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亮
文化旅游特色小鎮是依托獨特地域文化、鄉土民俗、歷史遺存、傳統工藝、民族服飾美食等資源,以文化基因和文化元素提煉為核心,以創意和再生設計為手段,打造形成情調韻味濃郁、旅游業態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宜游宜業的綜合開發體系。
云南特色小鎮建設將運用地方優秀傳統建筑元素,營造具有地域差異的建筑風貌特色,加大歷史遺跡遺存文化保護傳承力度,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突顯歷史文化特色;充分發揮民族風情多樣的獨特優勢,將民族特色打造成為特色小鎮的亮麗名片;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突出生態特色,實現特色小鎮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統一。
一、建設意義
(一)建設文化旅游特色小鎮是推行新型城鎮化,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著力點
加快開發建設文化旅游特色小鎮,有利于推行新型城鎮化,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豐富城鎮類型,是昆明市城鎮發展的新路徑。2016年的數據顯示,我省城鎮化率僅為31.4%,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若要2020年實現全國同步達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加快城鎮化步伐,提高城鎮化水平,推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而破解“三農”難題,是提升城鎮化的關鍵一步。文化旅游特色小鎮的發展,可增加新的就業崗位,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創造條件,促進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并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使農村經濟得到繁榮、農民收入得到增加、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二)建設文化旅游特色小鎮是推進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
自從黨中央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之后,形成了一批創新創業平臺,打造了一批創新創業品牌,探索了一批創新創業制度模式。雙創示范基地已經成為促進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文化旅游特色小鎮作為雙創平臺的組成部分,在承擔雙創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載體作用。首先特色小鎮距離大中城市比較近的城郊地區,具備交通方便快捷、區域旅游要素多、民俗文化深厚、主題特色鮮明、地形地貌獨特等硬件條件的,在規劃設計和后期建設運營上加入創新性思維模式,大力結合鄉村旅游發展,通過鄉村旅游帶動特色農產品銷售。與此同時,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小鎮,富民是核心,好的產業是能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致富,再也不用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同時還能一并解決留守兒童、孤巢老人、鄉村空心化等一系列城鄉二元化體制帶來的頑疾。
(三)建設文化旅游特色小鎮是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器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習近平總書記用詩意的語言為我國的新農村建設指明了方向。2014年初,中宣部、中央文明辦部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任務,提出了“建設美麗鄉村”的響亮主題。云南省積極響應中央號召,近年來持續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目前全省有615個傳統村落入列國家名錄,1700個村莊入列省級規劃建設示范村。美好鄉村建設首先需要增強資源的保護度,昆明市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因此要保護和利用好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建設文化旅游特色小鎮,可吸引社會資金的投入,更好地挖掘、整理昆明豐富的風景名勝資源、歷史文化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使其得到有效保護,通過這些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升城鎮建設和旅游業的文化內涵,從而使旅游小鎮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助推器。
二、國外案例借鑒
(一)特色產業是基礎
文化旅游特色小鎮創建中,必須緊扣產業升級主題,鎖定產業主攻方向,構筑產業創新高地。一方面,特色化的文化旅游產業運營杜絕了“百鎮一面”、同質競爭的現象;另一方面,文旅特色小鎮的建設,不要華而不實的增長指標,要的是“轉型”與“創新”的含金量。這個投資必須突出“有效性”、“長期性”,上述目標的實現必然需要強有力的產業化基礎作為后盾,同時產業經濟的發展能夠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
(二)創意文化是亮點
要善于挖掘本地本土的名人名事、傳統風土文化,結合實際創建文化設施,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梢耘e辦獨具匠創建文旅特色小鎮應該學習西方,把發揮名人效應與開發文化旅游相結合,力爭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三)完善政策是保障
一方面,政府通過政策干預可以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隨著市場經濟對文化旅游特色鎮發展影響的不斷深入,政策機制應更多的表現在對市場的干預上,以保障公共利益。另一方面政策還要突出靈活性,機制創新是文化旅游特色小鎮發展的動力之一,政府應在市場主體登記制度、審批流程再造等方面對文化旅游小鎮實行政策偏向,降低準入門檻,削減審批環節,提供全程代辦,創新驗收制度,把審批流程改到最便捷,讓文化旅游特色小鎮企業少走彎路好辦事。
(四)功能聚合是核心
中國仍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即使是大都市地區,內部也存在發展階段不均衡的問題,聚合功能是文化旅游特色小鎮健康發展的核心。設置關卡林立的門票點不是文化旅游特色小鎮,流水線般的產業園區也不是文化旅游特色小鎮,文化旅游特色小鎮要的是有山有水有人文,產業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區功能高度融合,讓人愿意留下鄉愁也能創造財富,發掘文化功能,要把文化基因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培育創新文化、歷史文化、農耕文化、山水文化。嵌入旅游功能。
三、建設路徑
(一)文化資源為內涵,旅游業態為載體
強化特色小鎮文化、旅游產業功能融合,以文化資源為內涵,以旅游業態為載體,按照“錯位競爭、差異發展”的要求,發揮昆明市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傳統產業文化等文化資源優勢,成功凝聚融合當地民族文化,人文風情,將鄉土人情,文化創意,故事傳說形成有吸引力,有共鳴的文化氛圍;找準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新前沿,順應消費升級新變化,聚焦文化產業十大業態、旅游產業領域及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領域,細分產業領域,每個特色小鎮選擇1個特色鮮明、能夠引領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文化旅游主導產業,加強靜態和活態展示,實現文化資源與旅游發展深度融合。
(二)宜居宜游,生態優美
堅持生態優先,鎮區環境優美,干凈整潔,堅守生態良好底線;突出地域、民族、時代的特征,文化民俗保留較好,空間布局與周邊自然環境相協調,整體格局和風貌具有典型特征;土地利用集約節約,公園綠地貼近生活、貼近工作;鎮區新建建筑體量適宜,形式與傳統建筑風貌相協調,能較好的表現本地區的建筑文化特色,鎮區沿街建筑的體量、色彩、材質、符號、細部協調統一;特色小鎮周邊美麗鄉村建設要保留鄉土特色和田園風光。小鎮建設與產業發展同步協調。美麗鄉村建設成效突出。
(三)科學規劃,功能完善
統籌考慮資源承載能力、人口分布、重點產業布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等因素,與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旅游發展等相關專業規劃有效銜接,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操作性;積極應用現代信息傳輸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集成技術,實現公共WIFI和數字化管理全覆蓋;優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按照適度超前、綜合配套、集約利用的原則,加快完善道路、供水、供電、供氣、廣播電視、排水、防洪、農貿市場、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公共交通、通信網絡等設施,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并軌、標準統一;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教育、醫療、文化、商業等公共服務覆蓋農村地區,利用小城鎮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整體帶動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