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萬銀
(中國市政工程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00)
依據《道路工程術語標準》(GBJ 124-88),踏勘為對道路建設的方案進行野外勘查和技術經濟調查并估算投資等的作業。有效的踏勘可以幫助踏勘人員提高工作效率,節省時間,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時可以提高設計文件的準確性、可行性、科學性。踏勘人員如果對踏勘流程不熟悉,準備工作不充分,不僅踏勘效率低,還會造成踏勘成果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最終導致重復踏勘或設計成果有缺陷。經查閱有關城市道路規范、標準、書籍、文獻等資料,發現關于城市道路現場踏勘工作流程介紹資料零碎分散,缺乏系統性。為此,擬對城市道路現場踏勘工作流程作一系統介紹,供踏勘人員進行現場踏勘工作參考。
城市道路設計現場踏勘一般流程主要包括確定設計范圍和內容、資料收集、填寫踏勘任務書、現場踏勘、形成踏勘報告等階段,如圖1所示。
踏勘人員現場踏勘前,應確定擬建項目的設計范圍和內容。設計范圍包括道路的起訖點、路線長度、紅線寬度等;設計內容包括設計范圍內道路工程、橋涵工程、隧道工程、給水工程、排水工程、防洪工程、熱力工程、燃氣工程、照明工程、景觀工程。確定設計范圍和內容的依據有設計委托書、中標通知書、有關的合同、協議書、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批準文件等。

圖1 城市道路設計現場踏勘一般流程圖
設計范圍和內容確定后,應收集與其有關的基礎資料。基礎資料應由建設單位提供,部分資料也可通過網絡等途徑獲得。基礎資料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內容:
(1)規劃文件,包括城市總體規劃、相關專業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
(2)自然條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氣象、地震、礦產等。
(3)其他資料,包括地形圖、地下管線、沿線道路、河道、鐵路、軌道、文物古跡、名木古樹資料、與工程相關的專項研究報告等。
資料收集應力求全面準確。資料收集后,應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并依據整理后的資料填寫現場踏勘任務書。
踏勘任務書內容應包括以下2方面:
(1)踏勘范圍、內容、要點、難點。
(2)城市規劃的道路線位、高程、道路斷面或批復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擬定的道路線位、高程、道路斷面。
踏勘報告書完成后,踏勘人員應聯系建設單位,確定踏勘時間、人員分工,安排好踏勘線路,準備好踏勘工具。踏勘工具主要有地形圖、路網圖、指南針、測距儀、手持GPS、皮尺、相機、紙、筆。
1.3.1踏勘方法
踏勘方法主要有以下4種:
(1)看,主要通過目測,了解現場地形地貌、建筑物、構筑物、文物古跡、自然植被等情況,復核現場地形較地形圖是否發生變化,判斷道路大致位置。
(2)量,主要通過測距儀、手持GPS、皮尺等工具,粗略確定建筑物、構筑物、河道、溝道、管線、交通及附屬設施位置、尺寸,判斷道路大致位置、高程。
(3)照,主要通過相機,對沿線地形地貌、建(構)筑物等進行拍攝,形成直觀的影視資料,供后期設計、決策、審查等人員參考、引用、決策。
(4)問,對于現場無法直接獲取的資料,踏勘人員可采用交流、詢問等方式,向建設單位人員、當地居民、項目相關單位負責人員等獲得。詢問時,踏勘人員應態度友好,言語禮貌,以免對方產生排斥心理;同時對于不宜公開項目,踏勘人員應做好保密工作。
1.3.2踏勘內容
踏勘內容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1)調查起訖點、線位、高程。
踏勘人員應通過看、量、問等方法,調查道路起訖點、線位、高程、斷面。調查目的主要是復核道路起訖點是否與設計委托書一致,初步判斷道路線位、高程、斷面設置是否合理。
(2)調查地形地物、建(構)筑物、名木古樹等。
