二縱,立交節點距隧道洞口500 m,南臨中南路菱形立交700 m,地勢北高南低。
該節點主要轉向為主城區與峽州大道北的轉換。推薦方案采用對角象限雙環式變形苜蓿葉立交(見圖 7)。

圖7 峽州大道立交方案圖
該方案匝道布局緊湊,轉向順暢,造型美觀,隧道出口與立交的距離滿足要求;比選方案采用對稱雙環式變形苜蓿葉立交,在港窯路東側布置匝道,優點是立交距離隧道口距離較大,但主流向線形指標較低。
東城大道平行港窯路走向,為完善區域路網,在東城大道南延段設置互通立交,解決夷陵產業園與港窯路的交通轉換。
設計結合地形提出單喇叭互通立交方案和T型互通立交方案(見圖8),立交方案比選見表2。
經綜合比選,考慮到該節點交通量不大,推薦采用單喇叭互通立交方案。
東方大道為夷陵區雙向6車道主干路,在該節點設置菱形立交,主要解決東方大道與港窯路的交通轉換。

圖8 東城大道南延線立交方案圖

表2 東城大道南延線立交比選表
設計結合地形和縱斷面設計,分別提出港窯路下穿和港窯路上跨東方大道的菱形立交方案。立交方案比選見表3。

表3 東方大道立交比選表
由于上跨和下穿方案用地和拆遷一致,不進行比選。綜合考慮經濟、景觀以及主線分合流等影響,推薦港窯路主線下穿東方大道方案。
小鴉公路樞紐立交位于宜昌西北部,是小鴉公路與港窯路兩條城市快速路進行交通轉換的重要樞紐立交。
現狀小鴉公路為一級公路,設計速度為80 km/h,雙向4車道,路基寬度為24.5 m。規劃小鴉公路為城市快速路,主線雙向6車道,紅線寬度控制50~60 m,預留輔路、人行與非機動車道建設條件。小鴉公路樞紐立交將加強夷陵區與城區外圍高速公路系統銜接,分流過境交通,構建主城區交通保護殼。
設計結合地形提出對稱雙環式變形苜蓿葉立交方案和完全苜蓿葉立交方案。立交方案比選見表4。圖9為小鴉公路立交方案圖。

表4 小鴉公路立交比選表
綜合考慮表4的各項因素,推薦采用對陳埫坪安置區影響較小的變形苜蓿葉立交方案。
由于東方大道立交與小鴉公路立交間距僅986 m,設計根據規范要求[7-9]設置集散車道,并自東方大道起設置雙向4車道輔道。
東城大道北段與港窯路交叉口設置冷水口菱形立交,解決東城大道與港窯路的交通轉換,解決夷陵產業園片區的出行。
在楊家場設置港窯路上跨姜平路連接線的菱形立交,解決港窯路與姜平路、晨光路、夷興大道的交通轉換。

圖9 小鴉公路立交方案圖
宜黃公路立交位于宜昌市夷陵區姜家灣村,是宜黃公路與港窯路進行交通轉換的重要立交,也是港窯路往返宜巴高速公路的重要節點。
宜黃公路是夷陵區及宜昌主城區連接宜巴高速、滬蓉高速宜昌北互通以及宜秭、宜保兩條省道通往興山、神農架、保康等地的重要通道。宜黃公路正在進行拓寬改造,由雙向2車道改造為雙向6車道,設計速度為80 km/h。設計提出港窯路從兩側接入和中間接入宜黃公路兩個方案,方案比選見表5。圖10為宜黃公路立交方案圖。
綜合考慮技術、經濟等因素,推薦采用對在建宜黃公路影響較小的兩側接入方案。宜黃公路與港窯路交通轉換采用雙車道匝道,匝道設計速度60 km/h。經驗算,兩側接入方案通行能力滿足要求。
港窯路的建設將完善宜昌市“環網相連,節點暢通,結構合理,高效便捷”的快速路網體系,加快建設一個“既大又強、特優特美”的新宜昌。

表5 宜黃公路立交比選表

圖10 宜黃公路立交方案圖
本文分析了港窯路的功能定位和建設條件,結合路網進行了交通分析和交通量預測,為總體路線走向的確定指明方向。通過對總體線位研究,重點結合規劃路網對沿線7個節點進行了技術、經濟比選,確定了合理方案。可為類似的城市快速路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