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琪琪
【摘 要】由于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不斷推進我國各方產業的融合、進步,給我們原有的產業帶來了變化,傳統市場不同產業的邊界化開始模糊,于是出現了很多在服務、產品上可以進行相互替代的東西。本文以融合動力未寄出,探究如何構建傳媒產業的新融合路徑,以此將傳媒的盈利模式進行有效拓寬、發展,就傳媒服務在新形勢下的催生理念,開展科學融合路徑探析。
【關鍵詞】三網融合;傳媒;發展路徑
一、淺析三網融合概念及建設目的
三網通常指互聯、電視、電信三網,其中互聯網在演化過程中,慢慢將技術功能向寬帶通信、數字電視等網絡形式進行靠攏,基本趨向一致,在業務范圍上,也開始實現資源共享和網絡互通,已經可以為客戶提供多元化網絡服務。例如語音、廣播電視、數據等等內容。那么,為什么要實現三網融合呢?確切來說,實現三網融合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將網絡資源進行有效的共享,從而避除掉過去那些嚴重的低水平建設現象,讓資源重復建設的事情不再發生,多媒體基礎平臺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多種資源的享受、利用,更多好處是,它不但便于進行維護,有良好的網絡服務適應性,而且網速快速、費用低[1]。我國從“十五”計劃開始,就提出過在今后進行三網融合建設活動,會議中明確進行了建設任務的提出,旨在發現我國的電視、電信與計算機三者融合產業,三網建設綱領通過后,國內多個試點城市陸續開始進行三網方案建設公布,在耗時已久的今天,我國基本上已經完成了三網融合的重點內容建設,在利益博弈的基礎上,多年來一直進行建設方案整改,目前基本完善。
二、我國傳媒的融合形式和路徑
關于我國傳媒的融合形式,主要有三,即技術滲透、市場延伸及資本重組。技術融合有賴于信息化建設過程,技術的進步,讓信息化平臺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帶動廣播電視、通信兩大產業一起發展,實現進程上的融合,而市場延伸形式,主要是產業間的功能互補、延伸的促進作用。一般進行市場產品功能延伸的具體過程,都是采用在原有產業上,建立新附加產業功能的手段,最終得到更強的產品競爭力后推向市場,形成新體系。而資本重組融合形式,就需要包括兩項內容,即整合、重組。通常這種情況只會發生在具有親密聯系的兩個產業,只要在產業間通過關聯產業的內部融合即可,以此使得在市場競爭中,產生更具優勢性的特色,成為市場新的發展需要。通常使用這種融合形式的企業,都需要制定戰略目標,就傳媒產業來說,進行產業重組融合的話,就可以與其他一些媒體行業,進行重組、聯合或控股[2]。基于上述分析的不同傳媒融合路徑,我們應用于傳媒融合的時候,實際上也需要一個融合路徑,這個路徑需要經歷四部分內容,即技術-產品-業務-市場,傳媒路徑的全融合過程需要按照此部分內容的先后順序進行。
三、傳媒融合產生效果分析
因為一項產業的融合,必將涉及到多方面的關系,與跨產業之間也存在多方行為互動,所以產業融合的結果,不但會讓被融合產業,得到不同的產業績效,還會將以往市場結構改變,甚至會關系到對一個國家產業及經濟結構的改變。傳媒產業進行相關融合后,效果是必然的,第一,必定會改變傳媒產業的市場邊界。第二,產業的競爭格局會發生很大變化。第三,經過與產業新形式的融合,傳媒產業必定會組成新的結構組織。第四,融合后的傳媒產業,將會帶來技術上的推動力,從而實現創新。第五,新傳媒產生新的產業績效也是必然之事。第六,擴大盈利模式、推動產業改革規制,及催生新的服務理念。雖然傳媒產業的融合,可以滋生如此之多的優勢項,但最為明顯的應當是它的融合,形成了“一站式”的個性化媒體服務,受眾會非常喜愛這項獨有新穎的互動服務方式。
四、三網背景下的傳媒融合對策分析
