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敏 解秋婷
【摘 要】為了實現經濟總量平衡的目標,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組合方式靈活多樣,在具體的操作中,準確的形勢判斷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能夠成功協調配合以維護經濟平穩增長的首要條件。因此,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內容是全方位的。
【關鍵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宏觀調控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可以看成這五個配合:①政策目標上的配合與平衡②政策方向的配合③政策工具的配合④政策力度的配合⑤政策時間的配合。
就總量目標而言,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一致的,這需要靠恰當的政策配合來實現。但由于財政、貨幣政策具有不同的作用機制和特點,可能出現財政、貨幣政策效果的相互抵消,可見,在宏觀調控中,必須構建一個有效的財政貨幣政策組合。財政、貨幣政策都是通過一定的政策工具來實現的。例如,財政政策可選擇的工具有公共投資、稅收、財政補貼、轉移支付等;貨幣政策可選擇的工具有存款準備金制度、再貸款和再貼現和公開市場操作等總量控制工具,以及窗口指導等選擇性政策工具。因此,財政貨幣政策在其工具的選擇上應相互配合。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在政策力度上也需配合使用。并且時間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時間的配合不僅指政策選擇的時機還指政策的持續期。解決財政貨幣政策的時間問題的難點在于政策時滯的確定和政策持續時間的把握,因此二者的配合在時間問題上應注意對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的考察,在準確判斷宏觀經濟運態勢的基礎上,科學選擇財政、貨幣政策的組合,同時需要對財政、貨幣政策工具時滯的長短進行仔細研究,根據需要選擇時滯長短相匹配的政策工具組合。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期間也伴隨著明顯的周期波動,在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促進我國經濟健康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可以看看我國歷年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使用。
一、1993年——1996年適度從緊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號召加快改革和發展。“南方談話”推動了新的改革熱潮,也促進了經濟的上升勢頭,在全國上下掀起了新的發展熱潮。到1993年上半年,由于投資急劇膨脹,特別是房地產投資迅猛增加,各地普遍建立經濟開發區,結果導致了比1988年更嚴重的通貨膨脹。
從1993年7月起,政府決定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強宏觀調控。具體包括:嚴格控制資金的流動,基建項目要經中央政府主管部門審批;提高利率,實行保值儲蓄;不僅控制資金的供給總量,而且控制資金的流動,嚴禁資金流向房地產,實行由中央直接將資金貸給重點企業和重點工程,甚至連銀行間的正常拆借也一度停止。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取得了明顯效果,到1996年底,過熱的經濟和金融運行中的混亂狀況得到治理,持續三年之久的高通貨膨脹大幅度回落,1997年國民經濟順利實現第一次“軟著陸”。實行了4年半之久的財政金融“雙緊”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
二、1998年——2002年積極有限度擴張
由于連續4年實行宏觀經濟“雙緊”政策,從1996年開始出現市場需求疲軟,到1997年3月,物價開始回落,GDP開始下滑。至此,中國經濟已從通貨膨脹轉化為通貨緊縮。針對通貨緊縮、有效需求不足等情況,政府從1998年對宏觀經濟政策又進行了調整,由以往的緊縮政策轉變為擴張的政策(由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轉向積極有限度擴張和積極擴大內需。)1998年10月開始,中國連續幾年對國民經濟實施以積極財政政策為主旋律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俗稱擴大內需政策。其中就包括: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從松)。在亞洲金融危機沖擊和隨后世界經濟低迷的不利條件下,1998-2002年我國經濟仍保持了年均7.8%的較快增長,在國際被譽為“一枝獨秀”。這和宏觀調控的又一次成功實踐是分不開的。
三、2003年——2004年有寬有緊
進入2003年,中國繼續實施自1998年10月開始的以積極財政政策為主旋律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然而,2003年以來,在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中出現了一些不穩定和不健康因素,最突出的是兩個問題:一是糧食問題,二是投資問題。為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大起大落,2003年下半年中國政府再次采取了加強宏觀調控的措施。此次加強宏觀調控,有以下幾個特點:(1)預見性強,措施及時(2)有緊有寬,措施靈活(3)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宏觀調控政策將在保證積極財政政策功能轉型的同時,適度微調貨幣政策,以維護好經濟發展的良好形勢。
四、2005年——2007年“雙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2004年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但同時信貸規模增長偏快,消費價格指數高位運行,通貨膨脹壓力逐漸加大。2004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做出了財政政策轉型的決定,宏觀調控由“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過渡到“雙穩健”模式。2005年近一年的實踐表明,財政貨幣政策的基本取向均為穩中偏緊,總體上配合較為協調。
五、2008年——2010年“雙松”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2008年上半年是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之所以要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是因為在2007年,我國通脹性十分嚴重,市場上流通的貨幣供過于求。2008年國家提高利率水平,提高準備金,提高基準利率等來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但是2008年下半年,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惡化,并迅速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為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我國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有:(1)擴大政府支出規模(2)實施結構性減稅措施(3)增加國債發行規模。
適度的貨幣政策有:(1)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2)取消信貸規劃(3)加大信貸投放,優化信貸結構。
六、2011年——至今一積極一穩健
2011年,國際金融危機極端動蕩狀態已經有所緩和,但由于經濟危機時采取的適度寬松政策的影響,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國家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便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
在此后的六年里,中國采取的一直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不過每次政策的著力點都有所不同。我們要相信,穩健的貨幣政策與積極的財政政策將繼續為推進我國改革保駕護航,在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中發揮重要。
歷年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使用讓我們看到了它們組合方式的靈活多樣,并且它們的配合的內容也是全方位的。也正是因為準確的形勢判斷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讓我國的經濟平穩健康的增長。
【參考文獻】
[1]胡東華.宏觀經濟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2]積極推進財政改革保持貨幣政策穩健發展[J].中國商界,2017(10).
[3]張龍.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及其配合效應分析[D].西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