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彪
摘 要:情境微寫作是高考命題改革后出現的新題型,學生在解答時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有:寫作要素殘缺,任務指令不明;缺乏生活常識和文化積淀;寫作要素把握不準,用詞不準,修辭失當,描摹失真;意象缺乏審美,感情虛假,格調不高。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須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提高審美情趣和語言運用能力,并在解題時關注試題情境和任務指令,捕捉任務信息。
關鍵詞:情境微寫作;高考試題;作文診斷
情境微寫作是高考命題改革后出現的新題型,其特點是短小精悍、貼近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但是,由于忽視寫作情境、任務指令,缺乏生活、文化常識,語言駕馭能力較差等原因,學生在解答情境微寫作題時問題不少,考場作文中文質兼美的更是鳳毛麟角。為了把脈情境微寫作,突破瓶頸,本文借助學生習作剖析問題,探尋對策,希望對情境微寫作有困難的學生有所啟發和幫助。
一、情境微寫作習作診斷
2018年3月,紹興市高三適應性考試試卷中的情境微寫作試題如下:
請根據下面的詩句,描寫一個場景。
要求:①至少運用兩種修辭手法;②語言形象生動;③不少于100字。(6分)
梅雨時節家家雨,春草池塘處處蛙。
這一試題的評分標準是:
圍繞意象“梅雨時節”“春”“草”“池塘”“蛙”展開想象,描寫暮春時節的景物,給3分;運用修辭手法,給2分。語言連貫、準確、生動,給1分。字數不到100個,酌情扣分。
診斷學生的考場習作,筆者發現,學生在解答情境微寫作題時存在如下問題:
(一)寫作要素殘缺,任務指令不明
1.情境要素殘缺
情境微寫作通常要求寫一個場景,而場景由一定數量的關鍵意象組成,這些關鍵意象就是所謂的寫作要素。關鍵意象通常隱含在試題情境中,學生要識別、提取并緊緊圍繞它們,展開想象,用心描摹。如果關鍵意象數量不夠,就會直接影響描繪場景畫面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如果對關鍵意象認知不清,就會造成場景意境出現較大偏差,甚至偏離寫作主題。
這道題的關鍵意象有5個:“梅雨時節”“春”“草”“池塘”“蛙”。學生寫作時最容易遺漏的寫作要素是“草”和“池塘”。
【病文示例】
雨,是愁人的。唯獨江南的雨,細微、柔弱得讓人心生憐愛。黃梅時節的雨,應該是一個腳步輕盈、明眸皓齒的姑娘,走過環繞池塘的綠地,走過一戶戶白墻黑瓦的人家,從古纖道到臥波長橋,再到檐角高挑的戲臺,水袖輕舞,含情脈脈,不沾染世俗的情愫。
此文意象綿密、清新,句式靈活,善用修辭,意境深遠,但是缺少關鍵意象“蛙”。畫面雖美,但是不完整,與既定場景畫面寫作任務差距較大,所以要扣除1分。
2.任務指令不明
情境微寫作有約束學生寫作行為的明確指令,常見的“規定動作”集中在主題、對象、氛圍、修辭及字數等方面。
此題的硬性指標是:至少兩種修辭;語言生動形象;不少于100字。這些“規定動作”是賦分點,必須保質保量完成。由于不明確任務指令,學生習作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修辭數量不夠、語言缺乏表現力、字數不夠等問題。
(二)缺乏生活常識和文化積淀
“梅雨”常識:
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六七月都會出現一段持續時間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梅雨”。
從時間上看,“梅雨季節”應該在暮春初夏。由于缺乏生活常識或者因為“春草”一詞的干擾,學生很容易把“梅雨季節”理解成盛夏或者初春。另外,有些學生出于增加文化底蘊的目的,引入名言或詩句,卻因不明典故而弄巧成拙。
【病文示例】
江南的雨季,是一幅色彩明麗的畫卷。春雨淅淅瀝瀝地擊打剛剛蘇醒的大地,青草掙脫了泥土的束縛感受春天的氣息。微風拂過,帶來層層漣漪,偶爾聽到幾聲似有似無的蛙鳴,仿佛訴說著春天的故事,贊美春的生機。正所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啊!