地形圖為前期測量資料,設計范圍內現狀地形地物、建(構)筑物可能發生變化。所以踏勘時,踏勘人員應調查設計范圍內的地形地物、建(構)筑物、名木古樹,并與地形圖進行比對,判斷是否發生變化。對于現場發生變化的地方,踏勘人員要及時標記,以便后期進行補測完善。
道路的線形布設受沿線建筑物影響。沿線建筑物包括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業建筑、農業建筑。踏勘時踏勘人員應調查沿線建筑物類型、規模,確定是否有文物古跡、風景名勝。依據建筑物重要性,初步判斷能否拆遷;對于不能拆遷的,應考慮線形繞行方案。
沿線構筑物也是影響道路設計的重要因素。踏勘時,踏勘人員應調查沿線構筑物情況。構筑物包括相交道路、橋涵、隧道、地下管線、鐵路、軌道、高壓線塔、河堤等內容。沿線有相交道路、隧道、鐵路、軌道的,應確定其大致位置、尺寸,復核是否與城市規劃一致,并初步擬定交叉方案。沿線有橋涵、河堤、地下管線的,應確定其大致位置、尺寸,應初步判斷能否利用,對于不能利用的,應初步擬定修建規模。
道路修建應滿足沿線農田水利灌溉要求,滿足河道溝道防洪要求。踏勘時,踏勘人員應調查沿線農田水利設施,調查河道溝道寬度、水位、流量,并依據調查情況初步擬定道路跨越農田水利設施、河道、溝道方案和大致規模。
(3)調查建筑材料來源。
建筑材料的來源、質量、獲取難易程度直接影響項目的方案設計和工程造價。踏勘時,踏勘人員應調查建筑材料來源、質量,料場位置,初步判斷材料來源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應考慮替代方案。
(4)調查取棄土場位置。
取棄土場位置影響項目的工程造價。位置設置合理與否,也直接影響項目所在地的環境保護。踏勘時,踏勘人員應調查取棄土場位置,初步判斷其位置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應考慮替代方案。
(5)調查已建道路情況。
對于改擴建道路,應調查原有道路情況,包括已建道路規模,路線走向、道路設施、路基路面結構、交通量等內容。
踏勘任務結束后,踏勘人員應根據踏勘記錄盡快形成踏勘報告。踏勘報告應包括工程概況、場地現狀、建設條件、問題與建議等內容。踏勘過程中發現的比較常見問題及處理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
(1)設計范圍內現狀地形地物、建(構)筑物發生變化,地形圖陳舊不能滿足設計要求。發現此類問題應要求相關人員進行補測或重新測量。
(2)設計范圍、內容現場實際情況與設計委托書不符。發現此類問題應及時聯系建設單位說明情況,并商議調整事宜。
(3)城市規劃或批復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擬定的道路線位、高程、斷面不合理或無法實施。發現此類問題應與建設單位溝通重新調整設計方案。
設計方案確定后,下一步工作為編制提交勘測任務書。勘測任務書編制依據主要有踏勘報告書、設計方案、《工程測量規范》(GB 50026)、《公路勘測規范》(JTG_C10)、《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JTG C20)、《市政工程勘察規范》(CJJ 56)。
科學的踏勘流程能幫助踏勘人員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設計質量,但如果不掌握流程使用方法,一味強調流程程序,面對不同情況不能靈活變通,則會適得其反。踏勘人員在運用踏勘流程時,需注意以下問題:
(1)雖然大部分城市道路工程項目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但由于每個工程都具有特定的建設時間、地點和條件,其實施都會涉及某些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即每個項目都有其獨特性;并且一些大型工程項目,建設周期長,影響因素多,有些因素具有不確定性和突發性,從而導致其具有復雜性;所以,踏勘人員在現場踏勘時,根據不同項目的特殊情況,靈活掌握文介紹的流程,動態運用。
(2)由于不同專業其工作內容不同,其工作程序也有所不同。所以,非城市道路專業踏勘人員應根據其專業內容及程序特點,對本文介紹的流程調整完善,然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