隨著三網融合形勢的席卷而來,國內不斷涌現出新形態業務,傳媒和通信產業鏈也得到了新的結構充足,帶來社會的深刻變化,但我們不能進行對三網融合的約束行為,只有從不同措施下手,放眼產業的長久發展,才能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穩步進行三網融合模式的推行,發展中國特色主義媒體結構建設。
(一)產業政策方面的建議
政府作為基礎設施產業,作用巨大,三網進行融合的新產業戰略下,政府應當發揮好產業政策體系的良好作用,讓我國市場背景下的產業缺陷機制,在“有形”“無形”兩把大手之下,得到產業機制的有機統一。充分防止市場出現因融合而產生“失靈”影響,同時政府也應當嚴格管理,避免“政府失靈”現象的發生。政府應在市場機制及市場產業的融合過程中,身兼重任,必須保持良好的經濟體制干預狀態,爭取做到,不該做的事不做,該做的事盡力按能力管好,對于那些實際上物理承擔的義務,政府應盡量減少公共管制,這點是公共管理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目前我國傳媒產業融合處于轉型期,產業政策作為壁壘,必須通過各種手段對傳媒產業進行融合[3]。
(二)對產業機構監管及法律體系的建議
三網融合錯綜復雜,涉及多個產業領域內容,必須要完善相關法律,同時對幾個部門形成良性監管。例如廣電總局、文化部、出版社等,需要管理到位,在運行維護上,關于融合軟件、硬件技術,還需要完整監管體系支撐。因此,新法律體系與監管框架對產業機構監管十分重要,必須進行建立。《通信法》尚未出臺,如果三網融合需要出臺此法律條文,筆者認為,原則至少要遵循下列幾項內容,獨立性原則、依法設立原則、集權原則、融合性原則。而且三網融合的產業鏈,不同環節,必須不同監管,第一,需要在內容監管上,提供專門的監管商,可以讓文化部、廣電及出版社,對自己監管的內容負責,形成獨立監管。第二,內容集成商也需相關監管設置,例如:央視、有實力的一類IPTV業務平臺、中國電信、網通這類集成商,對他們的重點設置內容則是,審核通過的壓縮播出內容,他們應當保證完全過程,不能在內容上被截取和篡改。從這些方面基本就可以控制好,三網融合從內容播出到集成的系列過程了。
(三)監管網絡運營
運營商監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運營商從業資格審查,以嚴格標準制定市場準入制,盡可能保證,進入此領域的運營商,都是具有實力、經驗的,從而讓資源得到更好的使用,避免出現重復、浪費行為。同時,網絡運營商應當承擔起網絡傳輸的安全責任,確保每個節目內容的安全性。
(四)監管設備供應商
網絡、播控、存儲、終端等設備,都屬于供應商的提供范圍,因此,對產品的質量進行嚴格監管非常必要,對設備生產廠商的主要監管,主要包括設備入網許可管理等內容。在此方面,我國的工信部、廣電總局的管理辦法相對完善,也具備相應的入網設備檢測體系,當下只需要進行技術標準的完善即可,實現統一后,就可以在供應商的生產及研發上,進行設備的監管規范。
五、總結
由于各種原因,不同部門對于傳媒的監管重點和專長都各不相同,但這并不妨礙傳媒內容的制作、審核過程,廣電總局一定要將節目的重點內容進行重點管制,嚴格履行黨的安排,發揮好“喉舌”功能。關于網絡、技術方面的管理,重點責任在工信部門,所以兩者之間應當以各自的監督重點為基礎,把握好各自職責。而三網融合背景下,則會牽扯到諸多復雜內容,需要涉及到不同的主管部分,不管是融合,還是合作,內容上都需要部門之間進行親密聯合,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倘若真正達成融合目標,實現三網連接,那么我國傳媒的監管成本就會得到很大降低,并能保證最優化節目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桂科.媒介產業經濟分析[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106-108.
[2]黃升民,丁俊杰.媒介經營與產業化研究[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17:111-113.
[3]胡鞍鋼,張曉群.中國傳媒迅速崛起的實證分析[J].新華文摘,2015,5(03):123-125.