考生不清楚“梅雨”的常識,導致寫作方向出現偏差,即混淆了時間,寫成了初春。另外,“春雨”較綿密,用“擊打”不夠準確,不符合生活實際。再者,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可以用于初春、陽春,但用于暮春,顯然不匹配。
(三)寫作要素把握不準,用詞不準,修辭失當,描摹失真
描寫場景,要把握關鍵意象特點,準確用詞,恰當修辭,傳神地刻畫事物的神韻,不留斧痕地營造出符合主題要求的場景。
此題要充分利用“梅雨時節”“春”“草”“池塘”“蛙”5個關鍵意象,巧妙布局,寫出梅雨季節的特點,展現出暮春初夏時生機盎然的景象。
1.關鍵意象把握不準
寫作對象明確,對象特點明晰,寫起來才能有的放矢。寫作“春草”意象時,不少學生認識不到位,寫成了初春時的“春草”,實際上應該是暮春、初夏時的“春草”,兩者形態、色澤均有較大差別。
“梅雨時節家家雨,春草池塘處處蛙”一句的關鍵意象,可作如下解析:
(1)梅雨時節:春夏之交,雨期長,雨量足,寫梅雨的詩句有“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
(2)春草:茂盛、繁密、顏色較深,寫春草的詩句有“水花草滿蛙鳴合”。
(3)池塘:因雨水豐沛而盈滿,寫池塘的詩句有“一池草色萬蛙鳴”。
(4)蛙鳴:青蛙數量多,叫聲聒噪、響亮,此起彼伏,描寫蛙聲的詩句有“喧喧兩部亂蛙鳴”“私蛙鳴鼓吹”“千蛙鳴噪污池水”。
學生在寫作時,往往會出現關鍵意象把握不準的問題。
【病文示例】
梅雨是焦躁的,急匆匆來,急匆匆去。
梅雨一般在6月中旬開始,7月中旬結束,持續時間較長。此句運用擬人手法寫梅雨的焦躁和短暫,不符合梅雨的形象特點。
【病文示例】
梅雨喚醒了沉睡的大地,青草掙脫了泥土的束縛,探出頭來,感受春天的氣息。
很明顯,這是初春時草的情態,并不符合暮春初夏時草的特點。
【病文示例】
偶爾聽到幾聲似有似無的蛙聲,仿佛在訴說著春天的故事,贊美春的生機。
“處處蛙”說明蛙多、聲響。“幾聲似有似無的蛙聲”,說明鳴蛙幾乎沒有,且近乎失聲,與情境中的“蛙鳴”要求相去甚遠,甚至大相徑庭。
2.用詞、修辭運用不當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章沒有文采,很難在考場中脫穎而出。要使文章有文采,我們須貼著寫作對象,調動生活體驗,用心描摹。可是,從學生的實際寫作來看,用詞、修辭運用不當的情況比比皆是,更不要說是寫出文采了。
【病文示例】
往外面一望,池塘的青蛙像雨后春筍一樣冒了出來。
蝌蚪因尾部細胞的凋落,成了青蛙。
“雨后春筍”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出現,此處屬于對象誤用。另外,青蛙大量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現象并不常見,除非是極端天氣。“尾部細胞的凋落”是說明性語言,不適合用在場景描寫中。
【病文示例】
頃刻間,雨猶如子彈般擊過來,給大地帶來甘霖。
雨淋在每家每戶的院子里,像是老天潑了一盆無止盡的溫水。
把“雨”比喻成“子彈”,不符合梅雨的特點。把“雨淋”比喻成“潑水”,兩者缺乏相似性,修辭不當。
(四)意象缺乏審美,感情虛假,格調不高
學生寫作中的有些關鍵要素并非語言不準確,也不是修辭運用不好,但是審美格調不高,與其他意象或整體意境相排斥,表意虛假,嚴重影響了作品的可讀性。
1.關鍵意象缺乏審美,排斥意境或其他意象
【病文示例】
雨中的草剛冒出來不久,稀稀疏疏的,像掉了毛的地毯。
家家院中的那口老井,開始狼吞虎咽起來,發出了貪婪的歡笑。
把稀疏的草,比喻成掉了毛的地毯,拋開季節問題,描寫雖然深刻精準,但是意象美好的一面被剝離掉了。老井“狼吞虎咽”,“貪婪的歡笑”,形象猙獰,與場景意境氛圍要求不符,與其他意象相排斥。
2.感情虛假,格調不高
情境微寫作注重藝術創造,強調個人體驗和真實感情的抒發,但是學生習作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通弊。
【病文示例】
呱呱,呱呱,似乎在說:老天爺,你快別哭啦。
雨水們說:這幾天,你們就在家休息休息吧!可是池塘里的青蛙不聽使喚,偏要出來。
青蛙不讓天空哭泣,雨水叮囑青蛙在家休息,這些情節表情虛假,格調不高,并不能表達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和獨特人生感悟。
二、情境微寫作教學策略
(一)留心觀察生活,進行真實寫作
同樣的主題,同樣的寫作要素,同樣的形式要求,學生寫作往往呈現同質化寫作傾向。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留心觀察生活,不斷豐富生活體驗,發現生活的詩意和哲理,嘗試個性化表達,進行真實寫作。
(二)提高審美情趣和語言運用能力
情境微寫作不同于說服性微寫作和應用性微寫作,通常對語言藝術表現力有較高的要求。要想提高學生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積累生活經驗和文化常識,提高審美藝術情趣,加強練筆,強化升格訓練,提高語言駕馭能力,實現創意表達。
(三)關注試題情境和任務指令,捕捉任務信息
目前的情境微寫作通常會營造一個真實、開放的情境,即選取生活中常見的場景,為考生自由思考創造條件。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解題一定要關注語境,提取有效的思考要素。另外,情境微寫作有明確的任務指令,解題時要高度關注,并且保質保量完成,確保采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